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

1853年撰写的英国政治报告

關於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1](英語:Report on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Permanent Civil Service),又稱諾斯科特-特里維廉報告[2]諾斯科特-屈維廉報告[3](英語:Northcote–Trevelyan Report),是由斯塔福德·諾思科特於1853年撰寫,1854年提送國會兩院的報告。1855年,英國政府接受報告中的建議,此舉直接推動了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產生。報告提出,官員應通過公開考試表明其有「通才」智力後,才能被擇優錄用;政府部門平時應對官員實行嚴格而科學的考核制度。[4]

背景

編輯

工業革命

編輯

工業革命後,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提高。政府除維護社會治安、國防、財政和稅收等傳統事務外,還要管理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會事務。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事務也愈發複雜,亟須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此外,工業革命使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向社會開放政府公職、改革官員錄用制度,建立廉潔高效政府的呼聲日益高漲。[1]

政黨分肥制

編輯

英國內閣制度政黨政治形成後,出現「政黨分肥制」。執政黨一般會將官職分給黨內同僚,平民也可以進入政府任職。一旦內閣重組或政黨輪替,就要更換大批政府官員。此種官職分配方式造成腐敗泛濫,嚴重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1]此外,此時的官員缺乏考核,政府中的冗員卻在不斷增加,機構臃腫,辦事效率極低的狀況進一步惡化。[4]

克里米亞戰爭

編輯

1853年至1856年,英、等國在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帝國作戰。由於政府機構混亂,官員昏庸無能,導致英軍因後勤問題傷亡慘重,政府的管理能力受到強烈質疑。[1]

影響

編輯

文官制度最終確立

編輯

1855年,英國政府接受《關於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的建議,頒布法令,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文官委員會,以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1870年,英國再次頒布法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文官委員會有權獨立決定文官的基本錄用條件,文官制度得到最終確立。[1]改革後建立起來的近代文官制度把英國政府官職分為政務官文官兩部分。對文官規定了政治中立原則,即文官不得參加政黨政治活動,不得競選議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不隨內閣更迭而進退。從而避免了「政黨分肥制」的弊病,保持行政工作的熟練和執行國策的連續性,有利於政局穩定。同時也保持了文官職業的相對獨立性,不為黨派效力,秉公執法,取得公眾的合作與支持。[4]

其他國家

編輯

其他國家在學習英國文官制度的基礎上,着手建立本國的文官制度。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德國日本的文官制度最終建立。[1]

對教育和科技的負面影響

編輯

文官的考試內容以人文科學為主,以基礎理論為主,促使英國社會形成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科學與工藝技術彼此對立的「兩種文化」和重視人文科學輕視自然科學、重視基礎理論輕視科學技術開發的社會偏見。英國政府實行文官高薪制和教師、科技人員低薪制。[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5–36. ISBN 978-7-107-34721-4. 
  2. ^ Helen, Andrews. 贤能政治批判. 文史哲. 2019, (2)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英國公務員制度的兩位改革者於1854年撰寫的《諾斯科特—特里維廉報告》引發公眾的兩極反應:自由派認為競爭性考試是最偉大的公共改革之一;保守派則擔心計劃在實踐中行不通,以帶有主觀性的「根據功績來晉升」取代根據資歷晉升,為任人唯親大開方便之門; 
  3. ^ 李星辰. 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及其特征 (學位論文). 天津師範大學. [202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6). 第一章內容是闡述英國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諾斯科特-屈維廉報告》的主要內容、文官制度原則的奠立和文官制度的確立; 
  4. ^ 4.0 4.1 4.2 田常華. 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淮陰師專學報. 1997, (4) [202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6). 
  5. ^ 吳木生. 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对国内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负效应. 世界歷史. 1996, (6) [202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