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壠底,是臺灣苗栗縣後龍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南部,大致為龍坑里東北半部。

歷史

編輯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後壠底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後壠底莊」,隸屬於苗栗一堡。該莊昔日北隔後龍溪後壠莊為界,東與西山莊為鄰,南邊與南勢坑莊為鄰,西南邊及西邊隔後龍溪支流南勢溪分別與十班坑莊公司藔莊為界[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莊隸屬於苗栗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莊改隸屬於新竹廳。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莊改制為「後壠底」大字,隸屬於新竹州竹南郡後龍莊[2]

戰後後龍莊改制為後龍鄉,隸屬於新竹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桃、竹、苗分治,後龍鄉改隸屬於苗栗縣。1951年,後龍鄉升格為後龍鎮,村改制為里。

聚落

編輯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後壠底,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此外,本地區尚有松仔腳、烏土坪、埔仔頂、崩崁頂、山頂等聚落[3]

本地區宗教場所包括後壠底太龍宮[4]:199、松仔腳善光寺[4]:80等。

交通

編輯

台鐵海線是台灣西部鐵路竹南至彰化間的幹線,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轉東西向經過後壠底地區西北端。境內未設站,東北側最近的是後龍車站,屬三等站,一天僅有兩班次自強號不停靠外,其餘各級列車均有停靠;西南側最近的是龍港車站,屬招呼站,僅停靠區間車。由此等車站可前往台鐵沿線各地。

國道3號又稱「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是貫穿台灣西部的兩條縱向高速公路之一,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蜿蜒經過後壠底地區中部偏西地帶。境內西南部省道台6線交會口設有後龍交流道,由此進入可快速前往台灣西部國道3號沿線各地。

省道台1線又稱「縱貫公路」,是台北至屏東楓港的傳統幹道,大致以縱向轉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經過本地區西北部。由該道路向北轉東北可前往後龍市區、造橋談文、頭份、香山等地,向南南西可前往西湖、通霄、苑裡、大甲等地。

省道台6線又稱「舊後汶公路」、「龍汶公路」,是後龍龍港至大湖溫泉口的幹道,大致先西北—東南走向經過本地區西南部,再以西南—東北走向經過本地區東南端。由該道路向西北可前往十班坑、龍港並止於省道台61線(西部濱海快速公路)後龍交流道及縣道119號路口,向東北繞經苗栗市區東側外環道後轉南可前往公館、獅潭桂竹林、汶水並止於省道台3線路口。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2.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3. ^ 《苗栗縣後龍鎮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7年5月
  4. ^ 4.0 4.1 黃鼎松 (編). 《重修苗栗縣志‧卷八宗教志》 (PDF). 苗栗市: 苗栗縣政府. 2007-04 [2019-08-03]. ISBN 97898600898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8-0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