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麟

臺灣藝術家

洪瑞麟台湾话Âng Sūi-lîn,1912年5月7日—1996年12月3日),出身于台北大稻埕,台湾艺术家,以其关于采矿工人的绘画作品及其于矿坑工作之经历而著名,因而有“矿工画家”之称,亦有“来自地底的灵光”之美誉。

洪瑞麟
摄于1937年
性别
出生(1912-05-07)1912年5月7日
日治台湾台北厅大稻埕
逝世1996年12月3日(1996岁—12—03)(84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死因心肌梗塞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12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96年)
别名矮肥仔洪[1]
知名于创作描绘矿工工作情境的诸多作品
配偶彭金花
1939年结婚—1978年丧偶)
父母洪鹤汀(父)
施叶凉(母)
奖项
  • 作品《慈帏》台湾美术展览会台日赏(1936年)
荣誉
学历
经历
    • 东京前卫美术家俱乐部成员(1934年-?)
    • MOUVE洋画集团创始成员(1937年9月-?)
    • 瑞芳地区矿坑开采职员(1938年9月-?)
    • 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兼任教授 (1964年-?)[2]
    • 大专美术系入学考试术科阅卷委员(1966年)
    • 怀山煤矿所属大溪煤矿业务主持人(1966年-1972年)
    • 台北市美展评审(1976年)
    • 北区大专书画展评审(1976年)
    • 第八届全国美术展筹备委员(1976年)
    • 第三十一届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评审委员(1976年)
    • 中华民国油画学会理事(1977年)
    • 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评审委员(1977年)
    • 第三十二届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评审委员 (1977年)
    • 第三十三届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评审委员 (1978年)
    • 北区大专学生美展评审(1979年)
    • 洪瑞麟艺术工作室创始人(1987年)
    • 东海大学第一任驻校艺术家 (1989年)[3]
受影响于

生平

编辑

1912年,洪瑞麟出生于大稻埕狮馆巷(今凉州街)[4];他的父亲洪鹤汀深谙汉学且擅长画梅,在1923年于台北元隆茶行担任总管,在洪瑞麟小时候即已受到来自父亲的艺术启蒙。[4]

1920年,他进入稻江义塾就读并受校长稻垣藤兵卫人道主义精神启蒙,造就洪瑞麟之后对社会底层及穷苦人民、劳力人口及其生活环境的关心。在稻江义塾就学期间,老师吴清海发现洪瑞麟的艺术天分,并订购日本的美术杂志供他阅读,也因此打开他的艺术视野及对普罗大众的关心。[4]

1927年,洪瑞麟进入洋画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为台湾绘画研究所)[5],接受石川钦一郎的绘画指导。[6]也是在这间研究所研读的期间,洪瑞麟结识了倪蒋怀陈植棋等前辈,在1930年洪瑞麟继续前往日本留学。

1930年洪瑞麟抵达日本后,先进入川端画学校和本乡绘画研究所习画,并于隔年考进帝国美术学校(今武藏野美术大学)西洋画科。[7] 在接受欧美的美术流派训练之际,这时日本的艺术界也受到当时“普罗艺术”思潮影响,洪瑞麟在多种潮流与思想的冲击下,他的创作内容开始更加关怀劳动者、农民和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矿工画家

编辑

洪瑞麟自帝国美术学校毕业后,于1938年回到台湾。为了感谢倪蒋怀资助他赴日留学的恩情,他接受倪蒋怀邀请,到其经营的瑞芳二坑(后称怀山煤矿)工作,[8]自此展开其30多年的矿坑工作生涯。

洪瑞麟在矿坑工作之际也不忘作画;他时常将小型纸张、用底片盒装的墨水及简易的笔一起带进矿坑,在阴暗、潮湿高温的环境下迅速地描绘矿工工作的景象,并在出矿坑后再重新绘制在大型画布上。洪瑞麟以简练、粗旷的墨黑线条描绘矿工们工作的身形与肌肉线条,以晦暗的色调诠释矿坑内黑暗的环境与矿工们艰辛的背影。洪瑞麟一系列描绘矿坑景象的作品,以最直接的观察,呈现出劳动者们的工作景象。[9]

除了矿工,洪瑞麟对其他社会底层与穷苦群众也多有描绘。他在1933年绘制《日本贫民窟》、在1937年作《山形市集》,都在描绘日本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7]约在1936年左右,洪瑞麟曾到屏东探访排湾族人,到台东、兰屿一带与雅美族达悟族)人接触,所以原住民也时常是他描绘的对象。[10]

1972年,洪瑞麟自矿坑事业退休,并于1980年移居美国加州。1996年,他在美国当地时间12月3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11]

语录

编辑
  • “将矿工们神圣的工作表现在画幅中,是艺术赋予我的使命。”[12]
  • “我的画就是矿工日记,也是我自己的反省。”[12]
  • “我留学日本的几年,最令我感动的,不是那里的樱花,不是清浅的溪流,而是天寒下萧瑟的劳动者。”[13]

参考

编辑
  1. ^ 九份山下瑞芳公園懷山煤礦老礦工們談所起的倪蔣懷,洪瑞麟,蔣瑞坑先生等諸位畫家. [201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2. ^ 教師履歷. [201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1). 
  3. ^ 905.1912-1997.洪瑞麟.年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11-22.
  4. ^ 4.0 4.1 4.2 《掘光而行:洪瑞麟》北美館年度大展!大稻埕時期亮點作品搶先曝光. La Vie.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5. ^ 不只是礦工畫家:睽違35年,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開幕 策展呈現洪氏藝術實踐的多面性. 非池中.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6. ^ 「不只是礦工畫家」的洪瑞麟:展現黑暗礦坑中的人性光輝(下). 城市美学新态度.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7). 
  7. ^ 7.0 7.1 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摺頁 (PDF).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2). 
  8. ^ 掘光而行:洪瑞麟. 台北市立美术馆.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9. ^ 刘, 美铃. 〈洪瑞麟藝術研究〉: 60. 2009. 
  10. ^ 首次完整梳理台灣「礦工畫家」洪瑞麟!北美館展出《掘光而行:洪瑞麟》,看見勞動者的生命光輝與時代意義MOT. MOT Times 明日志. 2022-03-18 [2023-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11. ^ 洪瑞麟遺作將捐回臺灣,重建臺灣藝術史更加完整. ARTouch 典藏. 2019-12-31 [2023-09-04]. 
  12. ^ 12.0 12.1 潘显仁. 洪瑞麟—《等待》. 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诠释资料. 2020 [202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13. ^ 洪瑞麟. 追求陽光—我的畫就是礦工日記 (PDF).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1979-06-25 [2023-07-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1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