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抗日游擊隊

嶗山抗日游擊隊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市郊嶗山組建的一支游擊隊,1937年11月成立,1938年1月轉移至諸城,為中國共產黨在青島的第一支抗日武裝力量。

歷史

編輯

嶗山抗日游擊戰的前期準備

編輯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以山東大學為中心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青島地方隊部在宣傳抗日的同時,開始為游擊戰爭做準備。七七事變後不久,青島市政府在市郊李村中學組織救護訓練班[1],民先隊員以此為掩護,向郊區失業工人、農民宣傳抗日,以便日後開展游擊戰。9月,東北軍五十一軍(于學忠部)進駐青島。同月,中共青島特別支部經中共東北軍工委批准成立,李欣任書記,陳振麓任組織委員,王藝(王良)任宣傳委員。中共青島特支根據中共中央洛川會議的決定,及中共中央北方局「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確定以動員各界群眾,組織抗日游擊隊,準備在日本占領青島後開展游擊戰爭為中心任務。[2][3][4]

中共青島特支建立後,發展民先隊員為黨員,並與高嵩王景瑞王煥章李西山等此前因被捕入獄失去聯繫的黨員取得聯繫。經王景瑞、王煥章、李西山等來自嶗山一帶村鎮的黨員建議,青島特支決定將活動中心由市區轉向農村,實行知識分子和工農相結合,建立抗日游擊隊。陳振麓、王藝等山大學生與王景瑞等人赴畢家村開展工作,得到了李西山之父,埠落小學校長李崇漢的支持[5],遂以埠落小學為中心,設立中共畢家村支部,向畢家村、蘭家莊(今屬嶗山區北宅街道)等周邊村鎮村民宣傳抗日、教練武術、講授游擊戰術。[2][4][6]

游擊隊的建立與發展

編輯

1937年11月,經中共東北軍工委決定,部分山大民先隊員由李欣及五十一軍工委書記伍志鋼東北大學黨員鄒魯風帶領,赴高密動員高密縣第五區區長、地方士紳蔡晉康一同抗日[2][4][6]。此後,因中共青島黨組織發展壯大,遂撤銷中共青島特支,改設中共青島市委,陳振麓任書記,王景瑞任組織部長,李西山任宣傳部長,王煥章任職工運動部長,李明海任武裝部長,王藝任秘書,市委機關設於埠落小學[5]。中共青島市委設立後,即加緊建立嶗山抗日游擊隊[6]

中共青島市委原計劃在嶗山建立規模較大的抗日游擊隊,分為四到五個中隊:第一中隊在浮山後沙子口、登瀛等沿海地帶及接近市區的李村;第二中隊在桃林、北疃、大北曲一帶(今屬城陽區城陽街道);第三中隊在滄口附近的十梅庵、婁山後、大棗園一帶(今屬李滄區);第四中隊在畢家村、蘭家莊一帶[2][3][6]。最終僅有第四中隊得以建立,其他中隊雖有基礎,但未及建立,游擊隊便離開嶗山。[5]

11月底,嶗山抗日游擊隊第四中隊成立[7]。游擊隊由當地村民和山東大學學生等共六、七十人組成,均為民先隊員,部分為中共黨員。陳振麓任中隊長,宋中堂任副中隊長,王儒林任指導員[3],高嵩負責游擊戰術教練。游擊隊最初武器極為匱乏,僅有1支手槍、1支三八式步槍、1支「雞搗食」土槍、1把日本指揮刀,及少量大刀、手榴彈地雷[6],此外還有一批藥品和醫療器械[5]

全面抗戰爆發後,一些國民革命軍地方勢力在嶗山地區組織雜牌武裝,趁機擴充勢力。駐惜福鎮的國軍孫殿斌部槍多人少,便與中共嶗山抗日游擊隊聯絡合作,以期吞併後者。中共青島市委經研究決定同意合作,但要求保持獨立自主,不與孫殿斌部合編。孫部同意條件後,陳振麓、王煥章、李明海於1937年12月率四中隊部分隊員和十梅庵等村的部分人員赴惜福鎮,王景瑞、李西山與其他隊員留守畢家村以防不測。[2][5]

陳振麓等到達惜福鎮後,孫殿斌拒絕分發槍支,並要求合編,雙方幾番交涉無效後,孫部將陳振麓等圍困在惜福鎮。王景瑞得知,一面派人秘密聯絡惜福鎮被困隊員,一面派人攜帶偽裝成裝滿武器狀的麻袋趕赴惜福鎮,以恐嚇孫部,幾經鬥爭,孫殿斌部下只得陸續發給游擊隊員十餘條破槍和一些手榴彈。不久後,即墨縣常備隊準備攻打惜福鎮,陳振麓等人與孫殿斌部行軍時趁機脫離,駐紮在沙溝小學,孫殿斌部在桃林被即墨縣常備隊擊潰。期間,王煥章、宋中堂外出聯絡隊員時遭即墨縣常備隊逮捕,押往即墨縣城,後經營救被釋放;隊員於良坤接應部隊時遭遇國軍受傷;沙溝村地主李代華因此前被收繳槍支而記恨游擊隊,遂搶走游擊隊的藥品,並帶領地主武裝數人襲擊王景瑞與隊員肖維成,導致肖維成重傷不治。[2][5]

游擊隊返回畢家村後,沙溝村地主派人聯絡表示願意賠禮道歉並賠償1200塊銀元,青島市委經會議決定謝絕賠償,但要求其交出兇手。而地主拒絕交人,李代華遂賄賂即墨縣常備隊,請其攻打畢家村。數日後,即墨縣常備隊以迫擊炮將埠落小學轟塌,而游擊隊上山躲避無人傷亡。[2][5]

轉移

編輯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濟南,並沿膠濟鐵路東進,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率市政府及海軍陸戰隊撤出青島。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軍占領青島。中共東北軍工委決定青島市委立即轉移至諸城,與中共高密游擊隊工委會合,並要求放棄武器,化裝成平民分批轉移。游擊隊遵照指示就地藏匿武器,分三批歷經數日,於1月底到達諸城。中共青島市委與中共高密游擊隊工委合併為中共魯東南工委,並組成高密游擊隊第四中隊。[2][3][5]

同年2月,因蔡晉康部製造事端排擠中共黨員,魯東南工委共108人被迫轉移至徐州,與中共中央長江局取得聯繫,並經其指示,由伍志鋼、李欣率領80餘人加入中共特別黨員萬毅指揮的東北軍第五十七軍112師672團,由鄒魯風率領其餘20餘人赴山東省政府(時任省主席沈鴻烈)做宣傳、統戰工作[2][5][8]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王良, 忆1936年初山大学潮之后的抗日救亡斗争, 《親歷者憶——青島革命回憶錄(第二輯)》 (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青岛抗战史》.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5 [2021-05-04]. ISBN 7-5436-34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4). 
  3. ^ 3.0 3.1 3.2 3.3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第二章 领导抗日斗争. 《青岛市志·中共青岛地方组织志》. 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1. ISBN 7-80113-969-0. 
  4. ^ 4.0 4.1 4.2 李欣, 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回忆七七事变后青岛党组织沿革及领导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的经过, 《親歷者憶——青島革命回憶錄(第二輯)》 (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7)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王景瑞, 崂山烽火——回忆我党组建的崂山抗日游击队, 《親歷者憶——青島革命回憶錄(第二輯)》 (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7) 
  6. ^ 6.0 6.1 6.2 6.3 6.4 中共嶗山區委黨史研究室, 崂山抗日游击队的建立, 青島黨史 (2018年第2期(總第161期)) (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 2018, (2018年第2期(總第161期)) 
  7.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1929.4~1938.1). 《青岛市志·大事记》. 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0. ISBN 7-80113-765-5. 
  8. ^ 李欣, 抗战初期,崂山游击队在高密参加高密游击队的工作, 《親歷者憶——青島革命回憶錄(第二輯)》 (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