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中国最大的古籍文献出版社之一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通稱中華書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家從事書籍出版發行業務的國有企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古籍文獻出版社之一。總部位於北京市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Zhonghua Book Company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機構代碼911100004000037372
成立1912年1月1日,​112年前​(1912-01-01
 中華民國上海縣福州路
代表人物經理:徐俊
總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西里38號
產業出版發行
所有權者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網站www.zhbc.com.cn

歷史

編輯

成立初期

編輯
 
1916年建成的中華書局上海福州路大廈
 
中華書局廣州分局原址。
 
廣州聯合書店,為原中華書局廣州分局舊址。樓宇在香港聯合出版集團(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為集團成員)斥資維修及重現原貌後啟用作為書店。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當時任商務印書館出版部主任的陸費逵戴克敦陳寅等約請編輯人員秘密編寫新教科書[1]

1912年1月1日,中華書局與中華民國同時成立,由陸費逵、陳寅、戴克敦、沈頤等集資創辦於上海,宗旨為「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原是一個綜合性出版社,在中華民國各大城市如南京杭州廣州太原天津北平青島重慶梧州等地設有分局四十餘處。開業後,中華書局提出「教科書革命」和「完全華商自辦」的口號,與商務印書館競爭。首先出版的《中華教科書》,以其國旗圖案搶占了大部分教科書市場[1]

1913年,於上海設立中華書局編輯所,陸費逵任局長(後稱經理)。[2] 其後,總公司搬遷到黃浦江以北的美租界東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AB29號,設編輯、事務、營業、印刷四所。其後,編輯所又移至東百老匯路88號。[2]同年,中華書局英屬香港分局及新加坡分局成立。更擁有大印刷廠三所,其一為香港印鈔部,擁有當時世界最新、最大的凹凸版機,專印凹凸版如有價證券鈔票郵票印花稅票等,享譽海內外,在文化界有不可抹滅的貢獻。之後文明書局民立圖書公司聚珍仿宋印書局併入中華書局,中華書局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民間第二大出版機構[1]

1915年,上海中華書局改為股份有限公司,自辦印刷所,並增設發行所,中華書局總店發行所設在英租界南京東路南側禮拜堂對面的拋球場(今河南路、南京東路交叉路口)。[2]1916年6月,在靜安寺路購置了一塊40畝的地皮,建成了中華書局印刷總廠[3][4]。8月下旬,又把總公司遷到四馬路自建大樓內[5]。1935年底,再遷總廠至澳門路[6]

1920年代後期開始,中華書局先後在全國各地共設立了40多個分局,員工人數更是由1916年的1000餘人增加到1937年的6000多人,資本額也由1916年的銀圓160萬元增加到1937年的法幣400多萬元,其印刷業務一直穩居全國第二,彩色印刷業務更是躍居全國第一,其發展實力達到了民國時期的頂峰。[3]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1月上海淪陷,陸費逵赴香港。上海方面由常務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務,靜安寺老廠印鈔部轉移至香港分廠。[2]1941年7月9日,陸費逵在香港九龍病逝,李叔明繼任總經理,[7]上海方面由吳叔同任經理。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後,上海中華書局被封,業務相機內遷。[2]

中華書局秉持「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創局宗旨,首先致力於出版小學、中學及師範教科書;後開始編纂字典辭典工具書,以為教學及學生修業之用。

當時,中華書局雲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及社會名流,如:梁啓超于右任范源濂馬君武田漢張聞天潘漢年徐志摩錢歌川陳伯吹張相舒新城等,出版了《中華大字典》、《辭海》、《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有影響的書籍,國共內戰時期曾參與金圓券印發。

中華書局主要出版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文》、《全唐詩》、《全宋詞》、《古本小說叢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資治通鑑》、《文苑英華》、《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冊府元龜》、《清實錄》、《光緒朝硃批奏摺》、《中華大藏經》等。又陸續推出重點叢書如「新編諸子集成」、「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中華史學叢書」等。另外,中華書局在開業之初出版發行的雜誌風行一時,號稱「八大雜誌」,有《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實業界》、《中華童子界》、《中華兒童畫報》、《大中華》、《中華婦女界》以及《中華學生界》[1]

中華書局編輯部附設圖書館,1916年開設藏書樓,1925年起改稱圖書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商務印書館的東方圖書館被戰火燒毀,中華書局圖書館成為民間出版機構附設圖書館中藏書最多的一家。當時,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書50餘萬冊,有叢書、類書、地方志、金石書畫、工具書、教科書、報紙雜誌等[1]

共和國時期

編輯
 
中華書局北京總部正門,可見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亦在此辦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中華書局在大陸的全部資產,並改制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1954年5月,中華書局遷至北京,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的學術著作、通俗讀物的專業出版社,承擔着國家級古籍整理的基本項目;英文名也由「Chung Hwa」改為「Zhonghua」。中華書局部分留滬出版機構則組建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4年,中華書局在香港成立子公司

1998年7月8日,中華書局進行企業化改革,組建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2002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屬國有企業整合組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華書局有限公司劃入中國出版集團,成為中國出版傳媒公司全資持股企業。[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第二节 民间出版机构.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5年10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4日). 
  2. ^ 2.0 2.1 2.2 2.3 2.4 李孝聪丨足迹经纬——地图上的中华书局_翻书党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6). 
  3. ^ 3.0 3.1 陆费逵与中华书局. 上海方志. 2021-02-17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6). 
  4. ^ 中華書局遷移廣告. 時事新報 (上海). 1916-06-12. 本局在靜安寺路愚園對面購地四十餘畝,自建新廠,業已落成,茲定於陽歷六月十日將編輯、事務、印刷三所一倂遷入,各界來函請寄靜安寺路一百九十二號中華書局總廠 
  5. ^ 中華書局總公司遷移廣告. 時事新報 (上海). 1916-08-31. 本公司現在四馬路棋盤街轉角自建五層樓屋,業已落成,茲定於八月念五日起將河南路總公司所屬各部先行遷移 
  6. ^ 中華書局總廠遷移啟事. 申報 (上海). 1935-12-27. 本公司建新廠於上海特一區澳門路 
  7. ^ 李叔明(1900~1973). 上海方志. 2003-0807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6). 
  8. ^ 组织机构. [2020-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6).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