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榕森
董榕森(TUNG Yung-Shen,1932年10月10日—2012年11月30日)[1],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毕生致力于于音乐教育及国乐创作,曾任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乐科主任,代表作品有梆笛独奏曲《阳明春晓》、唢呐协奏曲《伟大的建设》、合奏曲《普天同庆》。得奖经历包括1968年中山文艺创作奖之国乐作曲奖、1977年国家文艺奖、1993年“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曲家等。[1]
生平
编辑1932年10月10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浙江绍兴。因母亲察觉他在胡琴演奏上颇具天分,便指导其演奏胡琴,开启董榕森的音乐之路。1949年考取中华民国海军军士学校轮机科,来到台湾左营海军基地。1956年考取政工干校(今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音乐系,师事戴逸青、萧而化、张锦鸿、李永刚等教授,并向高子铭学习现代国乐。[2]
1968年董榕森创立艺专国乐科,并担任首任科主任,把国乐纳入正规教育体制,使之专业化。1969年教育部聘请董榕森担任“中华国乐团”首任指挥。为鼓励更多人投入国乐曲创作,董榕森于1976年成立了“国乐科教学创作研究组”,并积极推广台湾国乐,希冀培养更多的听众与国乐爱好者。1983年起担任复兴岗政战作战学校音乐系主任。
1994年董榕森自政治作战学校退休后,即移民海外,海外期间仍继续从事国乐教育工作,并完成多首大型作品,如南胡协奏曲《天池莲影》,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而写的《金钟赞》等。2012年11月30日因癌病与世长辞,享年81岁。[1]
音乐创作
编辑创作理念
编辑董榕森创作多是根据曲意的表征,借由乐曲的调性、速度、动机、调式、节奏等因素,发展出主题的乐句;由于动机已代表这个意境的象征,其主题乐句的性质便更具象鲜明,其代表作品《阳明春晓》[3]就是以此概念完成。
音乐作品
编辑作品包含国乐合奏、协奏、独奏曲及乐剧、合唱曲、电视连续剧主题曲等类型,代表作品如下:
- 1959年《田园风光》(三乐章组曲)
- 1965年《巨人颂》(三乐章乐诗)
- 1966年《阳明春晓》(梆笛独奏)
- 1968年《普天同庆》(大合奏曲)
- 1976年《伟大的建设》(唢呐协奏曲)
- 1979年《花木兰》(乐剧)
- 1981年《秋瑾》(三幕中国乐剧)
- 1992年《40的礼赞》(大合奏曲)
- 2007年《天池莲影》(南胡协奏曲)
- 2008年《金钟赞》(合唱与钟鼓弦管大乐)
文字著作
编辑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实用中国乐法》与《中国乐语研究》两本著作,著重在中国曲式学和音乐架构上。在器乐研究上,前后出版了三本器乐研究的相关著作,即《南胡教本第一册》、《南胡教本第二册》与《刘天华南胡音乐研究》。此外,董榕森对于不同的演奏与作品,也提出他个人的看法与评论,对于当代国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
得奖经历
编辑董榕森1968年以大合奏曲《普天同庆》获得中山文艺创作奖;1977年以唢呐协奏曲《伟大的建设》获得国家文艺奖;1993年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获奖作曲家。[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董榕森.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202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 ^ 臺灣大百科全書 董榕森. 文化部.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 ^ 苏, 文庆. 緬懷台灣國樂教父──董榕森. PAR 表演艺术杂志 (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两厅院). 2013-01, (第241期)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外部链接
编辑- 台湾音乐群像 董榕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