普寧歷史
先秦時代
編輯秦漢至明清
編輯普寧的行政區域在這一時期並未出現,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地域概念。
明清
編輯建城
編輯明朝嘉靖年間,隨着人口增加和土地開發,潮州府潮陽縣西境洋烏、𣴛[注 1]水、黃坑三都日漸殷實富足[參 1],但三都離縣城一百七十餘里,「勢難遙制, 重以山寇屢擾」,巡按陳聯芳、總督張臬等疏言「宜割三都設縣治, 以便統馭, 取名曰普寧」[參 2]。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洋烏、𣴛水、黃坑三都地域取「普遍寧謐」之意首建置普寧縣。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初置於𣴛水都貴嶼村,併攏牆為城,作為臨時城郭,辟進賢門、水門等六個城門[參 3],是為「貴嶼城」。但因建縣後「徭役供乞等項」陡增[參 4],朝廷缺乏對新縣治的後續財政支援,縣治城池遲遲未能修築。隆慶六年(1572 年),巡按廣東御史楊一桂疏請朝廷「捐內帑四五萬金」解決普寧等新縣經費, 但得到「修城不用帑金」的批示[參 5] 。隆慶年間,時人倡移普寧縣治於海寧故城千秋鎮(今葵潭),未遂[參 6]。萬曆三年(1575 年) , 方李七姓呈請移縣治於黃坑都厚嶼地區,並表示「願捨二家地為縣址」,「割居地立衙宇」[參 7],囿於經費,知縣劉鈍放棄了營建𣴛水都貴嶼的臨時縣治,於厚嶼營建城垣,因地處洪山之南,故又稱「洪陽城」。萬曆十三年(1585 年),潮州知府郭子章就厚嶼新城池「遇水潦則泛溢成巨浸」,採納了「厚嶼當遷」之議, 並選定西北的安仁村(今梅塘東北)為縣治新址[參 8],並由阮以臨主持開工營建[注 2],因建城處「平衍高阜」,史稱「大埔城」[參 9],但終未建成。萬曆十四年(1586年)縣治遷於黃坑都厚嶼村洪陽城垣。
明清
編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兩萬倭寇犯境,總兵俞大猷統領六萬官兵於𣴛水神山溝(今軍埠鎮)重創之[參 10]。萬曆十年洋烏、𣴛水兩都劃歸潮陽[注 3],時普寧縣僅有黃坑一都。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普寧城郊村寨為朱晚等一眾所占,時任普寧知縣朱統鎙率兵出戰,終戰死,官兵退入城固守。順治五年(1648) 清首任知縣周一元到任後,普寧城遭黃鼎集結貴山都後山村李芳等眾夜襲,並自此被其占據三年。順治十二年,鄭成功部將林勝夜取普寧城,並拆毀城池官署以峻揭陽城,翌年正月平南王尚可喜遣劉伯祿、徐有功克普寧城,清廷再治。
清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鎮總兵劉進忠反清並派部將劉斌占據普寧城,受靖南王耿精忠印。同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命其子之孝率兵討劉進忠,進踞普寧以包圍潮州,劉進忠遂改投南明延平郡王,鄭經即出兵以援劉進忠,使得次年尚之孝敗走普寧,並很快被迫退守惠州,普寧再為明鄭所控制,奉南明永曆年號。康熙十六年六月劉進忠降清,普寧城方又歸清廷統治。
雍正十年又割潮陽縣𣴛水一都、貴山都一半共五圖,洋烏都尾段一圖給普寧。咸豐四年(1854年)天地會陳娘康於石港山起事攻打潮陽城,五月北山許阿梅亦舉事,並於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兩次圍攻普寧縣城,十一月在大壩圩打敗潮州知府蔣立言官軍,蔣立言敗後自劾解任[參 10]。咸豐六年(1856年),方耀於普寧城募集鄉勇千餘人,於同治二年(1863年)擊敗大成國興王陳金缸,初顯聲名,此後方耀家族影響普寧乃至潮汕歷史將近一個世紀[參 11][參 12]。
軍閥混戰
編輯1911年10月,革命軍於武昌發動首義,同盟會方次石(普寧早期赴日留學生)於普寧起兵響應。1911年11月,同盟會員劉任臣率先領軍入普寧城,但時潮汕各革命軍互不統轄,造成「潮汕十三司令稱雄」的軍閥割據局面,而方芝庭則被縣紳擁護掌理縣政[參 11]。十餘天后,方次石以潮汕軍政府名義另委趙滌云為民政長,但其到任後處處受官紳掣肘,被迫棄職[參 11]。1912年4月,粵省副都督陳炯明派親信陳覺民來任民政長(後改稱知事),並大肆砍伐樟木,致使全普今日僅餘一樟[注 4]。1917年11月19日至22日,南軍(廣東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東征軍)劉志陸部600人與北軍(北洋政府段棋瑞對南方用兵)莫擎宇部1000多人在普寧城外的烏犁、鳴崗接戰[參 10]。
1921年4月,廣東省頒令實行民選縣長和選舉縣議會議員。8月4日開票,張五雲以1500多票勝許雪夫的900多票當選普寧縣長,並於12月1日蒞職。1923年3月8日,李烈鈞廢民選縣長,此後半年普寧政局動盪,4月至7月期間甚至每月一任縣長[參 11]。同年5月25日,普寧再次為陳炯明軍所控制。1925年3月12日,蔣介石、何應欽、周恩來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東征軍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團,在普寧城西的里湖打敗陳炯明部林虎勁旅。1925年11月2日,東征軍由里湖經安仁抵普寧城,周恩來在縣商民大會演講,籌措軍餉。同年,師長何應欽任方芝庭為普寧縣長。
國共爭持
編輯1923年12月,普寧縣農民協會籌備會在流沙前蔡陳家祠成立,並於1926年2月於普寧城北郊的培風塔下成立農民自由市,當年12月成立農民自衛軍。同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相繼在普寧成立支部。1925年與1926年,農軍兩次圍攻普寧城,陳魁亞等在大壩九江陳氏祖祠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通過武裝鬥爭而建立的縣級革命政權,並發布討蔣宣言[參 12]。1926年5月5日,楊直流率部攻陷農民自由市駐地。
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義軍南撤抵達流沙(今市城區),並於3日在流沙基督教堂側廳舉行軍事指揮部會議。當日,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於鍾潭遭遇第四軍第十一師陳濟棠部突襲,全軍潰散。1928年,彭湃率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一團抵普寧,建立了大南山革命根據地。同年2月13日,普寧縣蘇維埃政府在陂溝村振聲國民小學成立。1930年,中共東江特委機關從豐順八鄉山移駐大南山,東江軍委和東江蘇維埃政府也先後移到大南山根據地,使之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參 12]。1932年3月12日,陳濟棠軍(第一集團軍)獨立二師張瑞貴部三個團兵力配合圍剿大南山革命根據地。1935年5月底,中共東江特委書記李祟三被捕後叛變,中共東江特委組織機構至此停止活動[參 12]。
抗戰前後
編輯1937年10月,普寧青年救亡同志會在流沙(今市城區)成立,並於次年1月15日改稱普寧青年抗敵同志會。1939年6月21日,日軍占領汕頭市區,中華民國汕頭市政廳宣布內遷至普寧里湖,汕頭南洋華僑互助社、汕頭一中等機構也相繼遷入普寧。1944年冬至1945年春日軍三次進犯普境,普寧城先後三次吿陷。3月13日,潮汕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普寧城東南的白暮洋成立,6月改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參 12]。5月7日,由於宏觀戰局的改變,侵普日軍為鞏固海防區,撤往海陸豐等地,普寧全境光復。7月24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代表會議在流沙基督教堂舉行,流沙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為潮汕地區抗日時期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參 12]。
抗戰勝利兩年後的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於流沙(今市城區)成立,下轄南陽山特區人民政府及其他23個鄉人民政府[參 12],8月27日被圍困於普寧城的駐軍與官員棄城北逃,解放軍進入普寧城。10月,占據流沙(今市城區)的胡璉兵團撤回台灣[參 12],全境易幟,普寧縣治隨之南遷至今日市城區所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1950年政區調整,以原普寧縣大部、惠來縣第三區(梅林區)全區、陸豐縣第三區(南塘區)大坪鄉、原南山管理局錫坑鄉及揭陽縣九斗、烏石兩村並為普寧縣人民政府轄境。1957年6月,南陽山區發生退社與反退社的「葵坑事件」。1958年,潮陽縣與普寧縣交界的十餘個村以及惠來縣關門山以西地區先後併入普寧縣,同年進入人民公社化時期。1961年將紅旗(惠城)、紅光(隆江)、紅星(葵潭)、紅江(鰲江)4個公社析出與自潮陽縣析出的東紅(靖海)公社復置惠來縣。
1978年,主張改革的劉峰在調任普寧後大舉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參 13],並在銀行家莊世平的建議下借鑑香港[注 5]等地的發展經驗[參 14],從流通領域着手改革。1983年12月22日地市合併,普寧成為汕頭市轄縣。1990年至1991年計劃對汕頭、潮州兩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當時的普寧縣城(今市城區)作為新置地級市市區的考察點之一[參 15],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覆普寧劃入新成立的揭陽市[注 6]。1993年4月6日撤銷普寧縣設立普寧市,由廣東省直轄,委揭陽市代管,同年8月27日掛牌。
20世紀90年代,普寧市陸續被賦予地級市經濟管理權限。2000年末始,普寧市流沙經濟發展公司等單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以及普寧原市委書記丁偉斌受賄案相繼曝光,牽連甚廣,對當地經濟及社會產生沉重打擊[參 16]。2011年7月27日,除廣東省兩度下放縣級政府的管理權限外,普寧市經濟管理權限擴大到外資管理領域[參 17]。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清] 藍鼎元: 《鹿洲初集》卷3《論潮普割地事宜書》
- ^ [明]萬曆《廣東通志》卷39《郡縣誌二十八·潮州府·沿革》
- ^ 郭偉忠《普寧縣治首設潮陽貴嶼:—些牆廓、城門、古街和護城河舊址至今猶存》
- ^ [明] 陳一松: 《為懇天恩賜留保障憲臣以急救生民疏》
- ^ [明]《明神宗實錄》卷4
- ^ [明]隆慶《潮陽縣誌》
- ^ [清]乾隆《普寧縣誌》卷7《人物誌》
- ^ [明] 郭子章 《潮中雜紀》卷6《請城普寧縣議》
- ^ 《廣東名勝古蹟辭典》楊森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6年4月
- ^ 10.0 10.1 10.2 1988年版《普寧縣誌》,普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07月
- ^ 11.0 11.1 11.2 11.3 十兄、一士:《民國普寧縣署軼事》,1990年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dang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刘峰:改革创新是特区强大生命力源泉. 金融界,原載於汕頭日報. 2008-12-19 [201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中文(簡體)).
- ^ 廖琪:《莊世平傳》,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9年
- ^ 《揭陽縣誌(1986-1991續編)》 ,賀益明主編,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dqdl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广东省第二批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事项目录(粤府令第161号).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1-07-27 [201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