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鎮之亂
六鎮含義
編輯六鎮這個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含義,爲南北朝時期的六大軍鎮,六鎮原指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沃野鎮、懷荒鎮六個邊鎮,後來變成北方各鎮的總稱[註 1]。這些鎮是用於抵禦北方柔然入侵、鎮壓起義以及防範南方勢力進攻的[1][2]。
成因
編輯陳寅恪認為六鎮軍人本來是職業軍人,社會階級為貴族,種族文化為鮮卑。孝文帝漢化政策之後,六鎮的職業軍人與鮮卑文化這兩點沒有變,但其社會階級急速下降,以前仕宦、復除[註 2]的特權也沒有了[3],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分低下。而遷到洛陽的強宗子弟,受到漢化的洗禮,各各榮顯;邊鎮當兵的,卻被「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役同廝養」,引起了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也致使六鎮一帶,無法漢化,最後更因為反漢化而發起六鎮起事[4]。
薛海波認為六鎮上層軍官由北魏中下層代人、部落酋長、漢族豪強子弟組成。他們依靠部落武裝勢力,成為六鎮統治精英,並控制大量依附人口。然而由於六鎮地區半農半牧的生業方式,使其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在北魏國家賑恤措施幾乎不起作用,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無法渡過難關的情況下,擔任軍鎮長官的豪強酋帥,通過佔有六鎮內部資源來彌補損失,導致北魏後期六鎮地區貪污腐敗橫行,並極大地激化了六鎮的社會矛盾,從而使得不到救助的廣大鎮民和處以被壓迫地位的胡族酋帥為了生存而暴動。[5][註 3]
孝明帝時期,六鎮連年發生旱災饑荒;正光四年(523年)二月,北魏北部的游牧部落政權柔然也發生大饑荒,向北魏求援,北魏由於自身經濟窘迫,加之一貫蔑視柔然,所以予以拒絕。柔然可汗阿那瓌,遂於四月派兵侵入北魏進行剽掠,以解決饑荒。懷荒鎮的人民因食物資源大部分被劫奪而生計艱難,遂向鎮將武衛將軍于景請求賑濟,但遭到其拒絕,人民於是怒殺于景夫婦,於是北魏朝廷因此認為六鎮邊民凶頑,決定彈壓整肅,這更加深了雙方的不信任。
變亂過程
編輯六鎮起兵
編輯正光五年(524年)三月[6],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因「高闕戍主,率下失和」[7][註 4],就殺掉戍主造反,改號真王。叛軍旋即攻克沃野鎮,然後北進包圍了武川、懷朔二鎮。懷朔鎮將楊鈞命令賀拔度拔和他的三個兒子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岳領兵迎擊。不久之後,魏以臨淮王元彧都督北討諸軍事,討破六韓拔陵[8],元彧帶兵屯駐雲中。四月,高平鎮赫連恩等造反,推敕勒酋長胡琛為高平王,攻高平鎮以響應破六韓拔陵。魏將盧祖遷擊破之,胡琛北遁。叛軍衛可孤於同月攻陷武川,懷朔亦潰,賀拔勝父子俱為衛可孤所虜[8]。元彧被破六韓拔陵在五原打敗,北魏另一支李叔仁率領的部隊敗於白道。北魏改派李崇為北討大都督,命撫軍將軍崔暹、鎮軍將軍廣陽王元淵皆受崇節度。七月,崔暹違李崇節度,與破六韓拔陵戰於白道,大敗,單騎走還。破六韓拔陵併力攻李崇,李崇力戰不能御,引還雲中,與之相持[8],至此六鎮盡為鎮民所占。
同年起,北地相繼出現其他叛變;六月,羌人莫折大提在秦州起事;七月,涼州幢帥于菩提、呼延雄執刺史宋穎在涼州叛變;十月,劉安定和就德興在營州起事;隔年正月,北魏宗室的徐州刺史元法僧自立為宋。
正光六年(525年)正月,北魏派遣蕭寶夤和崔延伯帶兵征伐秦州的關隴起義。四月,高平鎮叛軍首領胡琛遣其大將万俟醜奴、宿勤明達等攻擊北魏涇州,打敗蕭寶夤和崔延伯的大軍[9],蕭寶夤只能退保安定。
破六韓拔陵兵敗
編輯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北魏胡太后和元詡發動政變,解除了元乂的兵權和職務,並殺死了元乂及其同黨。同時派出使節帶禮物出使柔然,要求柔然出動部隊幫助北魏平叛。柔然首領阿那瓌率兵十萬向西進逼沃野鎮[10],連戰連捷,大敗六鎮之軍。北魏也派元琛率軍自平城出發,進攻懷朔。六月,元琛被破六韓拔陵在五原打敗,被迫向東撤退。元琛改變策略,開始分化招降叛軍。這個策略起到很好效果,乜列河率三萬人投降。元琛又趁破六韓拔陵截擊乜列河軍之際設下埋伏,打敗破六韓拔陵[11],破六韓拔陵渡河逃亡,北魏軍所俘六鎮兵民20萬被北魏政府分配在瀛、冀、定三州就食。孝明帝改元孝昌。
河北起事
編輯六鎮20萬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後,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災,無處就食,出現逃亡現象,隨後引發河北起事[12]。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鎮兵杜洛周聚眾於上谷起事[13]。九月,北魏派幽州刺史常景和幽州都督元譚鎮壓,常景在盧龍塞和軍都司沿線險要駐兵防守。
孝昌二年(526年),北魏安州石離、六城、解鹽戍將起兵響應杜洛周,杜洛周集合兵力進攻居庸關,攻克,元譚連夜逃亡。同時,鮮于修禮率當地六鎮兵民於定州造反,改元魯興,被北魏都督楊津擊敗,被迫東撤。四月杜洛周進攻薊城(今北京),打敗都督李琚,但因常景的截擊,被迫退還上谷。五月,杜洛周派部將曹紇進攻薊南,但於七月曹紇所部被常景重創[14],杜洛周也在范陽被擊敗。
八月,鮮于修禮所部發生內亂,鮮于修禮被元洪業所殺,元洪業又被葛榮所殺。九月,葛榮所部與北魏元淵、元融所部戰於白牛邏,北魏軍大敗,元融被殺[15]。後元淵在博陵被葛榮騎兵所殺。
孝昌三年(527年)正月,葛榮攻克殷州。十一月攻克冀州,十二月擊敗源子邕和裴衍,進逼鄴城[15]。
武泰元年(528年)正月,杜洛周攻克定、瀛二州。二月,叛軍內部發生火拼,結果葛榮殺死杜洛周,並統領其軍。這時叛軍已經發展到幾十萬之眾[15]。與此同時,山東之地爆發起事,邢杲於六月自立為漢王,改元天統,後被元天穆和爾朱兆鎮壓。北魏其餘各地都有起事出現。
六月,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後,北魏朝廷為爾朱榮控制,爾朱榮調動四路大軍36萬人[16],進逼叛軍。八月,爾朱榮率精騎七萬自叛軍背後襲來。爾朱榮利用葛榮排兵時兵力分散的弱點,迅速擊破對手,葛榮被俘押至洛陽斬首。十二月,葛榮部眾韓樓在河北幽州起事,被爾朱榮手下侯淵鎮壓。
關中變亂
編輯孝昌二年(526年),高平鎮胡琛因與破六韓拔陵不和而遭其所殺,胡琛死後留下的軍隊由其部將万俟醜奴統帥,並於孝昌三年(527年)正月打敗蕭寶夤。同時持續在秦州起事的羌人莫折念生向北魏發動反擊,相繼占領東秦州、岐州、豳州、北華州、雍州(今西安)[17]、潼關[18],聲勢大振。三月,孝明帝宣布「中外戒嚴」,並下詔要御駕親征,但沒有實行。其後北魏派大軍進攻攻取潼關,九月,莫折念生被部將杜粲殺死,杜粲投降北魏。莫折念生死後,其軍歸万俟醜奴統領。其後蕭寶夤害怕朝廷怪罪其征討不力遂造反稱帝,以南齊宗室身分試圖重建政權[19]。孝明帝派尚書僕射長孫稚鎮壓,蕭寶夤在部將侯終德背叛後,見魏軍勢大,投降万俟醜奴。至此,關中地區都在六鎮亂軍的控制之下,建義元年(528年)七月,万俟醜奴僭位稱帝,建年號神獸[20]。
永安三年(530年)正月,爾朱榮以爾朱天光為大都督率軍鎮壓關中叛亂。三月,万俟醜奴率軍進攻岐州,又派部將尉遲菩薩帶兵進攻武功,魏軍賀拔岳所部擊敗尉遲菩薩,万俟醜奴不得不停止進攻岐州。七月,爾朱天光揚言要休整部隊,万俟醜奴信以為真,也讓士兵屯田。魏軍趁機突襲,打敗万俟醜奴所部,万俟醜奴、蕭寶夤在平涼被俘。而後,万俟醜奴任命的行台万俟道洛等在關中的諸部逐一被擊敗,關中平定。
蕭梁伐魏
編輯正光五年,破六韓拔陵起事時。南梁也趁機發動北伐。梁的主攻目標是壽陽[21]。八月,梁成景俊所部攻克魏童城。九月,攻克睢陵。梁軍趙景悅進攻荊山,裴邃帶領三千騎兵進攻壽陽,打破外城,並攻取狄丘、甓城、黎漿等城[22]。北魏急派元琛、酈道元、元鑒等人帶兵救援,逼退裴邃所部,收復荊山,並擊退梁軍王神念所部。
十月,裴邃再次督軍進攻北魏。裴邃所部攻克魏陵、曲木等城,其餘各部皆有斬獲,克琅琊、檀丘、曲陽等地。裴邃又於正光元年於壽陽擊敗元琛所部,斬首萬餘級。五月,裴邃病死,夏侯亶都督北伐諸事。同時,梁軍從益州方向北魏發動進攻,但被北魏軍擊退。
孝昌二年(526年)七月,梁軍趁着淮水暴漲,再次北伐。元樹攻黎漿,夏侯亶攻壽陽。十一月,梁軍克壽陽。
孝昌三年正月,梁軍克平靖關、武陽關、黃關峴。其後攻破臨潼、廣陵等城。十月,梁軍曹仲宗、陳慶之所部圍攻渦陽,其後梁軍韋放增援。北魏元昭所部五萬被擊敗,梁軍陳慶之乘勝追擊,「俘斬略盡,屍咽渦水,所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23]三月,北魏郢州刺史元顯達降梁。
河陰之變
編輯爾朱榮在六鎮之亂時候,鎮守晉陽。憑藉着鎮壓六鎮之亂,壯大了自己勢力,擁有極多雄兵[24]。孝明帝因與胡太后不和,下詔爾朱榮入京。爾朱榮行至半路,卻又被下詔停止行程。大通二年(528年),胡太后黨羽殺死孝明帝。爾朱榮藉口為孝明帝報仇,發兵攻陷洛陽,殺死大臣王公等兩千餘人,並將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被稱為河陰之變(爾朱榮之亂)。改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爾朱榮卻在此時返回晉陽,以大丞相之位遙控朝政。
河陰之變後,北海王元顥等宗室為了避禍投奔南梁,南梁也趁機立元顥為魏王,派陳慶之北伐,一度攻入洛陽立元顥為帝,但很快被爾朱榮所敗,元顥被殺。
結局
編輯孝莊帝在爾朱榮朝見時殺死爾朱榮。之後爾朱世隆與爾朱兆在晉陽合兵,推元曄登帝位。爾後,爾朱兆輕騎殺入洛陽,殺死孝莊帝。三年(531年),廢元曄改立廣陵王恭,是為節閔帝。
同年,鮮卑化漢人高歡於信都為孝莊帝舉喪,聲討爾朱氏,並奉元朗為帝,發兵殺入洛陽。後又改立平陽王修,這就是孝武帝。高歡在打敗爾朱氏所部後,自留鎮晉陽。
孝武帝無法忍受成為高歡傀儡,乃與關中鎮將賀拔岳聯繫,被高歡發現。高歡先發制人,於中大通六年(534年)殺賀拔岳。孝武帝讓宇文泰繼續統帥賀拔岳軍,鎮守關中。同年,孝武帝下詔歷數高歡罪狀。高歡聞知後派兵進攻洛陽,孝武帝逃入長安,投奔宇文泰。高歡只能改立元善見,是為東魏孝靜帝,並遷都於鄴。孝武帝西逃長安後,不久為宇文泰所弒[24],宇文泰改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至此,北魏分為東魏、西魏,兩國政權落入高氏和宇文氏之手,皇帝成為傀儡,不久更為二者所篡。
總結
編輯六鎮叛亂導致了北魏的崩潰,東、西魏也因這次事件建立,而後來影響中國政治三百餘年的關隴集團[註 5]也在因東西魏的爭霸而登場。
參考出處
編輯- ^ 《元和郡縣誌》一四雲州:魏道武帝又於此建都,東至上谷軍都關,後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門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為甸服
- ^ 《魏書》五八《楊播傳》附弟《椿傳》云:「自中原稍定,八軍之兵,漸割南戍」
- ^ 《s:北齊書》二三《魏蘭根傳》:因說崇曰:「緣邊諸鎮,控攝長遠。昔時初置,地廣人稀,或徵發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來,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役同廝養,官婚班齒,致失清流。而本宗舊類,個個榮顯,顧瞻彼此,理當憤怨。」
- ^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277-278頁,黃山書社,2000年
- ^ 薛海波《5—6世紀北邊六鎮豪強酋帥社會地位演變研究》,中華書局,2020
- ^ 《魏書》肅宗紀:「三月,沃野鎮人破落汗拔陵聚眾反,殺鎮將,號真王元年」
- ^ 《北史》卷十六 列傳第四
- ^ 8.0 8.1 8.2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 普通五年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 普通五年:延伯遂大敗,死傷近二萬人,蕭寶夤收眾退保安定。
- ^ 《魏書》 卷一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柔然孝昌元年春,阿那瓌率眾討之,詔遣牒雲具仁賚雜物勞賜阿那瓌,阿那瓌拜受詔命,勒眾十萬,從武川鎮西向沃野,頻戰克捷。」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 普通六年:深從之,拔陵果引兵邀擊乜列河,盡俘其眾;伏兵發,拔陵大敗,復得乜列河之眾而還。
- ^ 《魏書》 列傳 卷四一至五十:「饑饉之年,戶口逃散」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 大通元年:「八月,魏柔玄鎮民杜洛周聚眾反於上谷,改元真王,攻沒郡縣,高歡、蔡儁、尉景及段榮、安定彭樂皆從之。」
- ^ 《北魏史》,384頁
- ^ 15.0 15.1 15.2 《北魏史》,385頁
- ^ 《魏書》帝紀十:「爾朱榮率精甲十萬為左軍,上黨王天穆總眾八萬為前軍,司徒公楊椿勒兵十萬為 右軍,司空公穆紹統卒八萬為後軍。」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 大通元年:莫折天生乘勝寇雍州
- ^ 二月,秦賊據魏潼關
- ^ 甲寅,寶夤自稱齊帝,改元隆緒,赦其所部,署百官。
- ^ 《魏書》卷十 孝莊紀 建義元年:「(秋七月)是月,高平鎮人万俟醜奴僭稱大位,署置百官。」;《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 南梁大通二年:「是月,万俟醜奴自稱天子,置百官。會波斯國獻師子於魏,醜奴留之,改元神獸。」
- ^ 《資治通鑑》卷150普通六年:「壬子,以中護軍夏侯亶督壽陽諸軍事,馳驛代邃。」
- ^ 《梁書》列傳二十二:「以邃督征討諸軍事,率騎三千,襲壽陽。斬關而入,一日戰九合,攻狄丘、甓城、黎漿等城,皆拔之。」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
- ^ 24.0 24.1 鄒紀萬《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126頁,九州出版社,2009年
相關條目
編輯注釋
編輯- ^ 此處採用陳寅恪的說法,有些書籍不認同
- ^ 復除,即免除徭役和賦稅
- ^ 傳統史學觀點認為六鎮軍官為鮮卑勳貴,孝文帝改革後,其地位驟降,如《北齊書》二三《魏蘭根傳》:因說崇曰:「緣邊諸鎮,控攝長遠。昔時初置,地廣人稀,或徵發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來,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役同廝養,官婚班齒,致失清流。而本宗舊類,個個榮顯,顧瞻彼此,理當憤怨。」 陳寅恪則認為,「魏蘭根等所說軍卒中的強宗子弟、國之肺腑、高門子弟、良家酋胕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被當作棄兒,社會地位低,變成低下階級府戶,卻是最重要的原因。這種人在六鎮軍卒中最占勢力。六鎮之叛,就基本性質來說,是對孝文帝漢化政策的一大反動」,見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十七篇《六鎮問題(附魏齊之兵)》第三節《六鎮起兵的原因》,第236頁。然而近人對六鎮軍鎮長官父祖資料的全面分析,發現該群體主要為北魏統治集團中地位不高的軍鎮官吏、權勢早已衰落的部落大人,世代沒有官宦的代地下層豪帥、投附的胡族部落酋長、被迫降魏的十六國胡族政權中下層官吏豪帥,因此本來就處於北魏政權的邊緣地位,北魏漢化改革只是進一步固化了這點,並沒有其地位驟降的現象。詳見,薛海波《5—6世紀北邊六鎮豪強酋帥社會地位演變研究》,第一章,中華書局,2020。周一良也認為「北魏政權的覆亡,致命傷是北鎮之起兵。但北鎮人之起兵並非對漢化的反動,乃是被壓迫的少數民族如匈奴敕勒羌人等和被摒於清流以外的鮮卑和漢人的府戶聯合起來,對於統治者壓迫者的反抗。」見周一良:《北朝的民族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151頁。唐長孺認為「北魏末年北鎮的階級矛盾、階級對抗形勢非常顯著。鎮上的統治者是主將、參僚和豪強,而豪強往往同時又即是參僚。被統治者是廣大的鎮民群眾,他們遭受主將、參僚的貪虐,豪強的凌壓,土地實際上被剝奪,承擔著繁重的官役和私役……北鎮人民起義是反對人身奴役,反對土地不均、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詳見唐長孺:《試論魏末北鎮鎮民暴動的性質》,《山居存稿》,中華書局,2011,第35頁。這些都說明六鎮起義更多是內部鬥爭導致的民變。
- ^ 起兵日期《資治通鑑》和《魏書》有衝突,這裡使用《魏書》的說法。
- ^ 這個概念由陳寅恪提出,但是《劍橋中國隋唐史》認為這個集團範圍更廣,並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代北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