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1′25″N 114°59′23″E / 25.85706°N 114.98984°E / 25.85706; 114.98984

七里鎮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
分類古遺址
時代唐至明
編號7-0213-1-213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七里鎮窯,又名贛州窯,是中國宋元時期著名窯口,位於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東南郊4公里處的水東鎮七里村[1]。七里鎮窯歷史悠久,自晚唐始燒瓷器,宋代盛極一時,入元代後漸趨衰落,明洪武至正德時期終燒,是江西省除景德鎮窯外延燒時間最長的古窯,其亦是贛南最大的一處古瓷窯址,江西五大名窯之一[2]。從考古出土工具及不同釉色瓷器的燒造特徵來看,七里鎮窯應屬吉州窯系範疇[3]。七里鎮窯遺址1959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及資源

編輯

七里鎮窯遺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東南郊,瀕臨貢水北岸,靠近章江和貢水交匯處,遺址中現存的16處堆積分布在貢水東岸的沿垇村至七里村的一線,長達1.5公里。該地為丘陵地帶,地形平緩,靠近水源為陶瓷的燒造和銷售提供了便利,贛江可上溯鄱陽湖然後進入長江,從而將陶瓷銷售到長江各個口岸,或通過泉州寧波等港口外銷[1],如在韓國海域發現的新安沉船上即曾發現七里鎮窯產品[4]

古代七里鎮附近瓷土數量大,優質瓷土多,當地人稱之為「白石泥」,為製瓷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贛南豐富的植被則為製瓷提供了充足的薪柴,贛南適宜種植松樹,松柴作為燒造瓷器的燃料,適用於燒還原焰氛圍和短時間內燒成瓷器,且就地取材能夠降低燃料和運輸成本[5]

胎釉特點

編輯

七里鎮窯在不同時期主燒產品各不相同,各期產品特徵如下:

1.晚唐五代:以青釉瓷和乳白釉瓷為主
2.北宋時期:以青白瓷、乳白釉瓷和黑釉瓷為主
3.南宋至元:以醬色釉瓷和黑釉瓷為主,兼燒部分青白瓷[1]
其中青白瓷、黑釉瓷、醬色釉瓷為七里鎮窯較有特色者,故擇而論之:

  • 青白瓷:七里鎮窯青白瓷胎質細膩,釉色光潔,釉汁瑩亮,可與景德鎮窯青白瓷媲美。宋代七里鎮窯青白瓷瓷胎化學組成的基本特點是高硅低鋁,另外,七里鎮窯相對景德鎮窯可能更早地開始了二元配方制胎的歷史[6]
 
宋代七里鎮窯青白釉碗、盆殘片
  • 黑釉瓷:常見胎骨渾厚,其顏色因火候高低不同而呈現灰黑或淺紅等色。其釉色也常因1、釉料中鐵含量比例高低,2、分施底釉、面釉,而顯現不同顏色,除純黑色外,還有以黑色為主色調的黑中偏紅、偏褐、偏醬等顏色,此外還有少量玳瑁釉兔毫釉產品。七里鎮窯黑釉瓷產品雖與吉州窯頗為相似,但其釉色不如其純正,且吉州窯的特色產品如剪紙貼花木葉貼花、彩繪等並未在七里鎮窯遺址發現或極為少見[7][8]
  • 醬色釉瓷:醬釉是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七里鎮窯在南宋至元大量燒造醬褐釉瓷,其中褐釉乳釘柳斗紋罐為七里鎮窯代表性器物,褐釉屬於醬釉的範疇,江西吉安的吉州窯和江西婺源地區的一些窯口都曾燒制過褐釉乳釘罐,但不及七里鎮窯精美,除柳斗紋褐釉罐類外還有一些褐釉瓶、碗等。
 
宋代七里鎮窯醬釉刻劃魚紋缽殘片

紋飾銘文

編輯

七里鎮窯的紋飾豐富,秀麗工整,常見的紋飾有牡丹紋、團菊紋、人物紋、雲氣紋等,其凝聚了工匠對自然與社會的觀察與心得。乳釘紋罐作為七里鎮窯代表性產品,其中最著名者為「褐釉同心圓乳釘紋罐」,現藏於贛州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乳釘罐裝飾藝術有顯著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點:一、吉祥的乳釘紋。二、協調平衡的點紋。三、奔放的柳斗紋[9]

 
宋代七里鎮窯白釉鏤空卷草紋香薰殘片

銘文類可分為姓氏、文記、花押、數字符號四種,其數量和名稱均多於江西窯口中已經發掘的洪州窯湖田窯(望石塢堆積)、白舍窯吉州窯,反映了宋代贛南瓷業的商業競爭、生產經營模式及姓氏淵源等信息[3]

七里鎮窯與移民

編輯

七里鎮窯的興起與衰落與客家移民的歷史有着密切的關係。唐代七里鎮窯已有製瓷業,史料記載「唐末常官設瓷窯於七里鎮」[10][註 1],說明此時官府已設瓷窯的管理機構以收取稅款。

  • 唐代末期七里鎮窯青釉產品呈現不同的特點,同一時代的器物在胎、釉色、化妝土、氣泡等方面各異,產品差異較大,顯示出其並非師源一處,應是來自不同地方的窯工所為,這些窯工有本地的,亦有外來的[2]
  • 五代時期戰爭頻繁,贛州政權雖幾易其主,但生產並未受到致命打擊,環境也相對穩定。此時中原人口大量遷來贛州,至北宋初期贛州人口迅速增長,裡面不乏有大量窯工。與此對應的是這一時期的青釉產品質量快速提升,而非漸進發展,有的瓷器釉色與越窯湖田窯湖北鄂城產品相似。白釉瓷是北方窯口的特色產品,為以前七里鎮窯所不見,亦在五代時期出現,且一經創燒就質量較好,以上說明此時外來窯工帶來了本地的燒造技術,並參與了燒造過程[2]
  • 北宋時期為七里鎮窯快速發展時期,此時的贛南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到了南宋初期,不少移民隨着宋室南遷,後到達贛州。南宋初的紹興年間(1131-1149)贛州府人口已達120985戶,到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激增至293344戶,其中有不少為各地的窯工[3]。南宋時期七里鎮窯燒造的黑釉窯變兔毫紋、褐釉乳釘柳斗紋罐等器物集聚了各地窯工的智慧。
 
宋代七里鎮窯青白釉盞、托
  • 宋末元初時戰火再起,贛州地區人口趨向減少,此時七里窯也開始衰退,此時贛州路人口已下降到71287戶,285178人。至明初時雖有段時間人口短暫增加,但到永樂末年和天順六年,贛州府人口又急劇減少,此時的七里鎮窯也瀕臨終燒,不少窯工移民到景德鎮窯和其他窯口,故有「先有七里鎮,後有景德鎮」的說法在該地流傳[2]

重要發現

編輯

在2014年對七里鎮窯遺址的周屋塢與賴屋嶺兩座窯包山的發掘過程中調查並揭露了幾座特大型龍窯,這些龍窯寬度達到4米左右,其中一座還保存了高達 3 米多的窯壁和 8 個層次的完整窯尾,這座龍窯是目前已知窯璧保存最高、窯室最大、保存窯爐建造信息最豐富的龍窯,同時也是目前全中國考古發現的改、擴建次數最多的龍窯,其延燒壽命也比已知大多數龍窯長,其為研究古代龍窯形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為東南亞地區發現的特大型龍窯找到了發源地,在中國甚至東亞的窯業技術發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1]

註解

編輯
  1. ^ 斷句為唐末/常官/設瓷窯於七里鎮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余家棟,徐菁,餘江安.贛江上游的瓷業明珠——江西贛州七里鎮窯[J].南方文物,2007(01):114-119+137-140.
  2. ^ 2.0 2.1 2.2 2.3 張嗣介. 贛州七里鎮窯終燒年代新證[J]. 南方文物,2004 (1): 28-32.
  3. ^ 3.0 3.1 3.2 余家棟,陳柏泉.江西贛州七里鎮窯址發掘簡報[J].南方文物,1990,(04).
  4. ^ 薛翹; 劉勁峰. 江西全南县渡田坑、梅子山窑址调查. 南方文物. 1996, (02). 
  5. ^ 孫宏. 贛州七里鎮窯陶瓷造型和裝飾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2020.
  6. ^ 湯敏麗,吳雋,肖發標,吳軍明,袁楓,吳琳. 赣州七里镇窑出土宋代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的EDXRF分析研究. 陶瓷學報. 2017, (3). 
  7. ^ 標新立異者. 元代七里镇窑工祈祷"天下太平". [2021-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8. ^ 鄧禾穎,方憶著. 南宋陶瓷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03.
  9. ^ 謝顯紋.贛州七里鎮窯乳釘罐的裝飾藝術[J].收藏界,2019(05):12-13.
  10. ^ 李國強; 李放. 江西科学技术史.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01: 163. ISBN 7-5027-6732-0. 
  11. ^ 撰稿肖發標 余盛華 劉龍.破解宋代龍窯建造技術之謎[N].2015-02-2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