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大字)
台中是台湾台中市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也是该市核心聚落所在地。
台中 | |
汉字 | 臺中 |
---|---|
白话字 | Tâi-tiong |
台语罗马字 | Tâi-tiong |
闽南拼音 | Dáidiōng |
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中区的绿川里、继光里、公园里、光复里、大墩里、柳川里不含东北端,北区的新兴里西南半部、大湖里东南端、锦平里南端、新北里西南端,东区的富仁里西南部、富台里南端、干城里不含东北端、泉源里西大半部、振兴里北大半部、新庄里,南区城隍里的东北端、长春里不含西南端、长荣里北部、新荣里东北端,西区的民生里、利民里不含西北端、三民里东北端及西南半叶的东南部。[1][2]
历史
编辑在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台中地区为蓝兴堡的三街庄:东大墩街、小北下街庄、新庄仔庄,隶属于台中县,在1899年3月11日被划为“东大墩区”[3],北与邱厝仔庄、东势仔庄为邻,东与旱溪庄为邻,南边为顶桥仔头庄,西边及西北边为公馆庄、后垅仔庄[1]。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台湾中部隶属于台中厅。1902年5月20日,东大墩街、小北下街庄、新庄仔庄合并为“台中街”,改隶属“台中区”[4]。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台中区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街改制为“台中”大字,与其他9个大字同隶属于台中州辖台中市[5]。1926年4月1日,台中市实施町名改正,将台中大字划分为31个町,并延续至1945年。
战后本地区分割成五部分,分别划入中区、北区、东区、南区、西区,均隶属于台湾省辖台中市,大字改亦制为里。2010年12月,台中县市合并为直辖台中市,上述各区隶属不变。
聚落
编辑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新庄仔、小北下街、东大墩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
交通
编辑台铁山线大致以东北东—西南西走向经过台中地区中部略偏东南。境内设有台中车站,属特等站,各级列车均有停靠。由此可前往台铁沿线各站。[1][6]
省道台3线(建成路)俗称“内山公路”,是台北至屏东的干道,大致以东北东—西南西走向经过本地区东南端。由该道路向东北东转北可前往北屯、潭子、丰原、石冈等地,向西南西转南可前往大里、雾峰、草屯、南投等地。[1][6][7]
省道台12线(台湾大道二段)是梧栖港至台铁台中车站的平面干道,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台铁台中车站前。由此向西北出境后,可前往南屯东北端、西屯、省道台74线交流道、国道1号台中交流道、龙井东北端、沙鹿、梧栖并止于省道台17线路口。[1][6]
市道136号(自由路一段、林森路、国光路、复兴路三段~四段、振兴路、忠孝路、振兴路)是台中市龙井区至南投县国姓乡龟沟的道路,大致先以西南西—东北东走向由本地区西南部凸出部分入境,随后顺路转东北至林森路路口,转东南再顺路转南南东出境至复兴路三段路口,转东北东再度入境,过台铁台中车站后站后至振兴路路口,转南南东至忠孝路路口,转东北东绕大弯转东南,经省道台3线路口后转东不远即由本地区东南端出境。由该道路向西南西转西可前往南屯、国道1号南屯交流道、大肚东北部边界地带、龙井东部、沙鹿西南部、梧栖与龙井交界地带并止于省道台17线路口,向东转东南可前往太平、国姓并止于省道台14线路口。[1][6][7]
学校
编辑文化资产
编辑- 旧台中车站(国定古迹)
- 台中市火车站附属设施及建筑群(市定古迹)
- 台中州厅(市定古迹)
- 台湾府儒考棚(市定古迹)
- 台中公园湖心亭(市定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