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心理
螃蟹心理(英语:Crab Mentality)或称螃蟹效应(英语:Crab Effect),通常也被称作桶子里的螃蟹,形容西方俚语“如果我没有,你也不可以有”的心理,此比喻参照在一个充满螃蟹的桶子,虽然它们能轻易从桶子里逃出,然而在下面的螃蟹往往会互相抓住来防止其他螃蟹逃出,确保它们遭到同一样的下场[1][2]。这比喻是比喻人类的行为当中,例如小组成员会尝试拉倒做到超越他自己的其他成员(否定或削弱其重要性),但只是出于嫉妒,阴险或竞争的心理。但这不能展现出大部分螃蟹的心理,因为它们只是想逃出桶子而没有任何对成败的知识和理解。
香港喜剧演员黄子华曾经在2003年的一场栋笃笑提出另一个比喻来形容这种心态:假设两个人去买鱼丸,但店主多把两颗鱼丸给了其中一位顾客,另一位顾客就会要求“我唔要你畀返两粒我,我要你攞走佢嗰两粒!大家少两粒,噉就公平喇!”(我不要你多给两颗我,我要你把他的那两颗拿走!大家都少两颗,那就公平了!)自此香港人就把这种心理称为“鱼蛋论”。[3]
影响
编辑螃蟹心理亦被与眼光短浅,非建设性的想法广泛关联而不是统一,长期,建设性的心态[4]。2015年新西兰对此的研究指出,大部分考生有超过18%的平均分的进步由于他们避免让别人看见其上次考试的排名。[5] 但根据前后关系,此战术亦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并认为是出于妒忌心[6]。然而即使人们知道其行为对此不利,但他们亦会因此而经常因资源的缺乏引起恒久的战争。[7]
另见
编辑参考
编辑- ^ Crab mentality – INQUIRER.net, Philippine News for Filipinos. Opinion.inquirer.net. 2010-05-14 [201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5).
- ^ Dureza: The naughty PNoy. Sun.Star. 2012-05-03 [201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3).
- ^ 黃子華 Dayo 2003 冇炭用. 2018-03-24.
- ^ Crab Mentality Is Universal(January 19, 2010. Part 7 of the "In Defense of the Filipino" series.), http://emanila.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2011-07-10)
- ^ Spacey, S. 2015. Crab Mentality, Cyberbullying and "Name and Shame" Rankings. In Press, Waikato University, New Zealand[失效链接]. Retrieved on April 19th, 2015.
- ^ Logical Fallacies. Constitution Society. 2012-10-19 [201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 ^ Sarangi, Sudipta. Capturing Indian ‘crab’ behaviour. The Hindu - Business Line. [6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