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市场 (台北)

西门市场原称西门町市场,是台湾日治时期战后时期位于台北市的一座市场。[1][2]

台北市公有西门商场
西门红楼夜景
概要
地址 台湾台北市万华区成都路10巷33号
前身西门町市场
公设西门町食料品小卖市场
开业日期1908年,​116年前​(1908
所有者摊商自治会会长或经营主权:钟珮瑜
营业信息
贩售商品邻近西门町商圈及红楼,以经营休闲餐饮、特色创意商品为主。
营业时间上午10时至凌晨0时
其他信息
公共交通

历史

编辑

日治

编辑
 
日治时期的台北西门市场
 
公设西门町食料品小卖市场配置图

西门町市场也称为新起街市场,原先是1896年时将艋舺祖师庙市场废除后新设而来。[1]新建筑于1908年4月开始兴建,同年11月完工开业,一开始的店铺主要是早先从艋舺祖师庙市场迁移而来。该市场的主要建筑分为本馆、八角堂(今西门红楼)与外店。1920年由台北市管理后,于1921年命名为“西门町市场”,至1931年4月25日再改为公设西门町食料品小卖市场[3]

按照1939年资料,市场内店主与雇员合计有383人,每日平均1.9万人入场。店铺则包括蔬菜店铺10家、牛肉6家、猪肉6家、鲜鱼17家,而全市场共有109间店铺[3]。其中共有34家为用品店铺,其馀则为食品商,八角堂可分为上下两层,内有28间商店,在下层包括有菓子商、西洋食料、瓶罐酒类、陶器、玻璃器、茶商、玩具、烟草、铜铁器、金属与日用杂货等;上层方面则有名片商、医疗器械、小间物商(日用、化妆品等)、布商、西洋杂货、纸墨、药与咖啡等。[1]

1934至1938年间西门町市场年度销售额变迁[1]
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店铺数 109 106 104 102 103
市场总销售额(圆) 1,073,483 1,130,432 1,089,740 1,136,641 1,269,297

当时主要的消费群为居住在城内区域的内地人,销售额(卖上高)在1934年时平均每一家店铺在每年有9,848圆(以当时日圆计),至1938年时增加至每年每店12,323圆。该市场所贩卖的物品较具特色,且相较其他市场较为高级,包括料理店、学校与会社等会前往采购,相较于永乐町市场,其客源的范围较广。这些原因使其成为销售额最高的台北公设市场。在营业时间方面,八角堂与十字楼的营业时间为早上六时至下午六时;外围店铺则可营业到晚间十二时;而露店的部分至夜间营业至隔天中午[1]

1910年,市场内新设一座稻荷神社。除了商业活动之外,西门町市场也有如展览与表演等作用,如奥田弁次郎从带团在1910年3月14日起于市场后方演出。在1911年时则在市场内陈列西田龟次郎制作的飞机模型展览,此外也有动物表演、相扑表演等[1]

战后

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到了1955年才正式接管西门町市场。战后初期涌入中国各地人士加入经营,而原有位于北侧的停车处,也由于摊贩的增加而搭起如汕头火锅等各种店铺。原先经营百货的八角楼上层,则租给了上海商人,曾为平剧、越剧以及其他歌舞团等戏曲演出地点。下层也进而吸引了相关的行业,如戏服店与茶室等。至于本馆的部分,维持著原先生鲜市场的作用。[1]

西门市场在日治中期时已有人认为不敷使用,但战争开始经费缺乏便勉强续用。战后台北市政府也有意改建,但政策都并未实行。高玉树任市长时期,建设局计划参考南门市场方案以民间投资办理西门市场的改建,规划将西门市场改建为地上11层的大楼;到了黄大洲时期,于1990年批示了更新方案,并且计划将地上一层容纳当时已有的店铺,二楼则容纳生鲜摊贩。到了陈水扁时期,由于西门红楼在1997年列为三级古迹,先前的各种改建计划便无法再进行。马英九竞选市长时,虽也重新提出改建为高层大楼计划,但未有实行。[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周佩桦. 臺北市西門市場歷史之研究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语文学系. 2010. 
  2. ^ 台北市公有西门商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市市场处机关入口网.110-04-12
  3. ^ 3.0 3.1 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 台北市役所.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