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世界博览会
此条目翻译自其他语言维基百科,需要相关领域的编者协助校对翻译。 (2022年1月16日) |
1967年世界博览会,正式名称为67年世博会(Expo 67),又称蒙特娄世博会,是于1967年4月28日至10月2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也是加拿大建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主题是“人类与世界”。共有62国参加。在183天的会期内有5,031万人参观。它被认为是最成功的20世纪的世界博览会[2]。
1967蒙特娄世界博览会 | |
---|---|
概览 | |
BIE分类 | 综合博览会 |
名称 | Expo 67 |
主题 | “人类与世界” “Man and his World” |
建筑 | 栖息地67 |
面积 | 365公顷(900英亩) |
参观者 | 54,991,806[1] |
组织者 | 皮埃尔·杜普伊 |
参与展览 | |
参展国 | 60 |
参展组织 | 2 |
位置 | |
国家 | 加拿大加拿大 |
城市 | 蒙特娄 |
园区 | 圣母岛 圣埃莱娜岛 勒阿弗尔市 |
地理坐标 | 45°31′00″N 73°32′08″W / 45.51667°N 73.53556°W |
时间 | |
竞选 | 1958 |
获选 | 1962 |
开幕 | 1967年4月27日 |
闭幕 | 1967年10月29日 |
综合世博会次序 | |
前次 | 21世纪博览会: 美国西雅图 |
后次 | 日本万国博览会: 日本大阪 |
专业博览会 | |
前次 | 慕尼黑国际交通博览会: 西德慕尼黑 |
后次 | 圣安东尼奥博览会: 美国圣安东尼奥 |
网络信息 | |
官方网站 | expo67 |
本届博览会原计画在莫斯科举行,以帮助苏联庆祝俄罗斯革命50周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苏联决定取消,加拿大在1962年底被授予。
这个项目起初在加拿大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蒙特娄市长让·德拉波和一个新的管理团队下定决心,带领蒙特娄度过了政治、物质和时间上的障碍。尽管电脑分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博览会还是准时开幕了。[3]
1967年10月,蒙特娄世博会结束后,该遗址和大部分展馆继续举办名为“人类与世界”的展览,在1968年至1984年的夏季期间开放。到那时,大多数原本不打算在原展览之后继续使用的建筑已经变质并被拆除。今天,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岛屿主要用作公园和娱乐用途,只有蒙特娄世博会留下的几处建筑表明该活动是在那里举行的。
历史
编辑背景
编辑主办1967年世界博览会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57年。“我相信是塞维格妮上校第一次让我尽我所能,把加拿大选定为1967年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地。”[4] 蒙特娄市长萨尔托·福尼尔支持这一提议,允许加拿大申办国际展览局(BIE)。1960年5月5日,国际展览局在巴黎举行会议,经过五轮投票,奥地利和加拿大的投标被淘汰,莫斯科获得了博览会的主办权。 [5] 1962年4月,[6] 由于资金问题和安全考量,苏联取消了举办博览会的计划。[7][8] 蒙特娄的新任市长让·德拉波说服加拿大政府再次尝试举办博览会,他们做到了。1962年11月13日,[9] BIE将世博会的地点改为加拿大,1967年世博会继续成为BIE认可的第二大参展国,仅次于在法国的第五届巴黎世博会。(该世博会现在排名第四,被大阪万国博览会和上海世博会超越。)[10]
几个地点被提议作为世博会的主要场地。考虑的一个地点是皇家山公园,位于市中心以北。[11] 但在圣劳伦斯河上建造新岛屿并扩大现有圣海伦岛是德拉波的想法。这一选择克服了蒙特娄周边市政当局的反对,也阻止了土地开发商机。[12]
关键人物
编辑蒙特娄世博会起步并不顺利;1963年,多位组委会高层官员辞职。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市长德拉波选择在现有圣海伦岛周围新建岛屿的地点,而且电脑程序预测该事件不可能及时建造。[13] 大规模辞职的另一个更可能的原因是,1963年4月22日,加拿大联邦政府自由党总理莱斯特·皮尔逊掌权。这意味著前总理约翰·迪芬贝克的进步保守党政府任命的1967年世界博览会加拿大公司董事会成员可能被迫辞职。[14]
加拿大外交官皮埃尔·杜普伊在迪芬贝克任命的保罗·比恩韦努(Paul Bienvenu)于1963年辞职后被任命为总干事。[15] 总干事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吸引其他国家在世博会建馆。[15] 杜普伊将在1964年和196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招揽125个国家,在国外的时间比在加拿大的时间花得多。[16] 杜普伊的“一臂之力”是罗伯特·弗莱彻·萧,他是公司的副总裁兼副总裁。[16] 并还取代了迪芬贝克任命的副局长C.F.卡尔斯莱(C.F.Carsley)。[16] 萧是一位专业的工程师和建造师,为展览的整体搭建而广受赞誉。[16] 杜普伊聘请安德鲁·克尼瓦瑟(Andrew Kniewasser)为总经理。这个管理团队后来被称为“Les Durs”,译为硬汉,他们负责创建、建造和管理世博会。[16] “Les Durs”包括:让-克洛德·德洛姆(Jean-Claude Delorme),公司法律顾问兼秘书;(Dale Rediker),财务总监;爱德华丘吉尔上校(Colonel Edward Churchill),安装总监;菲利普·德·加斯佩·博比安,被称为“世博会市长”的运营总监;皮埃尔·德·贝勒弗耶(Pierre de Bellefeuille),参展商总监;以及信息、广告和公共关系总监伊夫茉莉(Yves Jasmin)。首席建筑师欧杜尔·菲塞特(Édouard Fiset)加入了这个团队。所有十人都被加拿大政府授予加拿大勋章、杜普伊和萧的同伴以及其他人也获得了军官勋章。
茉莉用法语写了一本书《67年世博会的小历史》La petite histoire d'Expo 67,讲述了他在世博会45个月的经历,并创建了67年世博会基金会(可在网站上以该名称获得)以纪念未来的活动世代。[17][18]
正如历史学家皮埃尔·伯顿所说,加拿大法语和英语社区之间的合作“是世博会成功的秘诀——‘魁北克人的天赋,英裔加拿大人的实用主义。’”[19] 不过,伯顿也指出,这是对民族陈规定型观念的过度简化。可以说,世博会确实在短时间内架起了“两个孤独者”的桥梁。[20]
蒙提贝罗会议主题
编辑1963年5月,一群著名的加拿大思想家——包括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 馆长艾伦·贾维斯 (Alan Jarvis);小说家休·麦克伦南和加布里埃尔·罗伊;约翰·图佐·威尔逊,地球物理学家;和城市规划师克劳德·罗比拉德(Claude Robillard)在蒙提贝罗的主权俱乐部 会面了三天。[21] 主题“人类与世界”是基于1939年由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出版的名为Terre des Hommes(译为《人的大地》)的书。在罗伊对67年世博会公司的书的介绍中,题为“Terre des Hommes/Man and His World”,她阐明了主题:
在他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书《人的大地》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梦想和希望,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写道,当他第一次独自在夜间飞越阿根廷时,他是多么的感动。注意到在他下方几乎空旷的平原上散布著几盏闪烁的灯光。它们“到处闪烁,像星星一样孤独。 ...”事实上,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可以让我们洞察他人的孤独。它甚至可以使我们相互吸引,好像是为了减轻我们的痛苦。没有这种不可避免的孤独,人与人之间会不会有任何融合、任何柔情。 德圣埃克絮佩里对万物的孤独感和人类对团结的需要有了更高的认识,这让他深受感动,他找到了一个短语来表达他的痛苦和希望,它既简单又富有意义。由于这句话在多年后被选为67年世博会的管理理念,因此该公司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一群人对其进行反思,并了解如何将其赋予有形的形式。
——加布里埃尔·罗伊[22]
主办方还为“人类与世界”创作了17个主题元素:[23]
- 杜邦公司(加拿大)礼堂:在这个拥有372个座位的馆厅里,展示和强调了主题展品的哲学和科学内容。[24]
- 栖息地67
- 世博会迷宫
- 人类与健康(Man and his Health)
- 人类的社区(Man in the Community)
- 人类的探险家(Man the Explorer): 人类,他的星球和空间;人类与生命;人类与海洋;人类与极地
- 人类造物主(Man the Creator):美术馆;当代雕塑;工业设计;摄影。
- 人类的创造(Man the Producer):人类的资源;人类在控制;进步。
- 人类的造福(Man the Provider)
施工开始
编辑施工于1963年8月13日开始,由市长德拉波在停泊在圣劳伦斯河的驳船上举行了精心设计的仪式。[25] 仪式上,当总理莱斯特·皮尔逊拉动一个杠杆,示意前端装载机倾倒第一批填料以扩大“圣海伦岛”时,施工开始了,[26] 和魁北克省长让·勒萨热用推土机铲平。[26][27] 在建造岛屿所需的2500万吨填料中,10到12%来自蒙特娄地铁的挖掘,这是一个在世博会授予蒙特娄之前已经在建设中的公共工程项目。[28] 其馀的填充物来自蒙特娄和南岸的采石场,但即使如此也不够,因此在两个岛上都添加了水体(湖泊和运河)以减少所需的填充量。世博会初期建设期主要围绕扩大圣海伦岛、打造圣母岛的人工岛、加长和扩大成为勒阿弗尔市的麦凯码头。虽然施工仍在继续,但从蒙特娄港升起的土地尚未归世博公司所有。1964年6月20日,在最后的土堆完成岛屿后,举办博览会的场地正式从蒙特娄市转移到公司。[15] 这让丘吉尔上校只有1042天的时间来完成开幕日的一切建设和运作。为了及时构建世博会,丘吉尔使用了当时称为关键路径方法 (CPM) 的新项目管理工具。[29] 1967年4月28日,开幕当天,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有一个例外:栖息地67,它当时作为一项进行中的作品展出。[30]
建造和扩大岛屿,以及建造新的协和桥以将它们与特定地点的公共交通系统蒙特娄世博会快线连接起来,加上一个船码头,成本高于圣罗伦斯海道项目仅在五年前完成:甚至在任何建筑物或基础设施建成之前。[15] 随著建设的初始阶段完成,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世博会的预算会超出任何人的预期。1963年秋天,世博会的总经理安德鲁·克尼瓦瑟 (Andrew Kniewasser) 提出了总体规划和1.67亿美元的初步建设预算:到1967年将激增至超过4.39亿美元。该计划和预算在皮尔逊联邦内阁中以微弱优势通过投票,一票通过,1963年12月23日正式提交。[31]
标志
编辑该标志由蒙特娄艺术家朱利安·赫伯特(Julien Hébert)设计。[32] 标志的基本单位是古代人的象征。两个符号(“人”的象形图)相互连接以代表友谊。该图标以圆形排列重复,代表“世界各地的友谊”。[33] 标识是小写Optima字体。它没有得到联邦政客的一致支持,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通过加拿大下议院的动议来抵制它。[32]
主题曲
编辑67年世博会官方主题曲由斯特凡纳·维内作曲,标题为:《Hey Friend, Say Friend/Un Jour, Un Jour》。[34] 有人抱怨这首歌的适合性,因为它的歌词既没有提到蒙特娄,也没有提到67年世博会。[34] 这首歌是从来自35个国家的2200多个参赛作品的国际比赛中选出的。[35]
然而,大多数加拿大人与世博会相关的歌曲是由鲍比·金比创作的,他是一位资深的商业歌曲作家,他创作了流行的百年纪念曲《CA-NA-DA》。[36] 金比比赢得了加拿大“吹笛人”的称号。[37]
用于加拿大馆的主题曲“Something to Sing About”是为1963年的电视特别节目而创作的。[35] 安大略馆也有自己的主题曲:《A Place to Stand, A Place to Grow》,这首歌已经发展成为该省的非官方主题曲。[38]
世博会开幕式
编辑正式开幕式于 1967 年 4 月 27 日星期四下午举行。[39] 这些仪式是在万国广场举行的邀请活动。[40] 加拿大的总督罗兰·米切纳,在皮尔逊总理点燃世博会圣火后宣布展览开幕。[41] 现场有7000多家媒体和包括53位国家元首在内的受邀嘉宾。[41] 超过 1,000 名记者报导了此次活动,以NTSC彩色广播,通过卫星向全球超过7亿观众和听众进行直播。
1967年4月28日星期五上午,67年世博会以太空时代式倒计时形式向公众开放。[42] 接待广场(Place d'Accueil)的一大群人参加了原子钟控制的倒计时,该倒计时在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30展览开幕时结束。[42] 据估计,开幕当天有31万至33.5万名游客到场,而预期的人数为20万。[43] 第一个穿过接待广场世博会大门的人是来自芝加哥的41岁爵士鼓手阿尔·卡特(Al Carter),他的成就得到了67年世博会运营总监菲利普·德·加斯佩·博比安的认可。[44] 博比安向卡特赠送了一块金表,以表彰他的壮举。[45]
开幕当天,英国馆女招待的制服受到了相当多的评论。[46] 这些连衣裙设计为当时新的迷你裙款式,一年前由玛丽·奎恩特推广。[47]
为配合67年世博会的开幕,加拿大邮局部门发行了一枚5美分的邮票纪念博览会,由哈维·汤马士·普罗瑟(Harvey Thomas Prosser)设计。[48]
娱乐和贵宾招待
编辑在67年世博会上举办的世界艺术和娱乐节有美术馆、歌剧院、芭蕾舞团和戏剧公司、管弦乐队、爵士乐队、加拿大著名流行音乐人和其他文化景点。[49] 许多展馆都有音乐和表演舞台,游客可以在那里找到免费的音乐会和表演,包括乌克兰舒姆卡舞者(Ukrainian Shumka Dancers)。[50] 米雪琳·莱根德与世博会一起组织了加拿大第一个木偶节。[51] 大部分特色娱乐活动在以下场所举行:艺术广场、世博剧院、万国广场、拉龙德游乐园和汽车体育场。[49]
拉龙德游乐园一直旨在成为博览会的永久遗产。它的大部分游乐设施和摊位都是永久性的。当世博会场每晚在晚上10:00左右关闭时,游客仍然可以参观于凌晨2:30关闭的拉龙德游乐园。[49]
此外,《艾德·苏利文秀》于5月7日至21日从67年世博会现场直播。演出明星包括美国的至上女声组合、英国的佩图拉·克拉克 和澳洲的寻求者乐团。[52]
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蒙特娄汽车体育场的1967年加拿大武装部队纹身。[53]
当时许多最著名的人都参观了博览会,包括加拿大君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林登·詹森、摩纳哥王妃葛丽丝·凯莉、贾桂琳·甘迺迪、罗伯特·甘迺迪、衣索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法国总统戴高乐、平·克劳斯贝、哈里·贝拉方特、莫里斯·雪佛莱、玛哈礼希‧玛赫西‧优济和玛琳·黛德丽。[54] 塞隆尼斯·孟克、死之华、小提姆、淘金合唱团和杰佛森飞船等音乐家为观众带来了欢乐。[54][55]
争议问题
编辑尽管它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问题:魁北克解放阵线武装分子曾威胁要破坏展览,但在此期间没有活动。越南战争抗议者在4月28日开幕当天举行纠察。美国总统林登·詹森的访问成为战争抗议者的焦点。古巴馆将被反卡斯楚势力摧毁的威胁没有实现。[56] 6月,中东的以阿冲突在六日战争中再次爆发,导致科威特退出博览会以抗议西方国家应对战争的方式。[56] 在本次世博会期间,法国的戴高乐总统在访问时曾公开发言“自由魁北克万岁!”(Vive le Québec libre! ),引发法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外交问题。
9月,最严重的问题是30天的公交罢工。到7月底,据估计,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将超过6000万,但罢工严重削减了参观人数和收入数字,正当世博会即将结束之际。[56] 另一个超出世博会管理层控制的主要问题是宾客住宿。Logexpo旨在引导游客到蒙特娄地区的住宿,这通常意味著游客将住在他们不熟悉的人的家中,而不是传统的酒店或汽车旅馆。蒙特娄民众向成千上万的客人开放了他们的家。不幸的是,对于一些游客来说,他们有时会被送到不太受人尊敬的场所,在那里经营者充分利用了旅游业。Logexpo的管理被拒绝参加世博会,由魁北克省当局管理。尽管如此,世博会因引导游客到这些场所而受到大部分指责。但总的来说,从蒙特利尔以外的地方参观世博会仍然被认为是划算的。[56]
世博会闭幕式
编辑67年世博会于1967年10月29日星期日下午闭幕。该博览会原定提前两天闭幕,但国际展览局(BIE)授予的两天延期允许它在周末继续进行。在加拿大人口只有2000万的时候,参加67年世博会的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最后一天又增加了221,554名游客(总计54,991,806名游客[1]),创下了世博会的人均出席人数记录,这一记录至今仍保持不变。[57] 从下午2:00开始,世博会专员皮埃尔·杜普伊主持了颁奖仪式,参与国和组织获得了金奖和银奖,并主持了按照升起相反顺序降下国旗的仪式,加拿大国旗先降,最后再降是尼日国旗。[56] 在皮尔逊总理浇上世博圣火后,总督罗兰·米切纳在万国广场闭幕,他悲痛欲绝地自发告别:“我非常遗憾地宣布,1967年的世界性和国际性展览已经正式结束。”[56] 所有游乐设施和迷你铁路于下午3:50关闭,世博会场地于下午4:00关闭,最后一班蒙特娄世博会快线开往接待广场。[56] 一场持续一个小时的烟花汇演是世博会的闭幕式。[56]
世博会的财务表现好于预期。世博会旨在产生赤字,由联邦、省和市各级政府共同承担。明显好于预期的出勤收入将债务减少到远低于最初的估计。以1967年加元计算的最终财务统计数据为:收入为221,239,872美元,成本为431,904,683美元,赤字为210,664,811美元。[57]
参展国
编辑67年世博会展出了90个展示厅,代表了人类及其世界主题、国家、企业和行业,包括美国馆,由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的网格球顶。67年世博会还展出了由建筑师摩西·萨夫迪设计的栖息地67模组化住宅综合体,该综合体后来被私人购买,现时仍在使用。
最受欢迎的展示厅是苏联馆。它吸引了大约1300万游客。[58] 排名前五的展馆依次为:加拿大馆(1100万游客)、美国馆(900万)、法国馆(850万)和捷克斯洛伐克馆(800万)。[58]
以下参展国家的有:[59]
非洲 | 阿尔及利亚, 喀麦隆、 乍得, 刚果共和国、 科特迪瓦、 衣索比亚、 加纳、 肯尼亚、 马达加斯加、 摩洛哥、 模里西斯、 尼日尔、 卢旺达、 塞内加尔、 坦桑尼亚、 多哥、 突尼西亚、 乌干达、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 |
---|---|
亚洲 | 缅甸、 锡兰、 中华民国(台湾)、 大韩民国、 科威特、 印度、 伊朗、 以色列、 日本、 泰国 |
大洋洲 | 澳大利亚 |
欧洲 | 奥地利、 比利时、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芬兰、 法国、 西德、 希腊、 冰岛、 义大利、 摩纳哥、 荷兰、 挪威、 瑞典、 瑞士、 英国、 苏联、 南斯拉夫 |
南美洲 | 圭亚那、 委内瑞拉 |
北美洲和中美洲 | 巴巴多斯、 加拿大、 古巴、 格瑞那达、 海地, 牙买加、 墨西哥、 千里达及托巴哥、 美国 |
展演空间
编辑人类与世界展(1968年至1984年)
编辑世博会结束后,该会场作为一个名为“人类与世界”的常设国际展馆,在几个夏季里苦苦挣扎。然而,由于出席人数减少,该场地的物理条件恶化,越来越少的是向公众开放。1971年结束后,整个圣母岛遗址关闭,三年后围绕著新的赛艇和短程皮划艇赛(然后是轻艇静水竞速赛)场地进行了完全重建,以供蒙特娄1976年夏季奥运会如图举办。[60] 场地、船坞、更衣室和其他建筑的空间是通过拆除许多以前的亭子,并将人工湖和运河占用的面积削减一半而获得的。
1976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巴克敏斯特·富勒圆顶的压克力外墙,前一年,安大略馆因一场大火而消失。[61] 随著遗址年久失修,一些馆厅被遗弃和破坏,它开始像一座未来都市的废墟。
1980年,圣母岛遗址重新开放(主要为蒙特娄世界园艺博览会)使两个岛屿同时再次参访,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在此期间,在大西洋馆和魁北克馆举办了小型主题展览。1981年结束后,圣海伦岛遗址永久关闭,把大部分景点拒之门外。圣母岛上只剩下少量的馆厅,人类与世界得以以有限的管道继续存在。然而,仅存的几个原始展品在1984年永久关闭。[62]
公园和幸存的遗迹
编辑1985年至1987年间,“人类与世界”夏季展览停办,大部分馆厅和遗迹被拆除,圣海伦岛和圣母岛的67年世博会旧址被并入市政公园由蒙特娄市运营。该公园名为离岛公园(Parc des Îles),于1992年在蒙特娄建市350周年之际开放。[63] 2000年,以市长让-德拉波将展览带到蒙特娄的名字命名,公园从离岛公园更名为让-德拉波公园(Parc Jean-Drapeau)。2006年,经营公园的公司也将名称从离岛公园协会(Société du parc des Îles)更改为让-德拉波公园协会(Société du parc Jean-Drapeau)。[63] 如今,世博会的遗迹已所剩无几,但在以前的世博会场地上,仍有两座著名的建筑在使用:美国馆的金属格子骨架形成了它的巴克敏斯特·富勒圆顶,现在包围著一个名为蒙特娄生物圈的环境科学博物馆;[61] 和栖息地67,现在是一个公寓住宅。与法国馆和魁北克馆现在相互连接,形成了蒙特娄赌场。[64]
加拿大馆的部分结构遗迹作为冻原馆(La Toundra Hall)保留下来。[65] 它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活动和宴会厅,[65] 而展馆的另一部分则作为让-德拉波公园的行政大楼。[66] (卡蒂马维克独特的倒金字塔和加拿大馆的大部分其他部分在 1970 年代被拆除)。
举行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万国广场仍然存在,但处于废弃和不断恶化的状态。牙买加、突尼西亚和韩国馆(仅屋顶)的部分遗迹以及CIBC银行中心也幸存下来。在勒阿弗尔市,世博剧院、行政和美术建筑仍然存在。其他剩馀的结构包括雕塑、灯柱和景观。蒙特娄地铁站贝里-魁大蒙校站在黄线的人行隧道入口上方仍然有一个带有徽标的“人类与世界”欢迎标志。拉龙德游乐园幸存下来,从2001年起租给了纽约游乐园公司六旗管理。[63] 为世博会建造的加铝水族馆运营了几十年,直到1991年关闭。67年世博会停车场在1970年代被改建为维多利亚短距跑道机场,这是一个短暂的试验性短距机场。[67]
许多当地的赛艇俱乐部都使用奥林匹克场地。[60] 在剩下的人工湖的岸边建造了一个海滩。圣海伦岛和圣母岛的西端都有许多英亩的公园和自行车道。该网站已用于许多活动,例如BIE赞助的国际花卉节“Les flories”。为67年世博会种植的幼树和灌木现已成熟。在植物学活动中引进的植物也很繁盛。
今天圣母岛上的另一个景点是吉尔·维伦纽夫赛道,这是用于加拿大大奖赛。[68]
捷克斯洛伐克馆的设计是为了拆解和出售,吸引了纽芬兰省的兴趣,尽管起初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并不喜欢它的投标。1967年9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航空523号班机从甘德国际机场起飞时坠毁,许多人被甘德的居民救出,这可能导致纽芬兰的购买报价被公认。它被组装为大瀑布艺术和文化中心,现在是戈登·平森特艺术中心。[69] 纽芬兰政府还购买了南斯拉夫馆,一座三角形建筑,在格兰德银行改建为纽芬兰省海员博物馆。[70]
在世博会服务5号(Expo Service No. 5)上为游客穿梭于公园周围的少数“Vaporettos”(义大利语为水上巴士)之一幸存下来。退役后,它于1971年在夏洛特敦进行海港游览。它后来搬到了新斯科舍省和新不伦瑞克省。它随后经过翻新并返回夏洛特敦。[71]
世博会的后续影响
编辑在政治和文化背景下,67年世博会被视为加拿大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72] 1968年,为了向展览对这座城市产生的文化影响致敬,蒙特娄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棒球球队博览会(现在的华盛顿国民)以事件命名。[73] 1967 年也是邀请世博会嘉宾夏尔·戴高乐的那一年,7月24日,他在蒙特娄大会堂向数千人发表讲话,大声喊出现在著名的词:“蒙特娄万岁...魁北克万岁...自由魁北克万岁!!”戴高乐在渥太华遭到总理莱斯特·皮尔逊的反驳:“加拿大人不需要被解放,加拿大将保持团结,并将拒绝任何破坏其团结的努力。[74] 在随后的几年里,英语圈和法语圈的社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将继续下去。作为21世纪早期对博览会的致敬,讽刺作家鲍泽和布鲁在67年世博会上创作了一套名为《美国的巴黎》(The Paris of America)的全长音乐剧,2003年4月和5月在蒙特娄的半人马座剧院上演了六个星期,销售一空。[75]
67年世博会是最成功的世界博览会之一,至今仍受到加拿大人的喜爱。[72] 在蒙特娄,1967年通常被称为经济衰退之前的“最后一个好年”,魁北克主权主义(从加拿大联邦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是负面的),基础设施恶化和政治冷漠变得普遍。[76] 这样一来,它与1964至65年的1964年纽约世界博览会有很多共同之处。2007年,一个名为2017年世界博览会的新组织希望在蒙特娄举办一个规模较小的博览会,以庆祝67年世博会50周年,并在2017年举办加拿大的百年纪念。[77] 2017年世博会希望新的世界博览会能够重振加拿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百年项目的精神。[77]
50周年纪念
编辑从2017年春季开始,作为67年世博会5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蒙特娄市和庆祝建市375周年庆典委员会提出了包括14项活动在内的纪念活动。[78]
- 3月17日至10月1日,麦科德博物馆推出了67年世博会时尚展(Fashioning Expo 67),这是一场聚焦世博会期间提出的时尚与美学的展览。[79]
- 在蒙特娄当代艺术博物馆,寻找67年世博会展(In Search of Expo 67)展出了1967年世博会后出生的艺术家的19件艺术作品。他们的工作受到了67年世博会的启发,并为这次活动带来了新的亮点和愿景。[80]
- 史都华博物馆展示了67年世博会-梦想世界(Expo 67 – a World of Dreams),这是一种受67年世博会期间展示的技术创新启发的沉浸式多媒体体验。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参观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体验67年世博会。[81][82]
- 蒙特娄历史中心提出了 67年博览会—青年和他们的世界(Explosion 67 – Youth and their World),展示了青年对67年世博会的体验,基于档案材料和采访。
- Echo 67 于4月27日开始在蒙特娄生物圈展出。该展览展示了67年世博会的环境遗产。[83]
- 蒙特娄市中心举办了户外展览和活动。2017年9月18日至30日,蒙特娄艺术广场中心展出了多屏装置的作品《Expo 67 Live》,将67年世博会的影像投射到艺术综合体的外表面,一些高达五层。这部27分钟的作品由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制作,旨在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重回世博会的感觉,同时也唤起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在世博会上的开创性多屏制作。影片《在迷宫中》,该装置由导演卡琳·拉诺伊-布赖恩,和勒内·切尼尔制作。[84]
- 2017年4月,蒙特娄大会堂为参观者举办了67年世博会期间拍摄的照片展览。
- 4月25日,惊悚纪录片《67年世博会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梅松纽夫剧院首映。它展示了使67年世博会成为现实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并使用档案镜头和对1967年世界博览会的创作者的独家采访。电影首映是纪念1967年世界博览会50周年的活动的一部分。[85]
在参观这些地点并参加这些活动时,游客可以使用电子或纸本护照来收集邮票,就像67年世博会期间的情况一样。[86]
流行文化
编辑- 1967年在世博会拍摄的电影《小偷就是小偷》(A Thief Is A Thief)的主要部分是电视连续剧《它抓住一个贼》的试播集。[87]
- 197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星际大争霸》的一集〈来自地球的问候 下〉(Greetings from Earth Part 2)于1979年在世博会现场拍摄。世博会的结构被用来代表异世界上的一座城市,那里的人们都被很久以前的战争杀死了。[88]
- 1979年的电视连续剧《25世纪的巴克罗杰斯》使用英国馆的镜头作为未来派“新芝加哥”中的建筑。
- 1979年的电影《五重奏》完全是在冬天的几个月里在世博会现场拍摄的,使用废弃的展馆和其他废墟来描绘后世界末日的风景。
- 加拿大乐队Alvvays发布了歌曲〈Dreams Tonite〉的影片,其中他们已被重制数位化插入到世博会期间拍摄的镜头中。[89] 乐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加拿大在50年前的蒙特娄67年世博会上处于最酷的状态。[90]
- 明日巨星合唱团的1988年歌曲〈Purple Toupee〉包含“我大声喊道,‘释放67年世博会’”这一行。(原文:I shouted out, "Free the Expo '67")[91]
参见
编辑- 加拿大博览会和太平洋展览会,每年举办一次
- 1986年世界博览会
- 蒙特娄地铁黄线
- 安省游乐宫,多伦多海滨公园,创建于1970年代,风格类似67年世博会
- 2017年世界博览会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存档副本. [202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The Most Successful World Fair – Expo 6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ices of East Anglia
- ^ OECD. Local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Development (LEED) Local Development Benefits from Staging Global Events. OECD Publishing. 2008: 54. ISBN 978-9264042070.
- ^ Diefenbaker, John G. One Canada The Years of Achievement 1956 to 1962. Macmillan of Canada. 1976: 303. ISBN 077051443X.
- ^ Bid to hold the world's fair in Montreal. Expo 67 Man and His World.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2007 [June 1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31).
- ^ Briefly. The Globe and Mail (Toronto). April 16, 1967: 31.
- ^ Fulford, Robert. Remembering Expo: A Pictorial Record. Toronto: McClelland and Stewart Ltd. 1968: 10.
- ^ Jasmin, Yves. Ce 1er avril 1962: Une nouvelle époque s'ouvre devant Montréal. Carnets de l'Expo. Montreal: Foundation Expo67. April 1, 2012 [April 27,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4, 2013) (法语).
- ^ Montreal Gets 1967 World's Fair. The Ottawa Citizen (Ottawa). November 14, 1962: 6 [April 26, 2012].
- ^ Beaton, Jessica. Shanghai 2010 Expo breaks World Fair attendance record. CNN International. October 26, 2010 [January 5,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 ^ Simms, Don; Burke, Stanley; Yates, Alan. Montreal gets the call. Did You Know.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November 13, 1962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Berton, p. 260
- ^ Brown, Kingsley. Building the World's Fair. Did You Know.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November 5, 1963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 ^ Berton, p. 262
- ^ 15.0 15.1 15.2 15.3 Berton, p. 263
- ^ 16.0 16.1 16.2 16.3 16.4 Berton, p. 264
- ^ Official Expo 1967 Guide Book. Toronto: Maclean-Hunter Publishing Co. Ltd. 1967: 256–258.
- ^ Jasmin to Receive Award. The Montreal Gazette (Montreal). May 5, 1967: 15 [April 25, 2012].
- ^ Berton, p. 269
- ^ Berton, pp.269-270
- ^ Berton, p. 258
- ^ Roy (1967), pp. 20-22
- ^ Roy (1967), Table of contents
- ^ Expo 67 Guidebook, p. 38
- ^ Bantey, Bill. Pearson says $50 million federal for World Fair: P.M. calls for talks to guarantee success. The Gazette (Montreal). August 13, 1963 [October 14, 2013].
- ^ 26.0 26.1 Rice, Robert. Magnitude noted: P.M. urges fair confab. The Windsor Star (Windsor, Ontario). Canadian Press. August 13, 1963: 10 [October 1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 ^ Scanlon, Joseph. Who'll Pay What? World's Fair still 'bogged down'. The Toronto Daily Star (Toronto). August 20, 1963: 7.
- ^ Berton, pp. 260,262
- ^ Moore, Christopher. An EXPO 67 Kaleidoscope: Ten Scenes from Terre des Hommes. The Beaver: Canada's History Magazine (History Society of Canada). June–July 2007, 87 (3) [June 6,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4).
- ^ Berton, p.297-298
- ^ Berton, p.261
- ^ 32.0 32.1 Creery, Tim. 'Affront to Parliament' Charged by Diefenbaker. The Edmonton Journal (Edmonton, Alberta). Southam News Service. March 18, 1964: 47 [April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Expo 67 Guidebook, p. 29
- ^ 34.0 34.1 Haig, Terry. Hey Friend! All That Fanfare Doesn't Make a Hit. The Montreal Gazette (Montreal). December 5, 1966: 10 [April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35.0 35.1 Maitland, Alan; Alec Bollini. Centennial Diary: Expo 67 theme song 'Hey Friend, Say Friend'. CBC News (Montreal). January 2, 1967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 ^ Stampede Parade Highlight Country's Centennial Theme. The Calgary Herald (Calgary, Alberta). July 4, 1967: 19 [April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Berton, pp.30–33
- ^ Scrivener, Leslie. Forty years on, a song retains its standing. The Toronto Star (Toronto). April 22, 2007: D4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5, 2012).
|archivedate=
和|archive-date=
只需其一 (帮助) - ^ Expo 67: Back to the Future... (DVD Video). Toronto: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4 [2021-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anadian Press. Only 24 Hours remain for Expo opening. The Toronto Daily Star (Toronto). April 26, 1967: 48.
- ^ 41.0 41.1 Waltz, Jay. Pearson Lights Expo 67's Flame, and a 'Monument to Man' Is Opened; FAIR'S INAUGURAL ATTENDED BY 7,000 Fireworks and Church Bells Mark Island Ceremonies for World Exhibition.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April 28, 1967: 1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 ^ 42.0 42.1 Expo Bureau. The Little Guy Takes Over Expo -- 120,000 of them. The Toronto Daily Star (Toronto). April 28, 1967: 1.
- ^ American Press. Computer muffs: Busy weekend seen for Montreal's Fair. Spokane Daily Chronicle (Spokane, Washington). April 29, 1967: 2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Canadian Press. 310,00 on Expo's first day. The Windsor Star (Windsor, Ontario). April 29, 1967: 1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Berton, pp. 272-273
- ^ Berton, p. 272
- ^ Oh those uniforms: From Lamé to Miniskirt. The Montreal Gazette (Montreal). April 28, 1967: B-19 [April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Expo 67. Canadian Postal Archives Database.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October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1).
- ^ 49.0 49.1 49.2 expovoyages (新闻稿). Canadian Corporation for the 1967 World Exhibition. August 15, 1966 [June 1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Expo 67 au jour le jour : Août | Archives de Montréal. archivesdemontreal.com. [2019-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Micheline Legendre. 加拿大文明博物馆. [2021-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anuary 2021).
- ^ Back to the Future, clips from the Ed Sullivan show.
- ^ "The Canadian Armed Forces Tatto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s and Eastern Townships Advocate , June 22, 1967.
- ^ 54.0 54.1 Special Guests. Expo 67: Man and His World. Ottawa: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2007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4, 2012).
- ^ 1967 Our Summer of Love. The Gazette (Montreal). CanWest MediaWorks Publications Inc. April 28, 2007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8, 2012).
|archivedate=
和|archive-date=
只需其一 (帮助);|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帮助) - ^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Jackman, Peter. Expo -- It's All Over After 185 Days, 50 Million Visitors. The Ottawa Journal. October 30, 1967.
- ^ 57.0 57.1 Exhibitions Information (1931–2005). Previous Exhibitions. 国际展览局. [June 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58.0 58.1 USSR, Canada, Biggest Attractions. Canadian Press. October 30, 1967.
- ^ Expo 67 Guidebook, pp.94—95
- ^ 60.0 60.1 Olympic Basin. Montreal: Parc Jean-Drapeau.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28, 2012).
- ^ 61.0 61.1 Kelly, Mark. Expo 67's U.S. pavilion becomes the Biosphere. Prime Time News (Toronto: CBC News). June 5, 1995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 ^ Lamon, Georges. Terre des Hommes, c'est fini!. August 31, 1984 [2021-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8, 2015).
|archiveurl=
和|archive-url=
只需其一 (帮助);|archivedate=
和|archive-date=
只需其一 (帮助) - ^ 63.0 63.1 63.2 History. Parc Jean-Drapeau. City of Montreal. 2007 [April 30,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3).
- ^ The French and Québec Pavilions. Montreal: Parc Jean-Drapeau. 2012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6, 2012).
- ^ 65.0 65.1 Room Rental La Toundra Hall. parc Jean-Drapeau. City of Montreal. 2007 [April 29,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8).
- ^ The Canadian pavilion. Buildings With A Tale To Tell. City of Montreal. 2007 [April 29,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7).
- ^ Semenak, Susan. Downtown STOL flights may be back this autumn. The Montreal Gazette (Montreal). May 10, 1985: 1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Montreal: Parc Jean-Drapeau. 2012 [April 2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2, 2012).
- ^ History. Arts and Culture Centres. Arts and Culture Centres. 2019 [April 18,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 ^ The Town of Grand Bank. Town of Grand Bank. 2009 [April 18,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Ride Solar. Parc Jean-Drapeau.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7).
- ^ 72.0 72.1 TU THANH HA. Expo 67 Saw 'The World Coming To Us, In A Joyous Fashion'. 环球邮报. April 26, 2007: A3 [August 24,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5, 2007).
|archivedate=
和|archive-date=
只需其一 (帮助);|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帮助) - ^ Legacy. Expo 67 Man and His World. Ottawa: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2007 [April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4, 2012).
- ^ Pape, Gordon. De Gaulle Rebuked by Pearson for Pro-Separatist Remarks. The Gazette (Montreal). July 26, 1967: 1 [April 25, 2012].
- ^ Nestruck, J. Kelly. Schwartz's: The Musical: Do you want it on rye or with the singing pickle?. The Globe and Mail (Toronto). March 29, 2011.
- ^ Berton, Book Jacket and pp.358-364
- ^ 77.0 77.1 Expo 17 Proposal (PDF). Expo 17. April 21, 2007 [May 18, 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November 30, 2018).
- ^ Expo 67 – 50 years later. 375mtl.com. [December 21, 2017] (美国英语).[失效链接]
- ^ Fashioning Expo 67 – Musee McCord. Musee McCord. [December 2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美国英语).
- ^ In Search of Expo 67 – MAC Montréal. MAC Montréal. [December 2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美国英语).
- ^ mbiance. Expo 67: A world of dreams – Stewart museum. www.stewart-museum.org. [December 2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0).
- ^ Stewart Museum's Expo 67 exhibition is a contemporary take on the past. Global News. [December 2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英语).
- ^ Explosion 67 – Youth and Their World | Montreal Museums. Montreal Museums. [December 2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英语).
- ^ Indongo, Nantali. 'You want to go big': Gigantic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brings Expo 67 to Montrealers. CBC News. September 10, 2017 [September 13,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5) (英语).
- ^ New film celebrates Expo 67, 50 years later. Montreal. April 25, 2017 [December 2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加拿大英语).
- ^ Expo 67 – 50 years later – The Society for the Celebrations of Montréal's 375th anniversary launches a new version of a familiar passport. www.newswire.ca. [December 2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英语).
- ^ https://www.imdb.com/title/tt0612728/locations?ref_=tt_dt_dt
- ^ Expo 67 on Battlestar Galactica. www.worldsfairphotos.com.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 ^ 存档副本.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 ^ 存档副本.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 ^ 存档副本.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