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城六朝建康城西北长江边的卫城

白下城,最早为东晋咸和三年(328年)[1]陶侃率军平定苏峻之乱时于石头城附近[2][3][4]修筑的白石垒[5][6],又名白石陂[7]

关于白下城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南齐永明六年(488年)时进一步增筑,并将南琅邪郡移治白下[8],此后又称琅邪城[7][9]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因为白下城的缘故,金陵县更名为白下县[10],并将白下、延陵、句容等三地改隶属润州[11]

以后,城池的具体位置已难考证。有认为,今在南京城西北部狮子山一带发掘的城墙遗址为白下城遗址。白下城是南京别称“白下”的由来。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建康宫:“……咸和三年苏峻作乱,尽焚台城宫室,峻平乃复营治。”
  2. ^ 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卷七‧帝纪第七:“成皇帝讳衍,字世根,明帝长子也。……咸和元年春……三年……五月乙未,峻逼迁天子于石头,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峻以仓屋为宫,遣管商、张瑾、弘徽寇晋陵,韩晃寇义兴。吴兴太守虞潭与庚冰、王舒等起义兵于三吴。丙午,征西大将军陶侃、平南将军温峤、护军将军庾亮、平北将军魏该舟军四万,次于蔡洲。”
  3. ^ 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卷二十八‧志第十八:“明帝太甯初,童谣曰:“恻恻力力,放马山侧。大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及明帝崩,成帝幼,为苏峻所逼,迁于石头,御膳不足,此“大马死,小马饿”也。高山,峻也,又言峻寻死。石,峻弟苏石也。峻死后,石据石头,寻为诸公所破,复是崩山石破之应也。”
  4. ^ 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第94卷【晋纪十六】:

    ……咸和三年……五月,陶侃帅众至寻阳。议者咸谓侃欲诛庾亮以谢天下;亮甚惧,用温峤计,诣侃拜谢。侃惊,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曰:“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见求邪!”即与之谈宴终日,遂与亮、峤同趣建康。戎卒四万,旌旗七百馀里,钲鼓之声,震于远近。苏峻闻西方兵起,用参军贾宁计,自姑孰还据石头,分兵以拒侃等。乙未,峻逼迁帝于石头。司徒导固争,不从。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时天大雨,道路泥泞,刘超、钟雅步侍左右。峻给马,不肯乘,而悲哀慷慨。峻闻而恶之,然未敢杀也。以其亲信许方等补司马督、殿中监,外托宿卫,内实防御超等。峻以仓屋为帝宫,日来帝前肆丑言。刘超、钟雅与右光禄大夫荀崧、金紫光禄大夫华恒、尚书荀邃、侍中丁潭侍从,不离帝侧。时饥馑,米贵,峻问遗,超一无所受,缱绻朝夕,臣节愈恭;虽居幽厄之中,超犹启帝,授《孝经》、《论语》。峻使左光禄大夫陆晔守留台,逼近居民,尽聚之后苑;使匡术守苑城。尚书左丞孔坦奔陶侃,侃以为长史。

  5. ^ 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八·“孔愉”传:

    咸和初,……坦奔陶侃,侃引为长史。时侃等夜筑白石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咸惧来攻。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动,决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果如所筹。……

  6. ^ 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第94卷【晋纪十六】: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

  7. ^ 7.0 7.1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白下城,引顾野王《舆地志》记载
  8. ^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十四‧志第六
  9. ^ 杨国庆,王志高. 南京城墙志.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8: 83–87. ISBN 7-80729-161-3. 
  10. ^ 五代十国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江南东道:“润州上隋江都郡之延陵县。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国,……九年,扬州移治江都,改金陵为白下县。”
  11. ^ 北宋欧阳脩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昇州江宁郡:“武德三年以江甯、溧水二县置扬州,析置丹杨、溧阳、安业三县,更江宁曰归化。七年平辅公祏,更名蒋州。八年,复为扬州,又以延陵、句容隶之,省安业入归化,更归化曰金陵。九年州废,都督徙治江都,更名金陵曰白下,以白下、延陵、句容隶润州,丹杨、溧水、溧阳隶宣州。贞观九年更白下曰江甯,肃宗上元二年又更名。”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