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
日本帝國武裝部隊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8月24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3月10日) |
日本軍(日語:日本軍/にほんぐん、にっぽんぐん Nihon-gun、Nippon-gun */?)是大日本帝國的武裝力量,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最高統帥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省與海軍省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但不向首相負責),軍事指揮則分由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負責。因20世紀初期各國空軍尚未發展成熟,日本軍沒有獨立的空軍軍種,而是由陸軍及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日本軍 日本軍 | |
---|---|
日本陸軍的軍旗 日本海軍的軍艦旗 | |
建立 | 1871年(明治4年) |
解散 | 1945年(昭和20年) |
軍事部門 | 日本陸軍 日本海軍 |
總司令部 | 東京都牛込區(陸軍省) 東京都麴町區(海軍省) |
領導 | |
最高統帥 | 帝國大元帥 (明治天皇 → 大正天皇 → 昭和天皇) |
軍事首長 | 陸軍大臣、海軍大臣 |
指揮官 | 參謀總長(陸軍) 軍令部總長(海軍) |
軍力 | |
部署人數 | 陸軍:900萬 海軍:200萬 (二戰結束時) |
工業 | |
本國供應商 | 三菱重工、中島飛機、川崎重工等 |
相關 | |
歷史 | 牡丹社事件 甲午戰爭 乙未戰爭 八國聯軍之役 日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伯利亞干涉 霧社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日本軍另有「皇軍」(皇軍/こうぐん、すめらみいくさ Kō-gun、Sumerami-ikusa,即天皇統領下的軍隊)、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
編制
編輯日本的兩大軍種——陸軍和海軍是各自為政的,彼此擁有自己的軍事組織與空中武力。兩者之間亦長期存在軍種對立的情形[1]。大體來說,日本的軍事組織可分為軍隊(如陸軍的軍、師團,海軍的鎮守府、艦隊等)、官衙(如陸軍省與海軍省)、學校、特務機關等四大類型。在政治關係中,陸軍的影響力較大,特別是當陸軍出身的東條英機成為內閣總理大臣後,使得陸軍更為囂張,間接造成了後來的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備註:粗體者為戰時特殊編制。
發展歷史
編輯日本軍起始於1868年鳥羽伏見之戰後組建的「御親兵」(近衛師團前身),直至1872年明治新政府實施鎮台制後,成為日本的武裝力量。在建軍初期,由於許多薩摩藩出身者組成了帝國海軍的骨幹,而陸軍的中樞將校群則有許多長州藩的人士,因此有「陸軍長州,海軍薩摩」(陸の長州、海の薩摩)的並稱。
戰爭罪行
編輯從中日甲午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曾經在其亞洲占領地區(如中國、朝鮮半島)犯下多次包括屠殺、強姦、搶劫等極為嚴重的戰爭罪行。代表性事件有:
- 1894年11月21日,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並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屠殺過後全市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居民屍體,遇難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2][3]。
- 1937年11月底至12月10日,日軍的兩名少尉向井敏明與野田毅進行殺人比賽,誰先砍下一百個中國戰俘和/或平民的頭顱誰就獲勝,被稱為「百人斬」。最終野田毅殺死105人,向井敏明殺死106人;因為無法確定誰先殺死100人,兩人又舉行誰先殺死150人為勝的比賽。
- 1937年12月13日,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對當地軍民展開長達六周的屠殺,約30萬人被殺害[4]。2014年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除此以外日軍在二戰期間的東南亞占領區內也發動過多起屠殺,其殉難人數和悽慘程度亦不亞於中國內地,比如馬尼拉大屠殺和馬來亞華人大屠殺等等。
參考文獻
編輯- ^ 陸海軍對立,以致不能統制_檢證戰爭責任_讀書_和訊網. [2013-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 ^ 英冒险家记录甲午旅顺大屠杀:女人被斩成几段. 環球網.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 ^ 楊毅. 黃鈺涵 , 編. 纪念“旅顺大屠杀”事件125周年:大连旅顺举行公祭仪式. 中國新聞網. 2019-11-21 [202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 ^ 宗巍; 趙夢卓. 日军档案显示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地区人口减少近80万. 新華社. 201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