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戰

中国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

東北抗戰是中國人民在中國東北地區反抗日本帝國侵略的戰爭,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10月30日14年間,共殲滅日軍20餘萬人,牽制日本關東軍24個師團,對於抗戰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3]

東北抗戰
中國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嫩江橋抗戰
日期1931年9月18日-1945年10月30日(14年1個月又12天)
地點
參戰方

 中國

 大日本帝國

 滿洲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張學良
馬占山
馮占海
唐聚五
楊靖宇
趙尚志
趙一曼
周保中
李運昌[2]

關東軍軍官列表
滿洲國軍張景惠張海鵬于芷山吉興

背景

編輯
 
日軍在九一八事變後進入瀋陽

1931年6月19日,日本參謀本部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策大綱》,決定在一年內侵佔中國東北,旋命令關東軍執行[4]:296。關東軍、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在東京策劃入侵中國東北的軍事行動[5]:247。6月25日,為進犯中國東北尋找藉口,日本製造「中村上尉事件[4]:296。1931年7月1日,日本警察萬寶山地區屠殺中國農民,製造「萬寶山事件」,並煽動朝鮮排華[4]:296。7月6日,張學良密電東北政務委員會:「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避免衝突,以公理為周旋」[6]:24。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以「銑電」密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希轉飭遵照執行。」[4]:296不過這類說法遭到張否認,至今也查無相關跡證[7]:195-220。1931年9月6日,張學良從北平發「魚」電給東北邊防長官公署軍事廳長榮臻[8],與東三省政務委員會代主席臧式毅[9]:488:「查現在日方對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健,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當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免滋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10]:125[11]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變」,攻打瀋陽北大營中國駐軍,「九一八」事變爆發[4]:296。當夜11時15分,日本關東軍自動將南滿鐵路柳條溝段鐵橋炸毀,誣指為東北軍所為,開始攻進瀋陽北大營[12]:97。時張學良方滯留北平,嚴令駐軍王以哲不作抵抗,日本軍遂於9月19日晨6時佔領瀋陽[12]:97

日方組織

編輯

關東軍

編輯
 
位於滿洲國首都新京的關東軍司令部

關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間,日本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部隊。九一八事變前,根據《辛丑條約》駐紮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有一萬餘人,其中司令部及重炮兵大隊駐守旅順,下轄第二師團5000人駐遼陽,其餘的獨立守備隊則分駐南滿鐵路各車站[13]。此後兵力為1937年20萬,1940年40萬,1941年為76萬。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後,日本為防守蘇聯可能進行的進攻,再次擴充關東軍兵力。將在滿洲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徵召,編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兵力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

滿洲國軍

編輯

滿洲國軍成立於1932年,在1945年解散。成立時將「維持國內治安」、「國境周邊與河川警備」設為主要任務,主要是關東軍的後方支援部隊,多於戰鬥部隊。但在關東軍素質弱化後,日本面臨與蘇聯作戰時,滿洲國開始進行武裝總兵力達20萬人。日本投降後,滿洲國軍被蘇軍繳械後正式解散。

中方組織

編輯

參與東北抗戰的中方武裝力量有東北軍東北義勇軍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14]。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東北軍共有陸軍獨立步兵18個旅,獨立騎兵5旅,砲兵4團1營,工輜各一營,總兵力約18萬人,槍枝96,897枝。空軍4個大隊,飛機262架。海軍船艦約3萬噸[15]:575-621

抗日義勇軍

編輯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人民以東北軍和警察部隊的部分官兵、土匪為基礎自發組織了義勇軍、救國軍、自衛隊等數百支隊伍、50餘萬人的抗日武裝力量。義勇軍曾經11次攻打瀋陽,6次攻打長春,占領過16個北滿縣城,給日軍以重創。但在日軍強大兵力的進攻下,缺乏統一領導而又成分複雜的義勇軍,於1933年即大部陷於瓦解,一部退入關內,少數加入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成為東北「抗聯」的前身,繼續堅持鬥爭[16];一部分則經蘇聯進入新疆[17][18]

東北抗日義勇軍部分知名隊伍[16]
領導人 隊伍名稱 說明
馬占山 黑龍江省抗日救國軍 1932年4月1日正式組建,於1933年逃往蘇聯。
馮占海 吉林抗日救國軍 1932年6月成立,7月攻進舒蘭城。由於久攻吉林省城不克,部隊傷亡慘重,後轉移至遼西熱河。[19]
李杜 吉林自衛軍 1932年1月31日在哈爾濱宣布成立,1933年1月9日退入蘇聯。
王德林 中國國民救國軍 1932年2月8日成立,1933年1月退入蘇聯。
蘇炳文 東北民眾救國軍 1932年底退入蘇聯。
黃顯聲 遼寧抗日義勇軍 以遼寧省的警察隊伍為骨幹,組織義勇軍,撤入關內,改編為騎兵第二師[20]
唐聚五 遼寧民眾自衛軍 193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下分十八路軍,約計10餘萬人。至8月份擴大到37路,近20萬人,與日偽軍戰鬥100多次,收復東邊道14個縣。1932年10月,撤往熱河。[21]
高鵬振 東北國民救國軍 1931年10月8日成立。
鄧鐵梅 東北民眾自衛軍 1931年10月成立東北民眾義勇軍,後改稱東北民眾自衛軍。至1931年12月份,作戰人員已發展到1500餘人,建制上分3個大隊和一個大刀隊。1934年5月30日晚,鄧鐵梅被捕,同年9月28日被殺害[22]
李純華 東北義勇軍第二軍團 早年在遼南組織抗日義勇軍,1932年改編為東北義勇軍第二軍團,即遼南義勇軍,之後在岫巖關門山等地和日軍交戰,1933年後被迫向遼西轉戰,之後被中央軍縮編為一個騎兵旅。
謝文東 抗日民眾救國軍 1936年加入東北抗日聯軍。1939年3月19日,彈盡糧絕後投降。

抗日聯軍

編輯

東北抗日聯軍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23]。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滿洲省委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號召東北人民武裝反抗。1932年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到南滿,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到巴彥、珠河,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到湯原進行創建抗日武裝的工作,先後創立了十幾支反日游擊隊。[24]

番號 領導 人數 說明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 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 約800餘人 原磐石南滿游擊隊→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 軍長王德泰 約1200人 原東滿各縣游擊隊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趙尚志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 約700人 原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
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 李延祿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 230人 原密山人民反日革命軍和密山游擊隊
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 軍長周保中 約900人 原遂寧反日同盟軍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 軍長夏雲傑 近1000人 原湯原反日游擊縱隊

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發表,宣布將人民革命軍、反日聯合軍、反日游擊隊等抗日武裝統一為抗日聯軍,轄第一、二、三、四、五、六軍。1936年初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陸續編成了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3萬多人,開闢了東南滿、吉東和北滿三大游擊區[25]。由於日軍不斷加強對抗聯圍剿,到1940年,抗聯活動範圍和人員大量減少,之後東北抗聯進入遠東地區,並將部隊改編為紅軍特別獨立第八十八旅。1945年8月,東北抗聯配合蘇軍反攻。[26][27][28][29]

東北抗日聯軍[25]
番號 成立時間 編成 領導
第一路軍 1936年7月末 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 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第二路軍 1937年10月 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軍編成 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1940年2月任)任副總指揮,崔石泉任參謀長。
第三路軍 1939年5月 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軍編成 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戰役

編輯

1931年9月18日晚11時15分,日本關東軍借柳條湖事件開始進攻瀋陽北大營和瀋陽城。駐瀋陽奉軍第七旅第六二〇團被迫自衛抵抗,突圍後撤退到東山咀子集結待命。關東軍一萬餘人於8小時內,占領瀋陽城、軍營、兵工廠、飛機場,劫獲中國兵工廠存儲步槍8萬支,機槍4000挺,飛機200餘架。日軍向北繼續推進,長春地區東北軍自發反擊。9月20日,關東軍占領長春,9月21日占領吉林省城,吉林省政府主席熙洽投降。日軍繼續擴大占領區,至9月23日完全占領遼寧、吉林兩省,隨即着手謀取黑龍江省。[30]

1931年10月10日,原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長馬占山張學良任命為代理黑龍江省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黑龍江省副司令官,謝珂為軍事副指揮兼參謀長。10月20日在省會齊齊哈爾宣誓就職,並於22日發表對日抵抗宣言,「凡侵入我境者,誓決以死戰」。

正規作戰

編輯
 
明信片《錦州方面活躍的皇軍的威力》

1931年11月上旬,在中國東北齊齊哈爾南嫩江橋地區爆發的江橋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第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地抗擊日本軍隊的阻擊戰,被認為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首戰。從11月4日至11月18日,東北邊防軍1個步兵旅、2個騎兵旅、3個步兵團、1個炮團、連同原有的警衛隊團等,共約1.6萬餘人擊斃日本關東軍2000餘人後,被迫撤退。11月19日,日軍占領齊齊哈爾。馬占山率部沿齊克路撤往克山、拜泉、海倫一帶集結。[31]

1931年12月初,關東軍渡過遼河開始進攻遼西地區。1932年1月3日,日軍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領錦州,而駐錦州東北軍第十二旅、第二十旅和騎兵第三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4]

哈爾濱保衛戰從1932年1月25日開始,到2月5日結束,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月25日到28日,主要是偽軍於琛瀓部對哈爾濱的第一次進攻;第二階段從1月29日到2月2日,即通常所說的雙城保衛戰;第三階段從2月3日到5日,哈爾濱城市攻守戰階段。[32]

游擊戰

編輯

1932年2月7日,馬占山歸順關東軍,此後就任黑龍江省省長,藉機籌集了一部分軍費和軍事物資。4月12日,馬占山通電全國,成立黑龍江抗日義勇軍,宣布抗日到底。1932年6月,日軍集中兵力攻擊,戰鬥持續至7月底。馬占山帶領幾十名人員進入深山老林,義勇軍總參議韓家麟少將及全體官兵殉國。[33]

自1936年起,東北抗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黑龍江、吉林、遼寧3省和內蒙東部地區進行游擊戰。相繼進行子蓮花泡、興山鎮、舒樂河、大蒲柴河、哈達河、撫松、西關街、佛山、冰趟子、依蘭、湯原、五道崗、輝南等許多重要戰鬥和反討伐作戰[34]。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10餘萬次。據日偽統計機關統計: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偽軍傷亡人數,據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推算:1931~1937年抗聯殲敵103500人,1937~1945年殲敵82700人,共計186200人。[25]

1938年,冀東大暴動後,許多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活動在滿洲國的南部邊境,並在李運昌等人的指揮下逐漸向東北地區擴張,建立了一批游擊根據地,並設立承平寧聯合縣等地方抗日政權,多次襲擊日偽軍部隊和據點。到1945年夏,根據地已擴張到赤峰與錦州邊界。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冀東及長城以北的八路軍迅速向東北進軍,在蘇軍配合下攻克了山海關、錦州、綏中等城鎮,殲滅日偽軍數萬人,解放東北全境。後多次發動肅清作戰,消滅了在東北的日偽殘餘勢力。

紀念

編輯

歌曲

編輯

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創作主要取材於一首遼寧義勇軍軍歌《血盟救國軍軍歌》,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大刀進行曲》裡唱「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電視劇

編輯

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是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集賢縣委、八一電影製片廠、黑龍江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策劃出品的電視劇。[35]

專題活動

編輯

2017年7月3日,為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文化廳主辦,東北烈士紀念館承辦了東北抗戰遺蹟聯盟2017年主題日暨「東北抗戰與全國抗戰」專題論壇。來自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靖宇縣民政局、江橋抗戰紀念館、東北烈士紀念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作了主旨發言。[36]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4年抗戰真相:「九一八」後誰在東北抗日(上).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30). 
  2. ^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血鑄中華系列站.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5). 
  3. ^ 李書源. 东北抗战实录. 長春. 2005-07 [2018-02-21]. ISBN 9787544500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4. ^ 4.0 4.1 4.2 4.3 4.4 4.5 武月星主編 (編). 《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5-08. 
  5. ^ 張憲文 et al. 《中华民国史·第二卷: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1927~1937年)》.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7305042420. 
  6. ^ 洪鈁. 〈九一八事變當時的張學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編). 《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7. ^ 劉維開. 〈蔣中正的東北經驗與九一八事變的應變作為--兼論所謂銑電與蔣張會面說〉. 《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 (台北). 2002. 
  8. ^ 黎東方. 《蔣公介石序傳》.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7). 
  9. ^ 《張學良文集》. 香港: 同澤出版社. 1996. 
  10. ^ 王鐵漢. 《東北軍事史略》. 
  11. ^ 遼寧省檔案館存檔. 《明報月刊》 (香港: 明報月刊出版社). 
  12. ^ 12.0 12.1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ISBN 9571406635. 
  13. ^ 鏡鑒. 九一八事变绝非日本粉饰的关东军“谋略”. 新浪網. 2014-09-23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14. ^ 《东北抗战图志》正式出版 全面反映14年抗战史. 新華網. 2017-09-18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15. ^ 劉維開. 〈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 《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12集. 台北: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近代中國發行. 
  16. ^ 16.0 16.1 李琴芳. 寒风漫卷中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悲壮归国路. 中國檔案資訊網. 中國檔案報. 2016-01-25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6). 
  17. ^ 張百順. 东北义勇军退入苏联成战俘 4万人回新疆冻死1/4. 新浪歷史. 文史春秋. 2015-04-23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18. ^ 谷夢麟、陳方伯. 《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 中國: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9787228040162 (中文(簡體)). 
  19. ^ 姜承. 吉林抗日第一人冯占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吉林日報. 2013-08-13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2). 
  20. ^ 李鐳. 黄显声. 人民網. 2006-07-28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1. ^ 賈曉明. 唐聚五创立辽宁民众自卫军.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政協報. 2015-09-17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2). 
  22. ^ 李林. 《满族宗谱研究》.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6年. ISBN 7807221712. 
  23. ^ 東北抗日聯東北抗日聯軍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軍網2015-09-15
  24. ^ 潘前芝. 潘前芝:“九·一八”之后,谁在东北抗日?. 觀察者網. 2017-09-18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2). 
  25. ^ 25.0 25.1 25.2 东北抗联大事记 大事年表历史战绩组织序列. 東北網. 2015-07-07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2). 
  26. ^ 荏苒. 东北抗联的隐秘功勋. 多維新聞.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8). 
  27. ^ 周恩來與東北抗日聯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年02月02日11:02
  28. ^ 《東北抗日聯軍軍史叢書》作者:元仁山 ISBN 720706595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9. ^ 为正义必胜、人民必胜注脚——东北抗日联军14年抗战全纪录.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3). 
  30. ^ 李守孔. 中国现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97–99. ISBN 9789571406633. 
  31. ^ 孔令波; 黃志新. 马占山将军江桥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 2009-12-18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32. ^ 李洋. 哈尔滨保卫战. 炎黃春秋.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8). 
  33. ^ 郁婷藶. 韩家麟:东北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 東方網. 北京晚報. 2016-09-22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1). 
  34. ^ 朱秀海. 东北抗联征战纪实.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2. ISBN 9787503314735. 
  35. ^ 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哈尔滨开机. 新華社. 2013-03-23 [2015-09-16]. 
  36. ^ 張建友. 东北抗战与全国抗战专题论坛举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文化報. 2017-07-04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