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滩
滩涂(英语:mudflat,法语:vasière,德语:Wattenmeer)又称潮汐滩,是在潮间带形成的沿海湿地。泥滩广泛分布于海湾、潟湖和河口等区域[1]。由于滩涂基本处在潮间带,因此滩涂每天约有两次被淹没和露出水面。
形成
编辑滩涂的形成过程涉及多个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水文、地质等多方面。滩涂往往形成于河口边。
1. 水流和潮汐作用
编辑滩涂通常位于潮间带,受到潮汐和河流的影响。潮水的涨落造成水位变化,水流在涨潮时将沉积物(如沙子和泥土)带入潮间带,落潮时则将这些沉积物留在滩涂上。
2. 沉积物的沉积
编辑在潮间带,水流速度较慢,沉积物开始沉积。沉积物的类型和数量取决于流动的水体(海洋、河流等)及其携带的物质。这些沉积物会在潮间带的底部逐渐累积,形成滩涂。
分类
编辑泥滩
编辑沙滩
编辑沙子为主的滩涂。
岩滩
编辑生态
编辑潮滩、潮间带盐沼和红树林是重要的生态系统。[3]它们通常饲育大量的野生动物,如数以千万计的迁徙鸻鹬从北半球的繁殖地迁徙到南半球的非繁殖区的重要栖息地。它们通常对候鸟以及某些种类的螃蟹、软体动物和鱼类至关重要。[4]甚至在英国,泥滩被列为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BAP)优先栖息地。
沼泽含有丰富的草本植物,而沉积层由薄沙和泥层组成。泥裂是常见的以及波浪状的面。 由于丰富的腐烂植物生命,沼泽也是煤、泥炭层的起源。
盐田的区别是在于它们含有薄薄的粘土淤泥层。淤泥的主要来源来自河流。干涸的泥浆和风蚀形成淤泥沙丘。当洪水、雨水或潮汐来袭时,干燥的沉积物会被重新分配。
《湿地公约》(下简称“公约”)是为了保护湿地而签署的全球性政府间保护公约。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当时有18个发起缔约国。
湿地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直至2014年1月,湿地公约总共有168个缔约成员,《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覆盖着2170片总面积超过207万平方公里的重要湿地。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代表性滩涂
编辑- 舒川滩涂
- 新安滩涂
参考文献
编辑- ^ Swamps and marshes (with thick and deep mud beneath surfaces in hot season) are either freshwater, salty, or brackish.
- ^ Murray, N.J.; Phinn, S.R.; DeWitt, M.; Ferrari, R.; Johnston, R.; Lyons, M.B.; Clinton, N.; Thau, D.; Fuller, R.A.,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trajectory of tidal flats, Nature, 2019, 565 (7738): 222–225, Bibcode:2019Natur.565..222M, PMID 30568300, doi:10.1038/s41586-018-0805-8/
- ^ Indian River Lagoon Species Inventory Home. irlspecies.org.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0).
- ^ Triño, Avelino T.; Rodriguez, Eduard M.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culture in tidal flats with existing mangroves. Aquaculture Department, Southeast Asian Fisheries Development Center. 2000 [2022-07-23]. ISBN 978-971-8511-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