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亦湘
董亦湘(1896年—1939年5月19日),原名椿寿,化名奥林斯基·列夫·米哈依洛维奇(俄语:Олинский, Лев Михайлович)。江苏阳湖县(今常州武进)潘家乡董家宅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
董亦湘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6年 江苏阳湖县 |
逝世 | 1939年5月19日 苏联 |
籍贯 | 江苏阳湖县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生平
编辑他读了七八年私塾,后在本地任塾师。1918年秋,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字典部助理编辑,并常与陈独秀、邓中夏、俞秀松、沈雁冰等人相往还。1922年初,由沈雁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商务印书馆党小组组长及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3年,中共上海地委兼区执委会决定设立国民运动委员会,他与沈雁冰、林伯渠、张太雷、张国焘、杨贤江等任委员[1]。在上海、无锡等地陆续发展恽雨棠、廖陈云、张闻天、孙冶方等入党。1924年,创建无锡第一个中共支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先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教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等职。他参与中共领导的五卅运动,和侯绍裘等密切配合领导群众反帝斗争,并与沈雁冰、杨贤江等发起成立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还参与领导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次罢工斗争[2]。
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派他和俞秀松等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参加中大教务处工作,后受到王明集团的诬陷打击。1928年,瞿秋白、周恩来参加由第三国际监委、联共监委和中共代表团组成的三方联合审查,推翻王明等妄加于董亦湘等人的诬陷。后王明等在联共清党中又散布流言,说董亦湘是“托派嫌疑分子”。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夺取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当年秋,王明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身份回到莫斯科,进一步迫害董亦湘。1933年初,联共调董亦湘到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工作,任远东苏联内务部政治保卫局全权军事代表。1937年,联共进行又一次大清党,因王明陷害,联共当局将他逮捕入狱[3]。翌年,康生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29期和30期上发表《铲除日寇侦探民族公敌的托洛斯基匪徒》的文章,公然攻击董亦湘等人是“在苏联的中国托洛斯基匪徒”[4]。接着,苏联的《真理报》和巴黎的《救国时报》也发文随声附和。1939年5月19日,董亦湘被迫害至死[5]。
1959年1月17日,苏联远东军区军事法庭复查,认为董亦湘没有罪行,“死后亦应完全恢复名誉”[6]。1984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为董亦湘平反,恢复名誉。1987年3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4月,中共武进县委和潘家乡党委在董亦湘家乡建立纪念碑,陈云为纪念碑题写碑名[7]。
参考
编辑- ^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 陈云人生纪实 上.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7.12: 54. ISBN 978-7-80643-949-4.
- ^ 陈日朋主编. 中华英烈辞典.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1.06: 735. ISBN 7-5385-0363-3.
- ^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江苏省志90人物志 2.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06: 841–842. ISBN 7-80729-204-0.
- ^ 常州市武进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常州:常州市武进区炎黄文化研究会. 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董亦湘. 常州:常州市武进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常州:常州市武进区炎黄文化研究会. : 139.
- ^ 中央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 江苏革命史料第8辑. 中央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4.09: 55.
- ^ 商务印书馆一百年 1897-1997.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05: 729. ISBN 7-100-02486-2.
- ^ 郭天成等主编;上海市闸北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闸北区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03: 1165. ISBN 7-80618-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