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馬來情緒
反馬來情緒(馬來語:Perkauman anti-Melayu,印尼語:Malayofobia),是指針對馬來人的反感情緒,主要存在於泰國和新加坡,同樣以馬來人居多的馬來西亞也存在同樣的觀點。
泰國
編輯泰國南部,特別是北大年府是泰國馬來人的家園,在18世紀泰國攻佔了這個馬來人王國。但泰國政府一般稱他們是泰國穆斯林,不稱他們是馬來人,馬來人的身份認同被泰國阻止。由於這樣的泰化政策,在年輕馬來人中馬來語的流暢程度正在下降。
新加坡
編輯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曾是一個蓬勃發展的馬來漁村。按照馬來紀年說法,一個蘇門答臘巨港王國的王子叫桑·尼拉·烏達馬在1299年成立了古新加坡。然而,新加坡成為現代化城市卻是當萊佛士爵士在1819年來到英國開始進行管理後,之後中國和印度的移民湧入。新加坡與沙巴和砂拉越於1963年9月16日加入馬來西亞聯邦,但於1965年8月9日從馬來西亞分離,成為一個華裔佔多數的多種族共和國。
在20世紀70年代,華語從其他中國方言中提升為官方語言,創建特別輔助計劃學校提供華語教育,而其他學校如伊斯蘭學校則被忽視,這導致一些馬來人感到他們受到歧視。[1]
馬來人的忠誠在新加坡引起辯論,此前前印尼總統哈比比稱,新加坡武裝部隊存在對馬來人的歧視。新加坡政府一直在馬來人忠誠問題上持謹慎態度。2008年,時任總理李顯龍提到,馬來人或少數族裔不太可能很快當選為總理,然而在2017年,哈莉瑪·雅各布成為首位馬來裔出身的新加坡總統。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As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Retrieved 17 June 2015.
- ^ Barr, M. Michael. The Charade of Metritocrac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Octob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