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殼彈藥,是指放棄彈殼,直接將子彈裝藥制固體塊狀,連接或包容彈頭的彈藥設計。

在槍枝發展的早期,前裝滑膛槍就因為要提高射速等原因,而需要簡化裝彈動作。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有人將發射藥底火裝入紙殼(錫箔)中,發射時紙殼與發射藥一起燃燒,或是被發射的氣流吹出槍管,從而達到無需拋殼的目的,這種方法可視為無殼彈藥的一種雛形。

但因為裝彈速度、彈藥可靠性、威力等原因,有殼彈藥取代了這一類的嘗試。

二戰後,美國和德國分別在1950和1960年代啟動無殼彈的研究。

首先研製的是可燃彈殼炮彈,但無殼砲/槍系統因為自身的缺陷導致美國於1974年放棄研究。

德國在長期研究之後,於1980年代由黑克勒-科赫公司諾貝爾炸藥公司合作推出G11武器系統,但未能裝備部隊。

優點

編輯
  1. 減少彈藥重量
  2. 節約資源

缺點

編輯
  1. 機械強度低
  2. 可靠性不高,存在熾發的危險
  3. 燃燒完全性差
  4. 彈道性能不穩定

近年發展

編輯

美國軍隊目前正在研製一款輕機槍 LSAT,以及計劃在該槍上使用的LSAT無殼彈英語LSAT caseless ammunition

其他國家

編輯

中國大陸曾於1970年10月開始立項研究,1973年曾進行靶場試驗,但同年中止此項研究。[來源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