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桐萱舊宅建於1931年,是原國民革命軍十五師、二十師師長、十二軍軍長、抗戰時期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孫桐萱在天津的故居,位於原天津英租界愛丁堡道(Edinborgh Road)(今和平區重慶道68號),該建築目前是一般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1]

孫桐萱舊宅
位置天津市和平區
建成時間1931年
評定時間2008年1月25日
參考編碼0130377
等級一般保護

人物生平

編輯

孫桐萱(1895年—1978年9月9日),字蔭亭,河北省交河縣泊鎮(現泊頭市)文廟鎮鹼場孫村人。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後,韓復榘第三路軍改編為第三集團軍,孫桐萱升任第十二軍軍長兼第20師師長,該軍還轄第81師(展書堂)。1938年6月7日,孫桐萱正式擔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兼任第一戰區豫皖邊區游擊總指揮。1942年1月,第3集團軍後調整訓,移防陝州。1943年1月18日,蔣鼎文在洛陽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以宴客為由將孫桐萱扣押。押送重慶。蔣介石以「通敵有據」的罪名追究,但未能定罪。

1946年6月16日孫桐萱回到北平。退出軍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京被收監,五年刑滿後回家,「戴帽」受管制[2]寫了並發表多篇民國史回憶文章。

1978年9月9日孫桐萱在北京病故。1978年9月26日,全國政協在八寶山為「愛國人士」孫桐萱舉行追悼會。《人民日報》1978年9月30日第四版報道「孫桐萱先生追悼會在北京舉行」,全文如下:

新華社北京九月二十六日電 愛國人士孫桐萱先生,於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八十三歲。
孫桐萱先生,河北省交河縣人,曾任馮玉祥將軍所部師長、軍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等職。
孫桐萱先生的追悼會二十六日下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
中共中央統戰部、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政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齊燕銘,政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蔡嘯聶真甘祠森李霄路,以及張克俠何基灃鄧哲熙何思源等,送了花圈。蔡嘯聶真甘祠森李霄路張克俠焦實齋趙子立吳景之和孫桐萱先生生前友好劉貫一張子英席液池吳錫祺田文忠王重年,以及政協全國委員會機關、民革中央機關群眾代表共約一百人參加了追悼會。
追悼會由政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聶真主持,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張克俠致悼詞。
悼詞說,孫桐萱先生早年就與我黨有聯繫。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和影響下,他同情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做了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由於他不滿蔣介石的賣國內戰政策和反動統治,曾被蔣介石長期扣押和監視,幾遭殺害。全國解放以後,在黨的關懷下,政協全國委員會對孫桐萱先生予以生活上的照顧,使他得以安度晚年。現在孫桐萱先生不幸去世了,我們在這裡開會追悼他,寄予哀思。
悼詞說,孫桐萱先生熱愛偉大領袖毛主席,熱愛敬愛的周總理和朱德委員長。他努力學習,注意改造思想。他擁護英明領袖華主席,熱烈稱頌以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取得的偉大勝利,擁護以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擁護抓綱治國的英明決策。孫桐萱先生生前關心解放台灣、統一祖國的偉大事業,盼望台灣早日獲得解放。
悼詞說,讓我們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解放台灣,統一祖國,為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家人

編輯
  • 髮妻張伯苓(張慧中),晚清狀元的女兒。[2]擅長書法。
    • 獨子孫智正:
  • 二夫人肖艷芬,在周村娶的一個戲班演員。

建築

編輯

孫桐萱舊宅建築面積為733平方米,為磚混結構3層現代風格主義樓房,建築平面為不規則結構,右側為半圓形設計,門窗設有雨廈。現為辦公用房。[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天津市人民政府,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五日公布
  2. ^ 2.0 2.1 劉航蓀 口述,遲阿魯 整理:「回憶我家的興衰榮辱——濟南電燈房創始人劉恩駐之孫的回憶」,《濟南文史》2017年第一期,第37頁。
  3. ^ 他曾“劫持”“衍圣公”. [201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