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經濟
此條目需要更新,原因:數據及條目仍然需要更新。 (2023年4月25日) |
巴西經濟 | ||
---|---|---|
(上)農產加工廠、(左一)勒西菲市高級住宅、(右一)啤酒製造業、(左下)里約嘉年華、(右下)巴西航空工業製造的RJ 145、(底)作為生質能源的作物
| ||
通貨 | 雷亞爾(BRL) | |
財政年度 | 公歷年 | |
貿易組織 | WTO、南美洲國家共同體、南方共同市場 | |
統計[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GDP排名(國際匯率) | 第9位(2018年) | |
GDP | 1.61萬億美元(2021年) | |
GDP增長 | 4.6%(2021年) | |
人均GDP | $7,507(2021年現價美元) | |
各產業GDP比重 | 農業:5.5% 工業:18.5% 服務業76%(2016年估計) | |
通脹率 | 8.3%(2021年) | |
貧窮線下人口 | 5.8% (2021年) | |
勞動人口 | 12,000萬(2017年估計) | |
各產業勞動人口 | ||
失業率 | 13.3%(2021) | |
主要工業 | ||
貿易夥伴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出口 | $2,177億(2017年) | |
主要夥伴 | 中國21.85%、歐盟16%、美國12.3%、阿根廷8%、日本2.4% (2017) | |
入口 | $1507億(2017年) | |
主要夥伴 | 歐盟21.2%、中國18.1%、美國16.5%、阿根廷6.2%、南韓3.4% (2017) | |
公共財政 | ||
巴西經濟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與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是世界第8大經濟體,美洲第2大經濟體。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其國內生產總值則達到3.1萬億美元,巴西在2011年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6大經濟體和美洲第2大經濟體。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7年已達到9000美元。2007年吸引了200億美元的資金投資該國。巴西的飛機製造業亦居於世界前列。但是近些年,巴西政局經濟不穩定,貨幣經歷大幅度貶值,2011年人均GDP曾達到13000美元以上,但2020年人均GDP已降至約7000美元左右。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巴西2021年人均GDP為7507.2美元[1]。
概觀
編輯巴西人口總數約為2億人,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也較強的國家,巴西鐵礦砂的儲量排名全球第5大,是全球第2大鐵礦砂出口國,鋁土的出產也僅次於澳洲,有較強工業潛力,鈾、錳、鎳等礦產也有潛在巨大存量,淡水資源約占全球淡水資源12%,因此也充分利用水資源發展水力發電,水力發電總量占全國發電量高達86.5%。
農業上咖啡、可可、甘蔗、玉米、大豆等產量都居全球之冠。畜牧牛的數量居世界第2,僅次於印度。政府著重經濟發展後貧窮線人口從2003年的28%減少到2010年的16%。然而政府對匯率管控能力較差,多年通膨率高漲,,2011年巴西通膨率高達6.5%帶動多地物價飆升,貧窮人口生活較為痛苦,巴西里奧兌美元匯價自2005年以來升值了47%,來到近12年的新高點,重挫巴西出口的競爭力。[2]自2014年年初以來,國際市場大豆的價格下跌約23%,鐵礦石價格也跌去了四成。由於這兩類產品在巴西出口中幾近30%的比率,其價格下滑對出口將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巴西官方機構估計2014年貿易順差急劇減少。
工業上在飛機機體製造、生質能源領域較有長足發展,但電子業和精密工業基礎薄弱,重工業能力較為粗放也不理想,大致上還是居於天然物料出口的國際地位,政府近年採取系列稅負減免措施吸引電子業外資設廠,但是在法令規章繁瑣、稅負項目多又重、行政效率低落和多數地區基礎公共設施缺乏,都是較為難以短期改善的問題。[3]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統計,在全球144個國家中巴西的基礎設施排名為107。
巴西中產階級人數已達1.2億人,且增長迅速;其在2010年消費的處方藥物價值已達8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藥品均為非專利藥物,且巴西本國沒有具規模的製藥業,所以醫藥市場潛力巨大,只要外資取得投資資格或進口資格,幾乎只要將藥品運抵就保證能獲利,成為內需市場中最被外資看好的領域。[4]
參考文獻
編輯- ^ World Bank Open Data. World Bank Open Data. [202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8).
- ^ 華爾街日報-巴西經濟問題.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中新網-巴西零增長高通膨.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 ^ 巴西醫藥市場崛起.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