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蘭科維奇
亞歷山大·蘭科維奇(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Aleksandar Ranković;1909年11月28日—1983年8月20日),綽號「雷卡」,化名「馬爾科」,是一位南斯拉夫共產主義政治家,塞爾維亞族,曾任南斯拉夫第一副總統、南斯拉夫副總理,被認為是僅次於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和愛德華·卡達爾的南斯拉夫第三號人物[1]。蘭科維奇提倡南斯拉夫聯邦強化中央集權,反對權力下放,他將此視作對南斯拉夫統一和塞爾維亞族利益的挑戰[2]。蘭科維奇也主張保護科索沃境內塞爾維亞人的安危,並給予他們特權[2]。蘭科維奇支持以強硬手段對付科索沃境內的阿爾巴尼亞人,後者常有組織活動來煽動群眾的嫌疑[3]。
亞歷山大·蘭科維奇 Aleksandar Leka Ranković | |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內務部部長 | |
任期 1946年1月—1966年7月 | |
總統 | 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
前任 | 職位創建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人民保護部部長 | |
任期 1944年5月13日—1946年3月 | |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議會副主席 | |
任期 1944年11月—1946年1月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塞爾維亞王國 (近代)奧布雷諾瓦茨德拉斯福克 | 1909年11月28日
逝世 | 1983年8月20日 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 | (73歲)
墓地 |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 |
國籍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政黨 |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
配偶 | 安達·蘭科維奇(Anđa Ranković) |
職業 | 政治家、士兵、工人 |
獲獎 | 南斯拉夫人民英雄 勞工社會主義者英雄勳章 人民解放勳章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服役 | 南斯拉夫游擊隊 |
服役時間 | 1941-1945 |
軍銜 | 一級上將 |
參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蘭科維奇在塞爾維亞擁有相當高的威望,該人於1983年去世後,大批塞爾維亞群眾前來弔唁,多人將其視為塞爾維亞的民族領袖[4]。蘭科維奇的思想被稱作「蘭科維奇主義」,影響了後來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南斯拉夫內戰時的南聯盟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即為其政治思想之後繼[4]。
早年
編輯蘭科維奇出生於塞爾維亞王國奧布雷諾瓦茨附近的德拉斯福克(Draževac),家境窮困,蘭科維奇在幼年時即喪父。蘭科維奇於家鄉完成高中學業後,同當時的貧困子弟,為求得工作而前往貝爾格勒。窮困的生活影響了蘭科維奇,他參加了工人運動,並受同事影響,後者為蘭科維奇帶來了共產主義思想,在共產黨受取締時還是帶來大量的文宣供其閱讀。蘭科維奇於15歲時加入工會,1927年時遇見了他未來的妻子安達(Anđa),不久,他加入了南斯拉夫共產黨,很快地,蘭科維奇被任命為貝爾格勒區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青年聯盟(下稱「南共青」)秘書長。
戰前活動
編輯1928年,蘭科維奇被任命為塞爾維亞區的南共青區域委員會秘書。「1月6日事件」後,南國國王亞歷山大一世開始行完全的專制權力,大力鎮壓共產黨,但這並未影響到蘭科維奇的活動,他繼續行其區域委員會秘書的職務,於貝爾格勒和澤蒙一帶散佈共產主義的傳單。在此期間,蘭科維奇的一位同夥被逮捕,警察也因此很快就找上了蘭科維奇,後來他就於貝爾格勒的一間違建公寓中被抓獲。
蘭科維奇是亞歷山大獨裁開始後的第一個案子,他被宣判有期徒刑6年,並於斯雷姆斯卡米特羅維察和萊波格拉瓦兩地服刑。監禁期間,他向年輕的獄囚宣導共產主義思想,還曾組織政治犯對守衛攻擊。
蘭科維奇於1935年初獲釋,接著即被徵召服役。服完兵役後,他繼續參與貝爾格勒的工人運動。藉由工會,蘭科維奇讓南國共產黨再度復甦。1936年,蘭科維奇成為塞爾維亞區域委員會的一員,1937年時加入了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1939年1月,蘭科維奇開始進行非法行動,化名「馬爾科」(Marko)。1939年5月,蘭科維奇參加了南共於德拉瓦河省舉行的會議,日後他又參與了南共在薩格勒布舉辦的第五次會議。
後期生涯
編輯1940年起,蘭科維奇成為政治局的一員。1941年,德軍入侵南斯拉夫後,蘭科維奇被蓋世太保所抓獲,到後來南斯拉夫游擊隊以一次大膽的突襲作戰救出了他。蘭科維奇在戰時服務於游擊隊的最高參謀部,並因此被授予「人民英雄」的榮譽。
戰後,蘭科維奇成為南國內務部長和軍事情報局OZNA與秘密警察UDBA的首領。1966年,蘭科維奇失勢下台,政府對外理由宣稱是該人濫用職權、在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總統的寢室裡裝設竊聽器之故,同年,蘭科維奇也被南國共產黨開除。
蘭科維奇的失勢象徵南共中央集權派的失敗,分離主義和地方分權份子獲得了勝利,最終導致「克羅埃西亞之春」事件,也促使了南國憲法的改革,中央集權的1971版憲法被大幅修改,新憲法於1974頒布[5]。
蘭科維奇爾後於杜布羅夫尼克度過餘生,並在1983年逝世。儘管蘭科維奇的死訊受南國媒體把持而不宣揚,但仍有超過3萬名的塞爾維亞人自發性地前來弔唁,蘭科維奇之後被埋葬於貝爾格勒。蘭科維奇死後,被視為塞爾維亞人在南國聯邦裡政治和民族利益被削弱的象徵,日後狄托去世,大塞爾維亞主義即復活,塞國領袖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即蘭科維奇政治思想之後繼。
資料來源
編輯- ^ Aleksandar Rankovic - Political Profile of A Yugoslav "Stalinist". [201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 ^ 2.0 2.1 Melissa Katherine Bokovoy, Jill A. Irvine, Carol S. Lilly.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Yugoslavia, 1945-1992. Scranton, Pennsylvania, USA: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Pp. 295.
- ^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Kosovo. The Kosovo report: conflict, international response, lessons learned. New York, New York,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35.
- ^ 4.0 4.1 Lenard J. Cohen. Serpent in the bosom: the rise and fall of Slobodan Milošević. Boulder, Colorado, USA: Westview Press, 2002. Pp. 98.
- ^ Yugoslavia: The Specter of Separatism. [201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1).
參考書目
編輯- Doder, Duško; Branson, Louise. Milosevic: Portrait of a Tyrant. Free Press. 1999. ISBN 0684843080.
- Miller, Nick. The Nonconformists: Culture, Politics, and Nationalism in a Serbian Intellectual Circle, 1944-1991.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963732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