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烏古斯
九姓烏古斯(古突厥語: ,Toquz Oγuz,Toquz Oghuz),又稱九姓烏護,是一個非中文典籍中存在的概念,在中國史料中對應的概念就是回鶻汗國及其流散和吸收的周邊部族,存在於唐朝五代宋遼時期,唐初與突厥汗國交戰時期,與唐形成反阿史那氏聯盟,後隨着回鶻汗國在中亞的影響,衍生成為各古代突厥語民族的部落組織形式。
「九姓烏古斯」概念,在闕特勤碑被提及;而更重要的側面證據,是目前殘破不堪的《九姓回鶻可汗碑》,以及阿拉伯歷史學家塔巴里隻字片語的「九姓烏古斯在820年襲擊齊查克和俱戰提」的記載,側面印證回鶻汗國西征事跡,佐證了其概念事實上對應的就是唐朝邊屬的回鶻汗國。回鶻汗國勢力範圍大致在伊犁河流域,核心部落為回鶻內九姓與外九姓。
其中內九姓即回鶻部落內部核心的九個氏族,分別是:藥羅葛(回紇王室出身的氏族),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牙勿。[1]
外九姓則是回鶻加上其他八個唐代北方常見的少數民族: 回鶻(由上面的內九姓組成)、仆固、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拔悉密、葛邏祿 。
回紇時期,回鶻(內九姓)在藥羅葛氏帶領下,擊敗了拔悉蜜、葛邏祿,總十一姓,受到唐朝的冊封,自此以「十一姓」的形式組成戰爭組織。由於回鶻打仗的時候總派後二者(「客部」)作前鋒,以至於唐朝的記錄總將葛邏祿誤作「九姓」之一,後期更是將回鶻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朴固、渾等並稱為「九姓」,事實上將「回鶻九姓」與「包含回鶻在內的九個民族」相混淆了[1]。
在古突厥語里,「烏古斯」有「部落」、「姓」、「聯盟」、「箭」之意。回鶻汗國的影響向西達到西亞地區,這種以姓劃分部落與氏族的習俗在西亞民族看來,恰被稱為「九姓烏古斯」,於是「九姓烏古斯」便成為西亞歷史對回鶻汗國的稱呼,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