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3′23″N 103°49′30″E / 36.05639°N 103.82500°E / 36.05639; 103.82500

蘭州府文廟大成殿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蘭州市城關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蘭州府文廟是清代甘肅省蘭州府的府學文廟,原址在今蘭州市第二中學,占地面積約兩萬平方米。現僅存大成殿,是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蘭州府文廟始建於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年),由知州姚諒創建為州學。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縣學,洪武八年(1375年),知縣黃鎮重修。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又改為州學,指揮使李進重修。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和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分別由兵備副使彭燦和兵備副使靳州俊兩次重修。清聖祖康熙六年(1667年),巡撫劉斗再次補修。

清高宗乾隆五年(1740年),甘肅省行政中心由臨洮遷至蘭州,文廟始稱蘭州府文廟。

抗戰期間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東南沿海淪陷區難民流落蘭州,蘭州市政府為安置流亡難民,欲占用文廟內數十間空房。為保護文廟,當時開展文化、慈善及社會公益事業的「蘭州八社」(即蘭州興文社、隴右實業、待興社、隴右樂善書局、皋蘭同仁局、五泉圖書館、全隴希社、蘭州修學社蘭州尊孔社)中的全隴希社聯絡其他七社理事,決議創辦「蘭州私立志果中學」,「志果」二字為紀念甘肅學者、翰林劉爾炘(字果齋)。學校聘請時任甘肅臨時參議會秘書長、尊孔社理事長的留美冶金博士趙元貞擔任校長。

1950年,「興文中學」併入蘭州志果中學,學校更名「蘭州建國中學」。1953年4月,學校改為公立,並改名「蘭州市第二中學」,沿用至今。文革時期,文廟建築遭到嚴重破壞。文廟除大成殿保存完整外,其餘建築均改建為市第二中學的教學、辦公及教職工宿舍樓群。[1]

建築

編輯

蘭州府文廟的範圍,東至曹家巷,西至綢鋪街(今酒泉路北段),南至原蘭州內城南牆根的文廟巷(在今世紀春天商場北側),北至學院街(今武都路東端)。大成殿是文廟核心建築,坐落在文廟北側,建於明代。大成殿周圍有尊經閣、崇聖祠、敬一亭、明倫堂、典詩齋、立禮齋、鄉賢祠、名宦祠、節孝祠、獻台、樂台、學宮等附屬建築。大成殿前還有戟門、櫺星門泮池等。泮池上有功名橋,且建有一木製牌坊,上書「青霄直上」四字。

大成殿坐北朝南,為木結構七楹雙檐殿廡式建築。殿正中供奉至聖先師孔子坐像,其他儒家聖賢配享。殿前楹柱上,有蘭州翰林劉爾炘所撰楹聯:「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者,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大成殿前左右,立有康熙御製的平定逆漠碑、平定青海碑、平定準噶爾碑和平定回部碑四通石碑。

 
蘭州府文廟大成殿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