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é注音ㄐㄧㄝˊ南京官话je5中古拟音kɨɐt,居謁,音同“揭”)又称羯胡,4世纪初时居住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河北省北部一带的胡人族群。羯人原隶属于南匈奴,中国史书将他们归类于杂胡,列为五胡之一。羯人是否是独立民族,或只是南匈奴下的一个族群名称,现在仍有争议,学者对他们的起源有数种猜测,有源自中亚大月氏粟特康居部落联盟、呼揭叶尼塞人突厥人月氏人波斯人等假说,但因文献资料太少,这些假说在学界中尚未形成共识。

创立后赵石勒便是羯人,后赵末年时,后赵羯人将领孙伏都试图发起兵变杀害掌控后赵朝廷的汉族将领冉闵,此事败露后,冉闵遂认为羯人反对他的统治,开始挥兵大肆屠戮后赵羯人官员,并发出击杀胡人的悬赏令,布告百姓击杀一个胡人便可提头领赏,由是后赵境内的民众与军队,均对羯人展开仇杀,羯人因此灭族[1],据称此后羯人仍存有部分残部,但历史不详。

名称由来

编辑

中国史书对于羯人起源记载不详,在晋朝之前没有记载。因为不确定这个名称是来自汉族的他称或羯人自称,学者对于羯族的名称由来有许多猜测。在汉语中,羯的字面意思是阉割后的公山羊或公绵羊[2]。也有性情强悍之意[3]。晋朝时,羯被使用来称呼杂胡与胡人,匈奴刘渊、刘曜等人也曾被称为羯胡,所以羯不一定是单指石勒部落[4][5]。此外,在史书中,又称他们为戎羯、胡羯、羯贼、羯胡、羯虏、匈羯等。

山西自古居住许多非汉民族,春秋战国时代曾有被称为赤狄林胡楼烦翟戎等外族世居于此,《史记》曾称此地“羯羠不均”、民风慓悍,难以管理[6]。汉朝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在今山西省西北部居住,由五属国等机构管辖。至西晋末年,南匈奴等胡人因战乱饥荒而被官府贩卖为奴等因素[7],流散至河北诸县,居住在山间,其中羯人之名开始出现在历史上[8]。第一个被记载下来的羯人是后赵的创建者石勒,世居于并州上党武乡(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在他起兵时,并州山北诸郡县有羯胡混居[9]

日本学者内田吟风认为,羯是汉族对于外族的一种蔑称[10]。《魏书》认为,其名称来自他们的居住地,上党武乡的羯室(今山西榆社县),因此被称为羯胡[11]陈寅恪引用《唐书》等记载,认为《魏书》说法不确,羯室地名由来是因为羯胡居住才得名。羯胡名称来自中亚,康居募勇士成为军队成员,称为柘羯[12],之后被省略为羯,成为羯人名称的由来。蒲立本认为,羯这个名称来自叶尼塞语中的ke,是石的意思,作为部落名称,之后成为石勒的姓氏。

前秦苻坚曾提出五胡的说法[13]陈寅恪认为,五胡之名,起自于五德终始说,是图纬符命思想下的产物[14][15]。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将羯定义为五胡之一[16][17]

羯人是否是独立民族,或只是一个族群名称,现在学者仍有争议,如杉山正明认为羯就是南匈奴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史家特地将其分出只是为了要搭配五胡这个数字[18]。史书中,又称他们为杂胡唐长孺认为,杂胡即杂种之胡,为部落间通婚的后代,并不是属于单一种族。陈寅恪认为,杂胡即小胡、部落胡,因为他们原是附属在南匈奴之下的粟特人部落,因此被称为杂胡。

北朝的尔朱氏,在文献中被称为羯胡,或契胡。唐朝安禄山,出身粟特人,也被史书称为羯胡。中国东北的靺鞨,唐初也被写为靺羯[19],可能也与羯人有关。但因文献不足,无法确定他们与石勒部落之间的关连。

历史

编辑

后赵

编辑

后赵的创建者石勒,为首位被记录的羯人。其家族源自于南匈奴19种中的羌渠种,为匈奴部落之中的世袭领袖,居于山西上党[20][21]。石勒因饥荒而被并州刺史司马腾卖于山东做奴隶[7],成为牧帅汲桑的手下,与王阳等人,成为地方盗匪。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叛晋,公元307年,石勒率所部响应,四出劫掠并州、平阳、上党等地,并联合山西与河北的各叛军势力,后受刘聪命都督冀、幽、并、青四州杂胡。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石勒反刘曜,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以河内等24郡为赵国,拥有民户29万,史称后赵。其领土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甘肃辽宁的一部分。为十六国之一。

石勒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重用汉族人赵郡张宾为谋主,采用汉族的一些统治政策,国力日强。参照魏、晋王朝的法规,建立各种政治制度,设立学校,提倡经学,阅实户口,劝课农桑,对安定社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法政严苛,杀人甚多。实行“胡汉分治”,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称汉族为汉人。朝廷设有专门官吏门臣祭酒,管理羯人诉讼。

公元321年,遣石虎进取幽州,俘刺史段匹䃅,幽州、冀州并州三州皆归属后赵。不久,石虎又率军进讨鲜卑鬱粥于离石,鬱粥逃奔乌桓,石虎悉降其众,继尔南下,尽收河南之地。前赵与后赵为争夺地盘,多次交战,公元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并吞关陇之地。后赵之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统治了北方广大地区,与江南的东晋政权形成北南对峙局面。石勒在位,实行过一些汉化政策。公元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夺取政权,于公元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石虎残暴,杀戮汉族,在邺城大建宫室,筑楼台高阁,众役繁兴,加之征伐辽西及东晋的穷兵黩武,终于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强烈反抗。公元349年,梁犊率边兵起义,打击了后赵的统治者。

石虎病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帝位,自相残杀,后赵大将军石虎养孙石闵(汉族,后改名李闵、冉闵)号召汉族杀胡人,攻杀后赵皇帝石鉴,夺取政权,国号魏,史称冉魏,仍都邺城。

后赵末年,羯人因为反对冉闵的斗争失败而遭到报复仇杀[1][22][23]

北魏

编辑

盖吴

编辑

445年,盖吴在杏城起义,《魏书》称其为卢水胡[24],《南齐书》称其为羯胡[25][26]。但不确定盖吴与石勒部落间的关连。

尔朱氏

编辑

出身尔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之朱家川)契胡部落的尔朱荣,曾被称为羯胡。学者陈寅恪与姚薇元认为尔朱氏可能出身于羯族。

姚薇元认为曾发起侯景之乱的北魏将领侯景可能为羯族后代。

唐朝

编辑

任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其部众被称为羯胡。

据出土的石重贵墓志铭,出身沙陀部后晋皇室石敬瑭家族为石勒后代[27]

外貌

编辑

后赵末年,羯人被大规模报复诛杀,“高鼻多须”的非羯人也遭误杀。学者夏曾佑认为,“高鼻多须深目”应为其外表普遍特征,与西亚高加索人种相近[1][28]

宗教习俗

编辑

后赵有胡天信仰[29],首都立有胡天祠[30],学者推测羯人可能信仰胡天

匈奴自古信仰腾格里神),汉朝曾击败休屠王,取得祭天金人[31]陈垣作《火祆教入中国考》,认为西域康居、粟特一带,信仰祆教后齐后周为招徕西域胡人,皇室有祭祠胡天(阿胡拉·马兹达)的习惯。但是并不确定羯人信仰的胡天,是属于匈奴腾格里系统,或是祆教系统。

石勒受佛图澄影响,信仰佛教

语言

编辑

羯语有一段话留存于史书中,该段片语为:“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音)”其中“秀支”指军队;“替戾冈”指“出发”;“仆谷”指的是刘曜的位阶;而“劬秃当”则指“捉拿”。[32][33]

这段片语已为一些人出版的刊物所检析。白鸟库吉 (1900)[34]蓝司铁(Gustaf John Ramstedt) (1922)[35]路易‧巴赞(Louis Bazin) (1948)[36]、冯‧加班(von Gabain) (1950)[37]与舍尔瓦什泽(Shervashidze) (1986)[38]等人皆假设羯语为突厥语族的语言,并据其假设给出了对羯语这段话的构拟和翻译:

蓝司铁的构拟 巴赞的构拟 冯·加班的构拟 舍尔瓦什泽的构拟
Sükä talıqın
bügüg tutun!
Süg tägti ıdqaŋ
boquɣıɣ tutqaŋ!
Särig tılıtqan
buɣuɣ kötürkän
Sükâ tol'iqtin
buɣuɣ qodigo(d)tin
伴随战争
(并)捉得“仆谷”(bügü)!
遣军攻击
捉住指挥官!
你若出动军队
(你)当得那只鹿
你进入军队
废黜“仆谷”(buɣuɣ)

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 (1963)认为根据基于突厥语族假设的构拟,和该片语在中古汉语中的发音是难相契合的,因此这些构拟不能算是非常成功的。他并提出羯语乃叶尼塞语系语言的假说。[39]:246

沃文(Vovin)根据羯语属叶尼塞语系的假说,给出了以下的构拟与翻译[40]

沃文的构拟
suke t-i-r-ek-ang bok-kok k-o-t-o-kt-ang
军队 PV-CM-PERF-出去-3pp 仆谷 PV-?-OBJ-CM-抓-3pp

(PV = 前动词(preverb);CM = 变位标记;OBJ = 受词标记;PERF = 完成式标记)

军队已出发。他们将会抓到“仆谷”(指刘曜)

2016年的一份研究认为羯语属于南叶尼塞语族下的阿林-旁普科尔语支,与旁普科尔语有密切关系。[41]

族源考证

编辑

匈奴人

编辑

王国维认为,羯人为匈奴分支。

羌族与匈奴混血

编辑

吕思勉钱穆皆认为羯人源自羌族。

顾颉刚主张为羌族与匈奴混血。

呼揭国后代

编辑

陈可畏主张,羯人为呼揭国后代。

小月氏

编辑

唐长孺姚薇元主张,羯人为西域胡之一,为小月氏后代。

叶尼塞语系

编辑

蒲立本推测古代羯族,可能属于叶尼塞语系。因为“羯”字的中古发音(“羯”字的中古发音一说为[ki̯at][39]:246)与现今居住于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域的凯特人(Kets),名称相当接近[a]。Alexander Vovin认为羯语和匈奴语都属于叶尼塞语系,羯语属于南叶尼塞语族下的Pumpokol分支。Vovin认为“单于”和“可汗”都能以叶尼塞语解释其含义[44]

蒲立本(1962)将这一内名联系于原始叶尼塞语*qeˀt/s“石”。武阿勒等(2016)也指出*keˀt“人”也是可能的来源。此外,武阿勒还证明,羯语中的已知短语与突厥语相比,更接近叶尼塞语。[45]他还认为匈奴人说的也是叶尼塞语,由此将他们系联起来。[45]

粟特康居人

编辑

羯人具有深目、高鼻、多须的特点[46]。体貌特征类似于高加索人种蒲立本认为,羯的中古汉语发音(中古拼音:kiat)近于突厥语khes或kit,意译为石。他认为,羌渠即中亚康居,羯人来自石国,因此以石作为部落称呼,就如同昭武九姓中的石姓,其部落领袖也以石为姓。因此,蒲立本又认为,羯人可能是吐火罗语系民族。

陈寅恪曾提出羯人源自康居的说法。学者童超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但不是农耕的粟特人,而是游牧的康居(羌渠)人。两汉时期,康居羁属匈,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随匈奴东来,转战于蒙古草原,其后又随之南迁,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47]

安禄山被称为羯胡,他出身于粟特人。据此,羯人可能是粟特人的后裔。

脚注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晋书》〈石季龙载记下〉:“于是伏都及铢率众攻闵、农,不克,屯于凤阳门。闵、农率众数千毁金明门而入。……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使尚书王简、少府王郁帅众数千,守鉴于御龙观,悬食给之。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2. ^ 《说文解字》:“羯,羊羖犗也。”
  3. ^ 司马贞《史记索隐》:“羯,音己纥反。羠,音慈纪反。徐广云:‘羠,音兕,皆健羊也。’其方人,性若羊,健捍而不均。”
  4. ^ 王隐《晋书》卷1:“永嘉五年。羯贼刘曜破洛。”
  5. ^ 《晋书》〈李矩列传〉:“后刘聪遣从弟畅步骑三万讨矩,屯于韩王故垒,相去七里,遣使招矩。时畅卒至,矩未暇为备,遣使奉牛酒诈降于畅,潜匿精勇,见其老弱。畅不以为虞,大飨渠帅,人皆醉饱。矩谋夜袭之,兵士以贼众,皆有惧色。矩令郭诵祷郑子产祠曰:‘君昔相郑,恶鸟不鸣。凶胡臭羯,何得过庭!’”
  6. ^ 《史记》〈货殖列传〉:“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
  7. ^ 7.0 7.1 《晋书》〈石勒载记〉:“太安中,并州饥乱,勒与诸小胡亡散,乃自雁门还依宁驱。……路逢郭敬,泣拜言饥寒。敬对之流涕,以带货鬻食之,并给以衣服。勒谓敬曰:‘今者大饿,不可守穷。诸胡饥甚,宜诱将冀州就谷,因执卖之,可以两济。’敬深然之。会建威将军阎粹说并州刺史、东嬴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勒时年二十馀,亦在其中,数为隆所驱辱。”
  8. ^ 朱凤《晋书》:“前后徙河北诸郡县,居山间,谓之羯胡。”引自《昭明文选》〈齐安陆昭王碑文〉注
  9. ^ 《晋书》〈石勒载记〉:“使其将张斯率骑诣并州山北诸郡县,说诸胡羯,晓以安危。诸胡惧勒威名,多有附者。”
  10. ^ 内田吟风《北亚史研究·匈奴篇》(北アジア史研究 匈奴篇),东洋史研究丛刊,1988年
  11. ^ 魏书》〈羯胡石勒传〉:“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乡羯室,因号羯胡。”
  12. ^ 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下〉:“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谓忸蜜者。东北至东安,西南至毕,皆百里所。西濒乌浒河,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大城四十,小堡千馀。募勇健者为柘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
  13. ^ 《晋书‧苻坚载记》:“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玺已送晋,不可得也。””
  14. ^ 万绳楠记,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第六篇〈五胡种族问题〉:“姚苌自谓次应历数,这就出现了一个“五胡次序”的问题。就建国先后而言,是一胡(匈奴),二羯,三鲜卑,四氐,五羌。这五种胡人,在《晋书》103《刘曜载记》中曾经提及。……所谓胡、羯、鲜卑、氏、羌就是“五胡”。但在刘曜的时候,还无“五胡”的名称。“五胡”名称最早出自苻坚之口,“次序”也是苻坚讲的。”
  15. ^ 陈寅恪〈五胡问题及其他〉:“近人缪凤林氏据苻坚与姚苌语:‘五胡次序,无汝羌名’,遂谓‘五胡无羌’,非是。盖不知‘五胡次序’,乃图谶名,‘汝’系单数人称代词,‘羌’为姚苌之代称;意即谓:‘图谶中,并无汝姚苌名’也。”,收入《讲义及杂稿》,北京三联书局,2002年。
  16. ^ 《资治通鉴》卷106〈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八月〉:“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胡三省注:“胡,羯,鲜卑,氐,羌,五胡之次序也。无汝羌名,谓谶文耳。姚苌自谓之应历数,坚故以谶文为言。”
  17. ^ 吴洪琳. “五胡”新釋.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2013-09-26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 
  18. ^ 杉山正明著、黄美蓉译《游牧民的世界史》:“所以说,将其称为五胡十六国,除了如同先前所述,是便于时间设定之外,也是相当取巧的文字组合。五胡之中的羯是匈奴,实在没有必要将其特别分出。总之,就是因为 5这个数字太好了,故想要这样组合。还有,就算说是十六国,但实际上也包含了由汉族建立的政权,这也是因为16这个数字听起来较顺,才故意这样搭配。”“总之,五胡十六国这个称呼本身,带有浓厚的人为意图成份。老实说,是个从汉语语句的顺口程度,及政治上的思想作为,而特意做出的用语。”“回过头来说,若站在汉族中心主的历史观立场来看,就可以了解想要使用五胡十六国的心情。即使是作为叙述上的语汇,确实有其方便之处。再加上我们重复地从历史教科书等听到这个词汇,故也已经听习惯了。人对于感到熟悉的事物会抱有肯定的情感。但是,不可以忘记这是个隐藏了误解结构的词汇及概念。”,页208-210,台北读书共和国出版,2013年。
  19. ^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7〈武成帝纪〉:“是岁,室韦、库莫奚、靺羯、契丹并遣使朝贡。”
  20. ^ 《晋书》〈石勒载记〉:“石勒,字世龙,初名,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
  21. ^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刘孝标注:“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人,匈奴之苗裔也。”
  22. ^ 《十六国春秋》:“鉴即位,大赦,以石闵为将军,封武德王。李农为大司马。鉴使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夜诛闵、农等于琨华殿,不克,禁中扰乱。鉴伪不知,夜斩松等于西中华门。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人,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伏都等攻闵,不克。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门至琨华,横尸相枕,诸胡羯无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
  23. ^ 《资治通鉴》卷98〈晋纪〉〈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五年〉:“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闵使尚书王简、少府王郁帅众数千守鉴于御龙观,悬食以给之。下令城中曰:‘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24. ^ 《魏书》〈世祖纪〉下:“九月,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
  25. ^ 《南齐书》卷57〈魏虏传〉:“初,佛狸讨羯胡于长安,杀道人且尽。及元嘉南寇,获道人,以铁笼盛之。后佛狸感恶疾,自是敬畏佛教,立塔寺浮图。”
  26. ^ 《魏书》〈释老志〉:“会盖吴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27. ^ 〈大契丹国晋王墓志铭并序〉:“王,姓石氏,讳重贵,赵王勒之裔,晋高祖之嗣也。”
  28. ^ 夏曾佑. 中國古代史. 台湾台北市: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3年. 案此则胡羯之状为高鼻多须而深目,此状颇类今亚洲西境诸族人而非匈奴种也。 
  29. ^ 《魏书》卷13〈皇后列传〉:“宣武灵皇后胡氏……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例。”
  30. ^ 《十六国春秋》:“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人,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
  31. ^ 《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春,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得胡首虏(骑)万八千馀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32. ^ 《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艺术传》:及曜自攻洛阳,勒将救之,其群下咸谏以为不可。勒以访澄,澄曰:“相轮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曜也。
  33. ^ 《高僧传·卷第九·神异上竺佛图澄一单道开二竺佛调三耆域四·竺佛图澄一》:至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阳。勒欲自往拒曜。内外僚佐无不必谏。勒以访澄。澄曰。相轮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曜也。
  34. ^ Shiratori, Kurakichi, Uber die Sprache des Hiung-nu Stammes und der Tung-hu-Stdmme, Tokyo, 1900
  35. ^ Ramstedt G.J., "Zur Frage nach der Stellung des Tschuwassischen" (On the question of the position of the Chuvash), Journal de la Société finno-ougrienne 38, 1922, pp. 1–34
  36. ^ Bazin, Louis. Un texte proto-turc du IVe siècle: le distique hiong-nou du "Tsin-chou". Oriens. 1948, 1 (2): 208–219. JSTOR 1578997. 
  37. ^ von Gabain, Annemarie. Louis Bazin: Un texte proto-turc du IVe siècle: le distique hiong-nou du "Tsin-chou" (Besprechung). Der Islam. 1950, 29: 244–246. 
  38. ^ Shervashidze I.N. "Verb form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Turkic runiform inscriptions", Tbilisi, 1986, pp. 3–9
  39. ^ 39.0 39.1 Pulleyblank, Edwin George. 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art II (PDF). Asia Major. 1963, 9: 206–265 [2011-02-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09). 
  40. ^ Vovin, Alexander. "Did the Xiongnu speak a Yeniseian language?".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44/1 (2000), pp. 87-104.
  41. ^ Vaissière, Etienne de la; Vajda, Edward J.; Vovin, Alexander. WHO WERE THE *KJET (羯) AND WHAT LANGUAGE DID THEY SPEAK?. [201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英语). 
  42. ^ 存档副本.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43. ^ 存档副本.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3). 
  44. ^ Vovin, Alexander. The_Title_Kagan.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英语). 
  45. ^ 45.0 45.1 Vovin et al. "Who were the *Kjet" (羯) and what language did they speak?" Journal Asiatique 304.1 (2016): 125-144. p. 126–127
  46. ^ 《晋书》卷107〈石季龙下〉:(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47. ^ 童超:《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考证》,见《山西大学学报》1978年4期。

注释

编辑
  1. ^ W西华盛顿大学历史语言学家Edward Vajda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凯特人和凯特语,他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证实对凯特人起源的猜想,其中DNA证据显示与中国、缅甸主要民族的相似性,说明可能与汉藏语系存在亲缘关系。[42]他进一步假设了凯特语和加拿大、美国西部原住民语言纳-德内语系有关系,甚至认为凯特语的声调系统是美洲原住民语言里最接近越南语的,[43]

相关书目

编辑
  • 谭其骧:《羯考》,《东南日报》副刊,1947年
  • 童超:《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考证》,见《山西大学学报》1978年4期
  •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