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戰役 (鴉片戰爭)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廈門戰役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打福建泉州府廈門廳的重要戰役,可分為三次戰鬥,發生於1840年-1841年間。廈門戰役是鴉片戰爭中的幾次重要戰役之一,三次戰鬥見證了鴉片戰爭期間的戰況變化,其中第三次戰鬥規模最大。本戰最終以清軍防守失敗、英順利占領廈門城告終。廈門一戰後,英軍相繼攻陷中國東南沿海的定海鎮海寧波,沿海各省局勢驟緊。1842年8月29日鴉片戰爭結束,清朝失敗。戰後雙方簽訂《南京條約》,規定大清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實行貿易通商;鼓浪嶼仍歸英兵暫為駐守,待賠款交清,前各海口均已供英人通商後,駐守軍士即退出。

廈門戰役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第18皇家愛爾蘭團英語Royal Irish Regiment在廈門作戰攻陷某炮台,邁克爾·安吉羅·海斯繪
日期1840年-1841年
地點
結果 英國勝利
廈門被闢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參戰方
英國 清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喬治·懿律
查理·義律
威廉·巴加
郭富
鄧廷楨
顏伯燾

廈門戰役的三次戰鬥中,清軍戰鬥力雖不及英軍,但清仍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抗擊,主持廈門防務的官員也以主戰派為主。學者茅海建如此評論規模最大的第三次戰鬥:「戰爭的真正失敗原因,在於清軍將士對於近代化戰爭的無知,在於清軍的戰術和技術均已落後於時代。這也是鴉片戰爭中清軍一敗再敗的最基本的原因。[1]

地理環境

編輯

廈門地處閩南丘陵東南邊緣,漳廈平原東北端,濱海平原地面高程在50米以下。海岸多岬角,岸線曲折,港灣深入內陸,有廈門島鼓浪嶼大嶝島等大小島嶼26個[2]。廈門島是廈門第一大島,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廈門城,設中左守御千戶所。清康熙二十五年置泉州府同知分防廈門

廈門自古就具有重要的海防地位:「廈門處泉、漳之交,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3]」明清政府一直把廈門當作戰略重地設防[4]。在英方看來,若占領廈門,不但在目前可以用作英國遠征軍的供應中心與行動基地,而且將來也可以作為英商務之安全根據地[5]

經過

編輯

準備

編輯

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前,廈門的防禦工事相對簡陋。戰爭前,廈門共建有大炮台、高崎炮台、黃厝炮台、浯嶼南北炮台四處海防炮台,皆為時任福建水師提督許松年於1823年主持建造[4]

第一次戰鬥

編輯

1840年6月28日,由英本土及開普敦開來的英國遠征軍部分艦船抵達珠江口外,6月30日,全權代表、遠征軍總司令懿律與全權代表義律率領艦隊北上。其中前往廈門的英軍軍艦,是第二批北上艦隊派出的。7月2日上午,懿律率艦隊經過廈門時,派出軍艦布朗底號英語HMS Blonde (1819)向當地官員送交英國巴麥尊致中國宰相的副本。7月3日清晨,布朗底號起錨,逼近廈門島,11時在距海岸500碼處下錨。英方翻譯官羅伯聃報告,其本人率5名未帶武裝的隨從(鄧廷楨奏稱30餘人)打白旗駕小船前往廈門島遞送公文[1]

由於語言障礙,雙方產生分歧,鄧廷楨奏摺中說英「布朗底」號換掛紅旗,聲言開炮,清軍搶先開槍射箭,羅伯聃的小船隨即撤退。羅伯聃在記錄中說小船距岸邊僅兩碼時,清軍企圖捉拿他,小船後退。遠處的布朗底號見狀隨即炮轟島上清軍,轟擊清水師戰船。隨後一名英軍軍官帶領兩隻武裝划艇,攜帶由羅伯聃用中文書寫的告示,將該告示裝入瓶中,看到被一人撿起。清朝方面記載10餘人直撲炮台而來,參將陳勝元手執長矛刺死一人。交戰雙方互稱對方均有傷亡,而炮台及濱海民房也有受損[1]

第二次戰鬥

編輯

在第一次較小規模的軍事衝突後,廈門加緊升級了防禦工事。1840年8月,第二次廈門之戰爆發。此次戰鬥雙方的記載差異較大,但都未提及起因。清方報告稱8月21日,英三桅船鱷魚號英語HMS Alligator (1821)、二桅船布里瑪號在廈門外海的青嶼附近游弋。8月22日戰爭打響,英船懸掛紅旗直撲廈門島,清水師迎戰,周邊炮台相繼開炮。26日,英艦船起錨而去,留有書信一封交給漁船帶回[1]

第三次戰鬥

編輯
炮擊石壁炮台

1841年8月26日第三次戰鬥打響,此時戰爭整體局勢大變。本次戰鬥打響前,英國否認《穿鼻草約》,派出璞鼎查來華,璞鼎查到達澳門後決定攻占廈門。此時英艦隊共有軍艦10艘(威厘士厘號英語HMS Wellesley (1815)布萊尼姆號英語HMS Blenheim (1813)布朗底號英語HMS Blonde (1819)德魯伊號英語HMS Druid (1825)莫德斯特號英語HMS Modeste (1837)巡航者號英語HMS Cruizer (1828)皮拉得斯號英語HMS Pylades (1824)哥倫拜恩號英語HMS Columbine、本廷克號、阿爾吉利亞號),武裝輪船4艘(塞索斯特利斯號冥界火河號復仇女神號皇后號),運輸船22艘,於8月25日到達廈門。翌日清晨,全權代表璞鼎查與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乘船偵察,制定進攻計劃:布朗底號等三艘艦艇進攻鼓浪嶼,掩護170名士兵從側翼登陸攻占;威厘士厘號英語HMS Wellesley (1815)等進攻廈門島南岸,攻占廈門,其餘輪船在艦炮掩護下登陸廈門。顏伯燾派人詢問英軍來歷,英方下發致福建水師提督竇振彪的最後通牒,要求出讓廈門城及炮台。顏伯燾不睬[1]

8月26日下午1時15分,英軍艦船開始行動。顏伯燾指揮廈門南水道的守軍三面開炮迎擊英軍。雙方展開激烈炮戰,清軍在炮戰中處於劣勢。下午3時左右,布朗底號打垮鼓浪嶼上三座炮台,英軍旋即登陸,守台清軍以鳥槍、長矛及石塊進行抵抗。英軍很快驅散鼓浪嶼炮台的守軍,占領鼓浪嶼。下午3時45分,英陸軍在炮火掩護下在石壁的東側沙灘登陸,很快攻入石壁後側的門,蜂擁而入。支援的金門鎮總兵江繼芸見大勢已去,跳海自殺。4時左右,石壁失守,南岸炮台相繼淪陷。[6]

占據南側防禦要塞後,英軍向西北方向的廈門城攻去。途中清軍多次與之交戰均擊潰。顏伯燾率領城內文武官員逃往同安縣城。晚間英軍停止進攻,27日清晨順利占領廈門城[1]

相關史跡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茅海建. 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 近代史研究: 12-36.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7). 
  2. ^ 廈門市民政局. 厦门市地名志.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467-0215-5. 
  3. ^ 清 周凱.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編. 厦门志. 鷺江出版社. 1966: 66. ISBN 7-80610-067-9. 
  4. ^ 4.0 4.1 梁增劍. 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厦门的海防要塞建设 (PDF).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8, 21 (1): 30-31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5. ^ 林其泉. 鸦片战争厦门台湾保卫战述评.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3, (第3期): 121-126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3). 
  6. ^ Grant, James. British Battles on Land and Sea 3. Cassell and Company, limited. 1897年11月4日: 17–18 [2022年11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