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烛之武退秦师[1]是中国史上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春秋左氏传》称此事为烛之武退秦师。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晋文公秦穆公联手攻打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成功说服了秦穆公,于是秦国不再攻打郑国,并且还派兵协防郑国,最后晋国不得已也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前因

编辑

公元前630年(周襄王二十二年、鲁僖公三十年、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时,晋文公率兵入侵郑国首都,进行武力包围。而秦穆公也应晋文公所请,也率兵加入包围行列。两军分驻两地。 而秦晋两国围兵于郑的原因有二:

  1. 郑国当年对晋文公无礼。
  2. 对晋国有贰心,私底下和楚国亲近。[2]

劝说

编辑

当时,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郑文公去请托烛之武,烛之武认为自己年轻时就不受重用,直到老了,国家有难才任命他,所以不愿意去。郑文公先卑微地道歉,但却以郑国即将灭亡,会损害烛之武的身家性命,加以要胁。

烛之武于是奔到秦营,主要说辞如下:

  1. 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半点好处、只是单独图利晋国,使其增加领土。
  2. 郑国的地理位置在秦、楚、晋的边境上,烛之武暗示秦穆公将来有一图中原的野心时,郑国是秦国的东道主(后勤中心)。
  3. 烛之武说完利害后,再批晋国向来不守信用。当年晋惠公不守当年与秦穆公说好的条件,将(焦、瑕,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附近)两城池送给秦国的事,暗示就算郑国被灭了,秦国也拿不到好处。[3]
  4. 烛之武最后说:晋国要扩张领土,首先吞并郑国,下一步就是对著秦国的领土。

而秦穆公听后不仅答应退兵,甚至还派遣三位将军:杞子逢孙杨孙三人率军防卫郑国;而晋国大夫子犯知情后,请求攻击秦军,但是晋文公以不能恩将仇报、亦不能失去盟国等两大理由拒绝,并随之退兵。

不过,此事之后,秦晋两国的邦交关系已然出现裂痕,并且亦为尔后的殽山之战埋下了伏笔。

评价

编辑

吕祖谦在《东莱左传博议》中指出:“秦穆背晋亲郑,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原文

编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左传·僖公·三十年
  2. ^ 西元前632年(鲁僖公28年、周襄王20年、郑文公41年、晋文公5年、楚成王40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当时,郑国先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经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同年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这亦是为何晋国发兵围郑之因。
  3. ^ 公元前650年(鲁僖公10年、晋惠公元年、秦穆公1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而将焦、瑕两城送给秦国则是公元前651年(鲁僖公9年、晋献公26年、秦穆公9年)答应予秦河东之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