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康年
汪康年(1860年1月25日—1911年11月14日),字穰卿,一字毅伯,晚号恢伯、醉醉生,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晚清著名人物,报刊活动家。
二弟汪诒年(字颂阁,又仲谷)是著名的报人,三弟汪洛年为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
生平
编辑光绪十五年,以优贡生中乡试。光绪十六年(1890年)赴湖北,成为张之洞幕僚(在张之洞家担任家庭教师)。光绪十八年,中会试。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同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汪康年思想上受到很大冲击,开始转向维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黄遵宪创办《时务报》,理念与梁启超不和,后来矛盾日益尖锐。1897年10月,梁启超出走,《时务报》由汪一人掌握。为了突出新闻时效性,汪康年在1898年5月于上海又创办《时务日报》。参与集资者有曾广铨、汪大钧等,社务由汪康年一人主持。1897年四月,与同人设立务农会,发成《农会报》。同年十一月,与同人设立蒙学公会,发行《蒙学会报》。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通过御史宋伯鲁上书光绪帝,要求将《时务报》改为官报,设立官报局,由梁启超管理,意图夺回《时务报》并得到光绪帝批准。汪康年得知此事后将《时务报》更名为《昌言报》,将《时务日报》更名为《中外日报》,加以抵制。
汪康年在戊戌政变后被清廷通缉,出逃至上海租界。为躲避官府追究责任,汪康年聘请英商杜德勤(Charles John Dudgeon)做《中外日报》的发行人,开始“挂洋旗”。《中外日报》得以在政变后在上海继续出版,并发表文章,详细报道政变情况。
1900年,汪在上海参加筹划中国议会。
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职内阁中书。1907年在京创办《京报》,不久便在当年因报道杨翠喜案,卷入“丁未政潮”,于当年8月26日被勒令停刊。1910年11月2日,汪康年又在北京创办《刍言报》。
1911年11月14日,汪康年在天津逝世。
家庭
编辑父:汪曾本,广东候补知县
嗣子:汪德蔚
著作
编辑- 《汪穰卿遗著》
- 《汪穰卿笔记》
参考文献
编辑- 《汪康年师友书札》
- 《汪穰卿(康年)先生传记、遗文》
这是一篇关于清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 ^ 汪君穰卿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