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政策(英语:Brinkmanship)是指在冷战时期用来形容一个近乎要发动战争的情况,也就是到达战争边缘,从而说服对方屈服的一种战略术语。边缘政策是一种被视为有效的政策,例如核战争,该战争可以相互保证毁灭的前提下进行,此时一方就会以核武来威慑双方保持克制的。可是在冷战时期,这项政策最终还是恶化了苏联美国之间的关系。

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手法常被描述为边缘政策实行的显著例子。

理论

编辑
 
1956年,杜勒斯和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起源

编辑

边缘政策这项术语是由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率先引用的,主要是指透过军事来把事情推往战争的边缘,以说服其他国家服从我方的政治要求。在1952年,杜勒斯《生活杂志》接受访问时把边缘政策定义为"把事情推到它的边缘而没有演化为战争的能力是必要的艺术。" [1]冷战时期,边缘政策被美国政府充分地利用来追使苏联让步,尤其在军事和政治上具为显著。

概念化

编辑

冷战的观点中,被西方社会(美国为主)和苏联所使用,使对方阵营退缩的恐惧战术和恐吓策略都涉及著边缘政策的概念。不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往往都把险情推到最危险的极限,从而在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问题上迫使对方让步。不过,在行使这个政策的过程中只要一有不慎,双方都面临著灾难性的后果。作为核武器的拥有国,在以核武器为皇牌的前提下,这两大阵营武装上的冲突很容易会演化为核战争,因为的威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难以控制的。因此双方也因顾虑核战争大规模报复英语Massive retaliation对自身的威胁,只好用更多的力量作出反应,间接演变成核军备竞赛这种投放大量资源去增加核武的数量和质量的行动。这种战术的原则是双方都主张不会向对方屈服,然而双方都知道最终总要有一方要稍作让步,因为如果双方都坚持决不让步,所带来的结果对双方都不会带来好处,但问题是双方都担心率先屈服的是否会视为较弱的一方。虽然如此,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双方都宣称他们会维护自己的人民,邻国或其盟国的利益,所以实行边缘政策的风险也降低了一定的程度。基于要任何一方让步会十分困难,为求避免相互保证毁灭(MAD)的实行,唯一办法就是双方达成妥协。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把边缘政策比喻为叫作 "鸡" 的游戏[2],即胆小鬼博弈(The game of chicken)。

语境化

编辑

苏联和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主)都花了近50年的时间身处于要爆发战争的边缘,就像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和苏联的冲突所引发的局势紧张升级,都不禁令人忧虑冷战是否会演化为实质武装冲突的地步。总括来说,边缘政策只不过是事情达到实际的战争前的一个步骤而已。

边缘政策的建立

编辑

新面貌政策(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编辑

灵活应对(约翰·甘迺迪)

编辑

作法和对冷战的影响

编辑

韩战(1950 - 1953)

编辑

韩战主要是指在朝鲜半岛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军事冲突。这埸战争䦕展于1950年6月25日并基于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在3年后的1953年7月27日宣布停战。随著苏联在背后和美国各自支持南北韩两方, 韩战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埸 "热战" [注 1],从而令到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由于苏联在1949年9月成功测试了它的第一个原子弹,变相造成在往后的日子里, 苏联和美国打一埸 "有限的战争" 的可能性变得基乎不可能。

1950年代初,在当时的反共产主义者象征,时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带领下,在美国本土造成了名为第二次红色恐慌的反共产主义浪潮,间接地推动了美国反共产主义政策NSC-68的通过和实行。按照NSC-68的一份报告内容指出,当时所有的共产主义活动都是由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控制下实行的,并指出美国会向任何抵制共产主义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因此在1950年当北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入侵南韩(大韩民国)的时候, 美国便于同年的6月25日出兵朝鲜半岛以支援南韩,正式参与了这埸为期3年的战争。

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

编辑

古巴导弹危机(1962)

编辑

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的后果

编辑

缓和政策

编辑

朗奴·列根和冷战的结局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heply, James. "How Dulles Averted War." Life 16 January 1956: 70+. Print.
  2. ^ Russell, Bertrand W. (1959) Common Sense and Nuclear Warfa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30

注译

编辑
  1. ^ "热战"指的是实质的武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