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格里戈里耶维奇·扎伊采夫
瓦希里·格里戈里耶维奇·扎伊采夫(俄语: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罗马化:Vasily Grigoryevich Zaytsev;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二战时期苏联陆军著名狙击手,他在1942年史达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杀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包括11名狙击手),因此一战成名。
瓦西里·扎伊采夫 Василий Зайцев |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耶勒宁斯科耶 | 1915年3月23日||||||||||||
逝世 | 1991年12月15日 乌克兰基辅 | (76岁)||||||||||||
效命 | 苏联 苏联共产党 | ||||||||||||
军种 | 苏联陆军 | ||||||||||||
服役年份 | 1942年-1943年 | ||||||||||||
军衔 | 上尉 | ||||||||||||
参与战争 | 苏德战争 史达林格勒攻防战 | ||||||||||||
获得勋章 |
|
据悉,截至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以传统的莫辛-纳甘步枪共击杀32名轴心国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间,瓦西里总计击杀大约242名敌军。不过真实数目可能更高,部分学者认为甚至可能高达400人左右。
生平
编辑瓦西里出生于耶勒宁斯科耶(又称为亚列宁斯科亚),于乌拉山脉长大。瓦西里的姓氏“扎伊采夫”在俄语与"野兔"有相近的意思(同字根)。
在前往史达林格勒前,瓦西里服役于苏联海军,担任岸勤人员,直到他从报章杂志得知史达林格勒战役的惨烈后,自愿加入这一场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会战。
瓦西里被分派到苏联陆军第62军第284步兵师第1047团。在某次战斗中,他的上级将一个800米外窗户中的一名德军作为目标,他用普通纳甘步枪一枪击杀,包括之后出来查看的德军都被他一举射杀,因此表现出狙击手天赋的他获得了英勇勋章和一支狙击型纳甘步枪。[1]他的战绩宣传给当时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缺衣少食的苏军带来了很大鼓舞。[2]
由于瓦西里在史达林格勒战役中成名,所以苏军在史达林格勒的拉祖尔化学工厂成立狙击学校,并由他亲自负责训练。
由于扎伊采夫的姓氏涵义的关系,因此所开办的狙击手学校训练出的狙击手又被昵称为“小兔兔”("Zaichata")。
在安东尼·毕佛(前英国第11轻骑兵中队军官,现任历史学家)所著的《史达林格勒》中,认为在拉祖尔化工厂所开办的学校正是第62军以及全苏军发起大规模“狙击手运动”的结果,部队之间开始举办训练营并且宣扬狙击法则,以批量的方式进行大规模集团训练狙击手,士兵们热烈地彼此互相交换关于狙击技巧与战术的想法以及原则等。
据估计,老柴兔瓦西里一手训练出来的小柴兔子们,一共击毙击伤了超过三千个轴心国士兵与军官。这只是苏军在战场上发起大规模狙击运动的缩影,由于对于狙击手的高度重视,苏军在战后制订了将狙击手分配给步兵班的战斗条令,并研制专门的SVD狙击步枪。
1943年1月,瓦西里的眼睛因为地雷炸伤而离开前线,之后他由维拉米尔·费拉托夫医生照顾,并且治疗他的眼睛。瓦西里后重返战场并参加了德涅斯特河战役,当时的他已经是上尉了。
战后,瓦西里曾造访柏林,并与军中同袍们相见。同袍们赠送一把新的狙击枪给他,上面刻著:“敬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史达林格勒杀死了超过300个法西斯份子。”(目前这把枪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的史达林格勒战役区)。之后瓦西里便在基辅经营工厂,1991年在基辅去世,享年76岁。
身后
编辑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遗体以隆重的军礼重迁到马马耶夫岗安葬。由于瓦西里的遗愿是希望将他的遗体埋在史达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下,所以他的棺木葬在纪念碑旁;碑上则写著瓦西里的名言:“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馀地。”(事实上该语出自赫鲁晓夫,当时担任史达林格勒战役的总政委。)
传说
编辑瓦西里的自传《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史达林格勒战役中遭遇的对手名为“海恩兹·托尔伐特”,是依据其尸体上搜出的身分证明文件而得知,瓦西里收走了对方的狙击枪瞄准镜作纪念。
这个名字后来被作家大卫·罗宾斯使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老鼠之战》(War of the Rats)中。罗宾斯称托尔伐特是一位党卫队旗队领袖、德国佐森国防军狙击学校的总教官。
历史学家曾经不断质疑此人物是否存在,下列理由令人怀疑其事真实性:
文化影响
编辑注释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俄文) 战争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生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俄文) http://www.patriotica.ru/history/zay_stal.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