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根济
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1850年8月25日—1888年4月1日)是一位英国伦敦会驻华医学传教士。1875年,他在汉口开始行医传教。他治疗的大多数病例是眼疾、鸦片成瘾和外科手术。1878年,由于妻子身体状况不佳,马根济搬到天津。在天津,在总督李鸿章的赞助下,马根济建造开办了伦敦会施医院,还成立了西医学堂。马根济还发起成立中华博医会,编辑《博医会报》。他在医疗中结合宣教。1888年因天花而早逝。
早年
编辑1850年8月25日,马根济出生于英格兰大雅茅斯。他的父亲亚历山大•麦肯齐是来自罗斯郡(Ross-shire)的苏格兰人,母亲玛格丽特•麦肯齐则来自威尔士的布雷克诺克郡。两边的祖父母都非常虔诚。他还是一个婴儿时,他们搬到布里斯托尔,马根济的父亲开始深受长老会马修迪基(Matthew Dickie)牧师的影响。因此,马根济家拥有非常敬虔的环境。马根济年幼时很保守,富于同情心,但容易被激怒。他曾就读于布里斯托尔的一所私立学校,但是不喜欢学习,所以十五岁就离开了学校,成为一家商行的职员。马根济开始定期参加布里斯托尔基督教青年会的聚会。后来虽然他不再参加聚会,但基督教在他的生活中仍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马根济向好友邓肯(Colonel Duncan)透露他要到海外为基督宣教的心志,邓肯就推荐马根济阅读《双重医治——何谓医疗宣教?》(The Double Cure; or, What is a Medical Mis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书。看完书后,马根济问他的父母是否可以辞掉工作,开始学习医学,目标是去中国当一名医学传教士。马根济的父母同意了,他很快就进入了医学院。
求学
编辑1870年10月,马根济进入布里斯托尔医学院,四年后获得伦敦和爱丁堡的MRCS和LRCP学位证书。在爱丁堡时,马根济遇到爱丁堡医疗传道会成员楼医师(Dr. Lowe),得知中国汉口的伦敦会医院迫切需要医疗宣教士去掌管,强化了去中国做医疗宣教士的愿望。于是,马根济决定加入伦敦会,前往汉口从事医疗传教工作。1875年4月8日,马根济受伦敦会差遣,登上格林里昂号(Glenlyon)轮船,启程前往中国。
中国
编辑汉口
编辑1875年6月8日,在汉口,马根济受到同工杨格非(Griffith John)夫妇和富世德先生(Arnold Foster)的欢迎。汉口位于中国中心的湖北省,是一个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的大城。马根济在当地伦敦会的仁济医院协助里德医生(Dr. Reid),此外在医院下班后还要每天上中文课。他面临着巨大的偏见,因为汉口许多中国人不相信外国人的医术。但在在马根济成功升为汉口教会的执事长之后,这种不信任感得到了缓解。8月,马根济染上严重的疟疾,但一个月后就康复了,不久升为医院的主任医生。虽然他在医院非常繁忙,但仍关注汉口周围乡下的需要。他和同事走访那些眼疾最为普遍的村庄,遭遇了对外国基督徒的敌意和攻击。幸亏督抚发布了告示,第二次走访时便受到欢迎。马根济治愈了数百名鸦片瘾君子,和数千名其他病人。对洋大夫的好评很快传遍了湖北全省。他发现许多中国医生带着问题来到他身边,并意识到他们对生理学的解剖学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他开始计划建造一所医学院,希望教中国人如何做手术。1876年12月,马根济前往上海,迎娶他在布里斯托尔时就相识的特拉弗斯小姐(Miss Travers)。他们回到汉口,继续他们每天的日常工作:马根济医生在医院工作,平均每天治疗100名病人,特拉弗斯小姐开始学习中文。这时霍乱疫情爆发,马根济更为忙碌,要医治更多的病人,外科手术也有所增加,表明中国人对西医的信任度正在上升。
天津
编辑1879年3月,马根济一家从汉口搬到天津。这样做是由于家庭问题,他的妻子的健康恶化,他相信改变环境可以改善病情。天津位于北方,离首都北京很近,当时是北京的外港。他们到天津时,发现那里只有一个简陋的小诊所,而且缺乏药品。马根济用自己的钱买来西药。1879年8月,他治愈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侧室夫人莫氏,于是在紫竹林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伦敦会诊所旁捐建一所正规西医院,名为伦敦会施医院(位于今大沽北路口腔医院处)。医院建成后,天津和周边地区居民大量前来就诊。马根济治疗了许多眼疾,做了许多手术,接种了数千支疫苗。1887年,路博施(Fred Charles Roberts)医生前来协助他,1888年马根济去世后,又接替他的工作[1]。
西医学堂
编辑马根济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所医学院,将西方医学教授给中国人。他的建议被政府接受,招收了8名学生。1881年12月15日,这个小小的西医学堂正式开学。这所学校的结构,包括课本、考试和论文,都仿效西方学校。1883年,马根济回国休假了五个月,探望因健康不佳回国居住的妻子和女儿。当他于1884年回到天津时,赶上6名学生经过3年学习后,从医学馆毕业。马根济退出了医学堂,因为他不想花时间把学生培养成为政府工作人员。
晚年
编辑1886年秋天,所有在华医学传教士决定成立中华博医会(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f China)。马根济是该组织的发起者之一,协助编辑会刊《博医会报》(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并参与撰稿。1888年,他被一名病人感染了天花,在复活节去世。年仅37岁。李鸿章的夫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殷森德在合众会堂(Union Church)主持了马根济的追思礼拜。马根济的十二个朋友和十二个学生为他抬棺到英国墓地。
参考
编辑- ^ Bryson, Mary. Fred C. Roberts of Tientsin. London: H.R. Allenson. 1895.
- Covell, Ralph. John Kenneth Mackenzi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12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 Bryson, Mary. John Kenneth MacKenzie: Medical Missionary to Chin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91.
Mary Isabella Bryson.
- John Chisholm Lambert. Missionary Heroes in Asia: True Stories of the Intrepid Bravery and Stirring Adventures of Missionaries with Uncivilized Man, Wild Beasts and the Forces of Nature. J.B. Lippincott. 1908.
- Estes, Charles.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895.
Charles Sumner Es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