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桢
王大桢(1893年3月5日—1946年5月17日)字芃生[1],号曰叟,湖南省长沙府醴陵县人,中华民国外交官、政治家、历史学家。
生平
编辑从辛亥革命到北伐之前
编辑王大桢早年入高等小学、磁业学堂,后入陆军小学。1909年(宣统元年)秋,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宣统3年)9月,入武汉陆军学校。10月,武昌起义爆发,王大桢参加黄兴手下的革命军,进行作战。1912年(民国元年)2月,赴南京,入军需学校学习。此后,他回到湖南,投湘军程潜手下。[2][3][4]
1916年(民国5年),王大桢赴日本留学,入陆军经理学校高等科。1918年(民国7年)西伯利亚出兵之际,王大桢随日军赴西伯利亚及外蒙古实地考察。翌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1921年(民国10年)前往美国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咨议。翌年归国,成为负责山东问题交涉(“鲁案”)者之一。1924年(民国13年)初,任山东省统计讲习所所长。1925年,再赴日本考察。[2][3][4]
国民政府的活动
编辑1926年(民国15年)归国,王大桢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被编入湖南唐生智的国民革命军第8军,历任第8军第2师参谋、第35军参谋长、安徽省军事厅长。宁汉分裂后,他转投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1928年(民国17年)5月3日济南事件爆发,他任驻日特派员,赴日本交涉。归国后,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顾问。[2][3][4]
1931年(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王大桢任东北外交研究委员会宣传主任,兼任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中国代表处専门委员,奉派赴日内瓦。1935年(民国24年),任驻土耳其公使馆参事,翌年转任驻日本大使馆参事。1937年(民国26年)5月,主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2][3][4]
同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王大桢赴缅甸、越南,为准备修筑滇缅公路而奔走。[5]1945年(民国34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民国35年)5月17日,王大桢病逝。享年54岁(满53歳)。王大桢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在日本古代史和匈奴史等方面留有著作。[2][6][4]
著作
编辑- ‘中日关系史之科学研究’
- ‘台湾交涉真象秘录’
- ‘歌曲源流考’
- ‘孤军舌战三岛纪要’
- ‘隋唐宋明古乐流入日朝迭存录’
- ‘外蒙见闻记’
- ‘日本古史辨证’
- ‘日本古史之伪造与山海经’
- ‘匈奴史上及突厥史上译语之语源’
- ‘匈奴史之新研究’
注释
编辑- ^ 东亜问题调查会编(1941)、18页介绍称,因满洲国有同姓同名的另一个人物,故王大桢舍弃了本名,改以字行。徐主编(2007)、87页使用“王芃生”为该人物的条目名
- ^ 2.0 2.1 2.2 2.3 2.4 徐主编(2007)、87页。
- ^ 3.0 3.1 3.2 3.3 刘国铭主编(2005)、119页。
- ^ 4.0 4.1 4.2 4.3 4.4 东亜问题调查会编(1941)、18页。
- ^ 刘国铭主编(2005)、119-120页作此。徐主编(2007)、87页作当时王大桢任交通部常务次长,但刘寿林等编(1995)、586页未见此人事任命。1937年8月20日被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者为卢作孚。另一方面,东亜问题调查会编(1941)、18页作何键任内政部长之际(1937年11月20日),王大桢任内政部次长,但是刘寿林等编(1995)、513页也未记载此人事任命。次长分为政务次长、常务次长两种,何键就任后,内政部政务次长暂由程天固担任,同年12月凌璋就任内政部政务次长(1939年6月,与何键退任部长的同时退任)。而内政部常务次长当时为张道藩,翌年即1938年1月张道藩退任后,到何键退任部长之前,由黄季陆担任内政部常务次长。
- ^ 刘国铭主编(2005)、119-120页。
参考文献
编辑- 徐友春主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刘国铭主编.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 団结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东亜问题调查会.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闻社. 1941.
- 刘寿林等编. 民国職官年表. 中华书局. 1995. ISBN 7-101-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