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之战
发生在191年的襄阳之战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孙坚和刘表之间的一场战役。刘表为此战之最后胜利者。事缘在反董卓联盟瓦解后,袁术、袁绍两位军阀为争权夺利,各自组织联盟跟对方抗衡,孙坚、公孙瓒及陶谦等人支持袁术,而曹操、刘表等人则支持袁绍。[1]初平二年,袁术为企图染指汉南,就命下属孙坚攻打刘表,并希望借此消除袁绍在荆襄的势力。尽管孙坚在初战中取得胜利,但他在围攻襄阳城时,与黄祖交战而阵亡,故他的军队也被迫撤退。
襄阳之战 | |||||||
---|---|---|---|---|---|---|---|
三国战事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刘表 | 袁术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黄祖 | 孙坚 † |
战役
编辑孙坚在樊城和邓城之间遭遇了刘表部将黄祖的军队。双方就此展开决斗,黄祖军不敌,为孙坚军所破。孙坚于是顺利推进,渡过汉水,并把刘表围困于襄阳城中。然而,此后孙坚与刘表军交战及战死的过程,历史上却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 根据《典略》记载,刘表在被包围后就闭门不战,却命令黄祖于夜间领军出城与孙坚对抗。黄祖却再次失利败走,窜入岘山之中。孙坚于是乘胜追击黄祖,却被黄祖的部下用弓箭伏杀于竹林之间。
- 《后汉书》指出刘表被围于襄阳后,黄祖前来救援,而孙坚就在交战中被流矢所杀。[2]
- 《英雄记》却说刘表的部将吕公(或称吕介)领兵屯驻于山上,孙坚遂率领轻骑上山攻打吕公。吕公于是命兵将向敌军下石,孙坚就在此时被石头击中其头部,因而毙亡。
总之,孙坚在包围襄阳城后,就在与刘表军周旋期间战死。孙坚一死,刘表方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转危为安。
影响
编辑孙坚的突然身亡实际上结束了战役,其尸首亦为刘表军所得。长沙人桓阶因为曾被孙坚推举为孝廉,为报此恩,他大胆前往刘表处与其斡旋。刘表欣赏其义行,于是答允其要求,把孙坚的遗体送还敌方。
孙坚死后,其馀部转由他的侄子孙贲统领。孙贲其后率领部众投靠袁术。根据古制,孙坚生前获封的乌程侯一爵位应由其长子孙策承嗣,但孙策却把它让给了年幼的幼弟孙匡,后来仍由孙策承袭。[1]
刘表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荆州的统治,也同时使袁术从此失去南侵荆州的能力和野心。日后刘表又断掉了袁术的粮道,袁术遂粮尽于南阳,只能往兖、豫方向出走,并促成了袁、曹匡亭之战及袁术占淮南等事件。另外,孙策及孙权在领有江东之地后,就多次以报杀父之仇为名而侵扰荆州的江夏郡。尽管孙氏数次西征江夏,并能屡次击败黄祖的军队,但终刘表之世却也未有完全攻占江夏郡。
故此刘表在襄阳之战的胜利,不仅是改变了袁术与孙氏势力的发展,亦同时意味著其在荆州的统治更加稳固。这也为刘表日后收复荆南四郡及建立盛极一时的荆州学派而奠定了基础。而荆州也得要在刘表死后,才正式沦陷,为曹、孙、刘三家瓜分。
小说演绎
编辑在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此战及其起因被改写了。在小说中,孙坚因先前在退出讨董联军时被刘表击溃,出于报复而攻打刘表。孙坚的弟弟孙静试图劝阻,但孙坚不听。孙策被任为指挥官,且在这次处子战中表现出色。至于实际继承孙坚军队的孙贲从未在演义中登场过。
首战击败黄祖后,孙坚军围困襄阳。黄祖手下两位指挥官陈生和张虎分别被孙坚(一说孙策)和韩当所杀。在刘表谋士蒯良献计下,孙坚被吕公和黄祖引诱,死于落石(即《英雄记》孙坚之死版本)。孙坚部将黄盖擒黄祖和程普杀吕公,孙策则被迫撤退。《三国演义》中孙贲无出场,孙坚势力直接由孙策继承。
桓阶在此战中的作用和史实类似,但《三国演义》称孙坚的尸体是用被俘的黄祖换回来的,而正史并未记载黄祖被俘。[3]
流行文化
编辑光荣公司的真·三国无双采用了襄阳之战,但各版本对该战役的命名几乎都不一致。孙坚死后,是孙策接管了军队,而非孙贲。孙坚之死在各版游戏中也不一样,这可能也是孙坚死因不确的一种反映。然而在7代若阻止吕公撤退,孙坚不会死,并在if路线活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