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佳氏滿語ᠵᠣᠣᡤᡳᠶᠠ
ᡥᠠᠯᠠ
穆麟德轉寫Joogiya hala[1])為滿族姓氏,《庫雅喇氏源流考》將其列為滿族八大姓之一[2],有學者認為其前身為金代女真術要甲氏(別作術甲氏[3]),元朝初期大臣、韓國公趙良弼即出自術要甲氏[3]。而清朝官方觀點認為兆佳氏源自地名兆佳城[4],位於今新賓滿族自治縣下營子鄉趙家村[5]明朝末期,兆佳氏主要聚居於瑚普察、額爾敏,其餘散居於訥殷江、界凡、佛阿拉、嘉木湖、馬察、東安、覺禪、烏喇等地,在後金崛起之際先後歸附[6]清朝時期,一等男達珠瑚、鎮南將軍莽依圖、尚書瑪爾漢皆出自該氏。民國以後,各支系主要以等為漢姓[3]

兆佳氏
滿文ᠵᠣᠣᡤᡳᠶᠠ
ᡥᠠᠯᠠ
轉寫Joogiya hala(穆麟德)
世居地瑚普察、額爾敏等地。
代表人物達珠瑚
莽依圖
瑪爾漢
漢姓

清代主要世家

編輯

舒賽家族

編輯

鑲白旗舒賽世居瑚普察,歸附後任佐領,瞻岱任委署章京,從征陝西、湖廣、雲南等地,授雲騎尉世職[4]。舒賽曾孫僧保任參領兼佐領,從征厄魯持噶爾丹奮勇有功,授雲騎尉世職[4]。舒賽親弟寧古親之子瑚什從征北京、山東,攻寧海時首先登城,隨後陣亡,贈雲騎尉世職,其親兄都爾什襲職[4]。都爾什於山海關之役立功加一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其子三格、孫阿林泰等先後承襲[4]

同旗武達禪為舒賽從侄,從征北京、山東,於任丘、濟陽之戰接連先登,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遇恩詔加一雲騎尉,其子莽依圖襲職後兩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歷任護軍統領、鎮南將軍等官職,為三藩之亂中清軍主帥之一,後因罪削去恩詔所得之職,其侄關泰襲時改為騎都尉世職[7]

正白旗阿蘇哈、正紅旗阿古沙瑚圖、倫布科色、鑲白旗當布理皆為舒賽同族[7]。其中,阿蘇哈五世孫武常阿任護軍校,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世職[7]。阿古沙瑚圖曾孫肆傳任委署參領,三藩之亂中從征雲南等地有功,優授騎都尉世職[7]。倫布科色之孫殷特布官至禮部尚書[7]。當布理之子莽塞堪於齊東縣之役率先登城,授雲騎尉,兩遇恩詔加至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子覺和托襲職,從征陝西、四川等地有功,升三等輕車都尉,其孫卓爾泰襲職改為騎都尉世職[7]

覺色家族

編輯

正白旗覺色世居額爾敏,與舒賽等同族,曾孫瑪爾漢官至尚書、議政大臣,深獲康熙帝倚重,雍正帝曾給以「完名引退」的評價,身後追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8]

正黃旗包衣滿平阿、正白旗包衣塔郎阿、鑲白旗包衣西喇巴、鄂通果皆為覺色同族[9]。其中滿平阿任備御,出征界凡受重傷,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滿平阿效力多年又身負重傷特賜其覺羅氏,其長子騰起任頭等侍衛[10],為太宗朝八壯士之一,此後改姓伊爾根覺羅氏[11][12]。滿平阿之孫華善從征浙江舟山立功,授雲騎尉世職[10]。塔郎阿之孫色克塞赫任護軍校,從征浙江、福建、四川等地有功,授騎都尉世職,官至參領[8]。西喇巴為塔郎阿之弟,任佐領,因跟隨太祖太宗兩代皇帝,效力多年,被順治帝特授騎都尉世職[9]。西喇巴親弟阿爾布之子武蘭布任典儀,從征察哈爾布爾尼有功授雲騎尉世職,後升任參領[10]。鄂通果之子希佛訥任護軍校,從征浙江、福建等地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0]

其他

編輯

正藍旗達珠瑚世居訥殷江,歸附後授騎都尉,任佐領,與西林村、葉赫、烏喇、卦爾察、寧古塔等部作戰,屢立戰功,優授三等男後,征瓦爾喀時,被俘虜所殺[13]。其子翁阿岱襲爵後於清軍圍錦州時與松山來援明軍作戰陣亡,優贈為一等男,其親侄晉布承襲,三遇思詔加至二等子,其孫蘇班泰承襲時,改為一等男世職[13]

正藍旗布爾機世居界凡,於永平城之戰與二十四人一同登城,授騎都尉,後與明朝山海關援軍作戰時陣亡[13]。其子索爾敏襲職後參與三圍錦州,又於清朝定鼎北京之時在山海關擊敗農民軍,加一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其孫石圖襲職時改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13]

正紅旗屯布魯世居佛阿拉,其子瑚錫任護軍校,從征延安、四川有功,授雲騎尉,遇恩詔加為騎都尉,其子錫特庫襲職時兩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其孫噶達渾襲職時改回雲騎尉世職[13]

正藍旗羅岱世居嘉木湖,其孫達禮善於雅克薩之役與沙俄軍隊作戰時於江中先登敵船,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13]

正白旗馬達漢世居馬察,其子五十七任委署護軍校,從征雲南等地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3]

來源

編輯
引證
  1. ^ 安雙成 1993,第866頁
  2. ^ 劉慶華 2012,第18頁
  3. ^ 3.0 3.1 3.2 趙力 2012,第476頁
  4. ^ 4.0 4.1 4.2 4.3 4.4 弘晝等 2002,第396頁
  5. ^ 孫文良 1990,第240頁
  6. ^ 弘晝等 2002,第396-402頁
  7. ^ 7.0 7.1 7.2 7.3 7.4 7.5 弘晝等 2002,第397頁
  8. ^ 8.0 8.1 弘晝等 2002,第398頁
  9. ^ 9.0 9.1 弘晝等 2002,第398-399頁
  10. ^ 10.0 10.1 10.2 10.3 弘晝等 2002,第399頁
  11. ^ 劉慶華 2012,第5頁
  12. ^ 趙力 2012,第412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弘晝等 2002,第400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