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庆

台灣、美國藝術家

谢德庆(1950年12月31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南州美籍台裔艺术家,工作并居住于纽约。他曾为非法移民十四年,直到1988年获得大赦。[1]行为艺术教母Marina Abramović称他为“大师”。[2]

谢德庆
出生 (1950-12-31) 1950年12月31日74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屏东县溪州乡(今南州乡
国籍 美国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高中肄业
知名于当代艺术
知名作品1978-1979 笼子
1980–1981 打卡
1981–1982 室外
1983–1984 绳子
1985–1986 不作艺术
1986–1999 十三年计划

生平

编辑

早期生活

编辑

谢德庆于1967年高中肄业,由绘画开始实践艺术。

1968年9月14日,自高中休学后,谢德庆并没有进入艺术学院体系,而是在台北的三间画室学画。其中他非常赞赏席德进以解说概念而非传授固定技法的教学方式,认为学院是学习的好环境,但并不适合他。在他写给友人的信件中说道:“我们是不相同的。我只想当画家,你呢?你不敢放弃大学美术系的学位、文凭。你需要的是一个保证。我呢?我不管那么多,所以我敢这样画,你却不敢!”[3]

谢德庆在不止一次的受访中提到母亲对其创作的重要性。为了创作所需的花费,谢德庆必须经常向家人寻求经济支援,在母亲的支持下,于服兵役期间(1970年-1973年)完成大量作品。1973年7月,谢德庆在幼狮文化中心和台湾的美国新闻处举办个人画展。由于参观人数稀落,谢德庆决定提早结束自己的第一次个展。沮丧之馀,谢德庆原本想把一千多件作品载往淡水河边烧毁,转念之后决定到一个能接纳他的环境——美国纽约。此后谢德庆停止绘画,买了一台Super 8相机并开始一系列行为作品,[3]包括《跳》。在其中他折断双脚脚踝。

非法移民

编辑

谢德庆在接受三个月的船员训练后,用其作为进入美国的途径。1974年7月,他在费城附近的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跳船,并叫了一辆计程车前往纽约。

抵达纽约后首先住在Washington Heights 180th Street。虽然一开始很怕警察,但是为了找工作,谢德庆发现在地铁上有些看起来就像非法移民的人,于是跟他们询问工作机会。最初四年,追寻艺术实践的同时,谢德庆在苏荷区的中餐馆洗盘子和做清洁工维持生计,每天工作13个小时,每小时可以获得1.5美元的工资。打烊后就在里面工作,避免被移民局官员逮补。虽然在台湾时就知道纽约是世界艺术中心,但是谢德庆要在纽约待了两年后才找到苏荷区。在这里谢德庆认识了同样来自台湾的艺术家,从此才与台湾艺术圈产生连结。其中有位艺术家经营一间中餐馆,谢德庆就在餐馆里工作了两年。[4]

在渡过四年被“浪费”的时间后,有一天他了解到,待在工作室中思考艺术而没有生产任何东西,这过程可以是一件作品。1978年,谢德庆开始创作为人熟知的《一年行为表演》。

纽约艺术圈

编辑

1983年,在谢德庆创作《绳子》期间,艾未未抵达纽约,谢德庆当时拥有一个5000平方英尺的空间,于是将其中一间工作室承租给他,直到1993至94年左右艾未未回到中国。1991年,两人曾经一起到Madison University参观展览,因而认识了徐冰[4]

台湾艺术圈

编辑

1993年3月某个下午,谢德庆一个人坐在伊通公园三楼展场的墙角一个下午。由于看起来像流浪汉,引起陈慧峤和刘庆堂的关注。在询问姓名后,陈慧峤打电话给陈恺璜询问此人来历,陈恺璜听闻是谢德庆后立刻赶到展场,此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在台湾的这段时间,谢德庆经常在伊通与顾世勇、陈恺璜、黄文浩、鲁宓和黄宏德几人,谈论艺术与生命本质的问题。1994年曾经周转100万帮助伊通。[5]

1995年,在将自己早期的画作卖给一位台湾收藏家后,谢德庆在布鲁克林区买了一栋楼房,成立Earth N.Y.基金会。初期透过甄选提供工作室,让各国艺术家至纽约进行异地创作计画。2002年开始改为赞助艺术创作计画。

2000年,谢德庆获“第四届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提名,本人婉拒提名。[5]

 
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1978–1979》,MoMA,2009。

成为典范

编辑

虽然早期受到Exit Art和Franklin Furnace等另类空间的支持,谢德庆的作品一直要到2008年才开始获得主流认可。

2008年,谢德庆与当时著名的艺评Adrian Heathfield合著《现在之外:谢德庆生命作品》。2009年,MoMA展出作品《笼子》。同年,古根汉美术馆举办的The Third Mind展览,展示了《打卡》的所有物件和档案,包括照片和录像、一台16厘米胶卷相机和一台用来播放电影的16厘米投影机。随后又受邀参与了2010年的光州双年展和利物浦双年展等。这个阶段标志了谢德庆的作品成为全球行为艺术进程中的关键进程,也使其作品成为典范。[6]

同时,谢德庆不再创作作品,并认为自己仅仅只是在做生活(doing life)。他仍然思考,因为思考是延续生命的基本活动,然而已没有其它话要说。而对于自由,谢德庆表示:“我不再从事艺术了。 我不再觉得有创意了。 我不想做艺术界期望我做的事。 这是我的出口。 这是我的自由。”[7]

作品概念

编辑

在访谈中谢德庆提到自己最初的灵感来自杜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卡夫卡卡缪的薛西佛斯、他的母亲,还有纽约的当代艺术,然而这些作品并非直接的源头。创作上,谢德庆的灵感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和思考,并以此自问“生命对我究竟有何意义?”他表示:“我个人的态度是,生命是生命徒刑,生命是度过时间,生命是自由思考。不论是流浪汉还是国王,时间的本质对任何人都是相同的。”[8]

观念艺术装不下我

编辑

对于作品的“观念”,谢德庆认为更类似“自由思考”。他曾于受访过程中画了一只脚,在周围画出方形盒子,脚趾露在盒子外面,并对受访者解释:“概念艺术更像是……它切断了脚趾。 问题就变成了没有脚,或者人性。 他们希望它更方正。”[4]

虽然谢德庆多次说明过自己的作品概念并非源于东方哲学、身体政治或身体的忍耐与磨难,艺术界或学术界仍有不少倾向将他的作品与政治戒严、历史创伤、非法移民的身体经验连结。其中最知名的是2016年,曾任职北美馆、北艺大的学者许瀞月以中研院奖金撰写的《磋商之绳》,由于许多未经查核求证的内容,谢德庆本人在2017年以口述方式在典藏杂志艺术观点上澄清对其作品的误读。[8]

在卫报的一篇访问中,谢德庆说道:“我不是一名政治艺术家,尽管人们可以从政治的角度自由解读我的作品......我感兴趣的是人类生活的普遍处境。”[6]

艺术作品

编辑

谢德庆的艺术创作是从绘画开始,但很快地意识到绘画对于创作的限制,转而开始尝试行为,并以摄影等形式纪录。在创作最为人知的五件一年的行为表演之前,谢德庆已尝试了许多较小规模的作品。

1978年

编辑

1978年,谢德庆创作了一系列的艺术行为,《蜡笔》(Paint Stick)这件作品是以蜡笔在左侧脸颊上画一条线,靠著这条线的下方以美工刀切下一条平行线,再转向右脸颊做相同行为。《半吨》则是站立著扶住一块石灰板,并由两位朋友一块一块加上来,直到第八块,总重半吨。当所有石灰板都放上后,谢德庆伏倒在地,压在身上的石灰板使他的锁骨断裂。 与他在餐馆当清洁工有关的作品则包括《呕吐》(Throw Up),作品过程就是持续地吃中式炒饭,直到再也吃不下吐出来。随后则是吃水果沙拉,直到呕吐。另外,谢德庆在餐馆的工作包括每晚将超过一百张的椅子放上桌面,擦拭地板并打蜡,再将所有的椅子放回地面。他将过程以录像方式记录下来,总共约花了四十分钟,这件作品名为《清洁》。[9]

一年行为表演

编辑

从1978年至1986年,谢德庆发表了五件一年表演。创作时间一年,作品之间的间隔也不超过一年。[4]

为什么是一年?在接受Mousse杂志采访时说:“一年是我们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一年的时间。 三年、四年,是另一回事。 它关乎人性、关乎我们如何解释时间,关乎我们如何衡量我们的存在。”[6]

《一年行为表演:1978-1979》,简称《笼子》(Cage Piece)
谢德庆在其位于 Tribeca 工作室里,建造了一个11.6 × 9× 8 英尺(3.54 × 2.74 × 2.44 公尺 )的木笼子,并将自己孤独监禁于其中一年。这期间,艺术家不交谈、不阅读、不写作、不听收音机、不看电视。
《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简称《打卡》(Time Clock Piece)
谢德庆在这件作品中每小时打一次卡,一天打24次,持续一年。结果合计共打了8,760次卡,其中有133次失误。
《一年行为表演:1981-1982》,简称《户外》(Outdoor Piece)
谢德庆居于纽约市的室外一年,其间不进入任何建筑物,地铁,火车,汽车,飞机,轮船,洞穴,或帐篷。
《一年行为表演:1983-1984》,简称《绳子》(Rope Piece)
谢德庆和艺术家琳达·莫塔诺在腰间用一条8英尺长的绳子绑在一起,却相互不接触一年。
《一年行为表演:1985-1986》,简称《不做艺术》(No Art)
谢德庆不谈、不看、不读艺术、不进入画廊或博物馆,只是生活一年。

十三年计划

编辑
《谢德庆:1986-1999》,简称《十三年计划》(Thirteen Year Plan)
在这十三年中,谢德庆做艺术而不发表。这件作品从他36岁生日(1986年12月31日)开始,到1999年12月31日结束。在千禧年的第一天,谢德庆在纽约的约翰逊纪念教堂(Johnson Memorial Church)做公开发布,宣布“我存活了”。[1]

消失

编辑

1991年,谢德庆曾经尝试创作一件称为《消失》(Disappearance)的作品。作为十三年计划的一部分,他试图逃离目前的生活,前往阿拉斯加。然而这件作品只持续了半年,在到达华盛顿州后结束。谢德庆表示这件作品使他感觉自己回到1974年刚到美国时压抑、困难的生存状态,但是并非孤独。在西雅图找工作时生存比孤独更难,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才更胜以往的感受到孤独:“就像小丑一样,你让他们发笑。 然后你就自己回家了。 接著你会感到孤独。”[4]

近期生活

编辑

2015年,谢德庆与李芹芹在纽约布鲁克林372 Lafayette Avenue开了一间名为The Market的咖啡厅,除了咖啡和西式轻食外,还有割包、葱油饼等中式餐点可供选择。[10]

2017年,谢德庆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代表艺术家。该年度北美馆改变制度,先选出艺术家后,由艺术家主动推荐合作的策展人,谢德庆选择Adrian Heathfield,该年度展名为《做时间》(Doing Time)。

外部链接

编辑
  1. ^ 1.0 1.1 伊通公園 ITPARK. www.itpark.com.tw.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9). 
  2. ^ Whittaker, Iona. 做時間:謝德慶訪談. 2015-03-19 [202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3. ^ 3.0 3.1 伊通公園 ITPARK. www.itpark.com.tw.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4. ^ 4.0 4.1 4.2 4.3 4.4 An Interview with Tehching Hsieh - Culture.org.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23-01-18]. 
  5. ^ 5.0 5.1 陈慧峤. 被風揉皺的面孔─謝德慶. 2003-01-01 [202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6. ^ 6.0 6.1 6.2 Ardia, Mai. NYC-Based Artist Tehching Hsieh: When Life Becomes A Performance. Culture Trip. 2014-10-08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8) (英语). 
  7. ^ 存档副本 (PDF).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8). 
  8. ^ 8.0 8.1 回應《磋商之繩》. 典藏ARTouch.com. 2017-05-01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中文(台湾)). 
  9. ^ 谢, 德庆; Heathfield, Adrian. 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 台湾: 典藏艺术家庭. 2012: 330. ISBN 9789860309829. 
  10. ^ NYDeTour. www.facebook.com. [2023-01-18]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