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鹱

一种鸟类

短尾鹱学名Ardenna tenuirostris)为鹱科水薙鸟属鸟类,又名细嘴鹱短尾水薙鸟是澳大利亚水域中数量最多的海鸟之一,也是少数几种其雏鸟被商业采捕的澳洲本土鸟类。

短尾鹱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鹱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鹱科 Procellariidae
属: 水薙鸟属 Ardenna
种:
短尾鹱 A. tenuirostris
二名法
Ardenna tenuirostris
在布鲁尼(Bruny Island)岛巢穴附近的成鸟,这张照片是在夜间拍摄的
雏鸟, 奥斯汀渡口( Austins Ferry), 塔斯马尼亚, 澳大利亚

这是一种迁徙海鸟,其栖息在开放的海洋及海岛环境中。分布于太平洋北自白令海南至澳大利亚东南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浙江、海南与广东间的海域等地,多栖息于沿岸的海域中、少见于远洋以及繁殖在海岛草地。主要在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的小岛上繁殖,并在北半球夏季迁徙到北半球。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北部海域和韩国沿海。[2]

食性为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水生动物。

分类

编辑

这种鹱似乎与灰水薙鸟巨鹱A. gravis)有关,这些鹱也是短尾、黑喙的物种,但其确切关系尚不清楚(Austin, 1996; Austin et al. 2004)。这些都是体型较大的鹱,根据线粒体DNA的系统发生分析,已被归类到一个单独的属中(Penhallurick & Wink, 2004)。

特征

编辑

短尾鹱体重约559克,翼长约262.2毫米,嘴峰长约37.2毫米,喙宽度约6.5毫米,喙厚度约7.5毫米,跗跖长约49.3毫米,尾长约82.8毫米。[3]

生态

编辑

亲鸟双方都会照顾雏鸟,一般喂养单只雏鸟2-3天,然后离开长达三周寻找食物。这些觅食旅行可以覆盖1,500公里(930英里)的距离,这意味著雏鸟可能会被独自留下超过一周的时间。当雏鸟会飞时,它们的体重约为900克(2磅),可能比它们的父母还重。在塔斯马尼亚,特别是在弗诺群岛有采捕传统的岛屿上,雏鸟在这时被采收,作为食物及取得油脂。世界上最大的群体(280万对 - 约占该物种的12%)似乎位于巴贝尔岛。成鸟在开放海洋上觅食时会误将塑料碎片当作食物,然后喂给雏鸟。[4][5]这些摄入的塑料以及其他因素,可能导致雏鸟受污染毒害。[6] 数千只短尾水薙鸟的雏鸟在第一次从巢穴飞向开放海洋时,会被人造灯光吸引。这段时间,雏鸟容易因与人类基础设施碰撞而受伤或死亡,一旦降落在地面,它们就容易遭受捕食或成为道路事故的受害者。[7]

迁徙

编辑

每到南半球冬季,短尾水薙鸟会迁徙到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附近的海域。等到南半球春季,它们沿著加州海岸线南下,然后穿越太平洋返回澳大利亚。

2020年,一只长途迷鸟爱尔兰被发现。这是该物种在西古北界的首次确认观察记录。这只鸟被送往一个康复中心,随后死亡;现在它被存放在爱尔兰自然历史博物馆[8]

捕抓

编辑

捕抓各种被称为"羊鸟"(muttonbird)的做法被称为羊鸟采收。 这个名称羊鸟(muttonbird)最早是由诺福克岛的早期定居者使用的,每年他们都会捕抓成年棕头圆尾鹱Pterodroma solandri)用作食物。这些海燕类似于短尾水薙鸟,但体型更大。一位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军官称它们为"会飞的羊"。[9]

塔斯马尼亚原住民世代以来一直有采收鹱及其蛋的传统,许多家庭至今仍在延续这一文化习俗。短尾水薙鸟是少数几种被商业采收的澳洲本土鸟类之一。在羊鸟采收季节,雏鸟被捕抓以取得羽毛、肉和油。这个行业是由早期欧洲捕猎者及其塔斯马尼亚原住民家庭建立的。短尾水薙鸟的娱乐性狩猎限于每年宣布的开放季节,必须获得狩猎许可证。[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rdenna tenuirostr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22698216A132635686 [12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98216A132635686.en . 
  2.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短尾鹱.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Tobias, J. A.; Sheard, C.; Pigot, A. L.; Devenish, A. J. M.; Yang, J.; Sayol, F.; Neate‐Clegg, M. H. C.; Alioravainen, N.; Weeks, T. L.; Barber, R. A.; Walkden, P. A.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 25 (3) [2022-08-19]. ISSN 1461-023X.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英语). 
  4. ^ Carey MJ (2011)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of plastic debris by Short-tailed Shearwaters (Ardenna tenuirostris). Emu 111:229-234
  5. ^ Ogi H (1990) Ingestion of plastic particles by Sooty and Short-tailed Shearwaters in the North Pacific. In: Shomura RS, Godfrey M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rine Debris, 2–7 April 1989, Book NOAA-TM-NMFS-SWFSC-154_P635. U.S. Dept. of Commerce, Honolulu
  6. ^ Lavers, J. L.; Bond, A. L. Contaminants in indigenous harvests of apex predators: The Tasmanian Short-tailed Shearwater as a case study.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3-09-01, 95: 78–82. PMID 23769126. doi:10.1016/j.ecoenv.2013.05.021. 
  7. ^ Rodríguez, A; Burgan, G; Dann, P; Jessop, R; Negro, JJ; Chiaradia, A. Fatal Attraction of Short-Tailed Shearwaters to Artificial Lights. PLOS ONE. 2014, 9 (10): e110114. Bibcode:2014PLoSO...9k0114R. PMC 4198200 . PMID 25334014. doi:10.1371/journal.pone.0110114 . 
  8. ^ Short-tailed Shearwater in Ireland – a new Western Palearctic species. BirdGuides. 2020-06-26 [202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5) (英语). 
  9. ^ Short-tailed Shearwater, Puffinus tenuirostris. Parks & Wildlife Service - Tasmania. [202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