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盗,指于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年间活动的海盗。

历史背景

编辑

明朝多次实施海禁令,他们统治著当时海上所能航行的一切海面。而第一次实施海禁令为1371年,海禁政策导致明朝时大量海盗出现。当时某些海盗被抓拿后一般报称自己为日本人,因为当时日本当局容忍海盗来报复元朝的水军进攻,在东亚地区对东亚海盗贬称为倭寇,惟历史上倭寇来源众多,成分复杂,倭寇不一定都是来自日本的海盗。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

前期倭寇,确实以日本人为主体,被称为“真倭”;后期倭寇,以中国人为主体、其他东亚族裔为辅,被称为“假倭”,《明史·日本传》有云:“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朝鲜正史《朝鲜世宗实录》(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记载“然其间倭人不过一二,而本国民假著倭服成党作乱” [1] 。可见于后期倭寇时期,根据《明史·日本传》记载日本人比例大约只有3成,根据《朝鲜世宗实录》记载日本人比例亦不过2成。

明成祖发动内战,夺取政权,迁都北京后,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报复性侵扰。由于这些南方人体型上也比北方人矮小,比北方人更难与日本人区别,所以沿用“倭寇”这名词来称呼由日本人与南方中国人所组成的海盗集团。可是,后期倭寇集团的海员有不少是南方中国人、韩国人以及其他东亚民族,货真价实的日本人只占少数[1]

初期(14世纪

编辑

前期(15世纪

编辑
  • 梁道明,14世纪明朝时一名来自广东的潜逃者,同时也是巨港的统治者,居住在三佛齐巨港[4]。根据明朝的记录,梁道明在巨港拥有数以千计的追随者和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

中期(16世纪

编辑

晚期(17世纪

编辑
  • 陈衷纪,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人。明朝末年活跃于福建沿海的海盗,颜思齐集团的成员,后被李魁奇所杀。
  • 许心素,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一说生于漳州府。明朝末年知名海商,原为海盗李旦的部下,李旦死后,许心素加入明军,对抗李旦的继承者郑芝龙,被郑芝龙俘斩。
  • 郑彩,字羽长[7],是初的一名海盗及南明的一位将领。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安仁里高浦人[7]

后世影响

编辑

海盗横行大明沿岸数个世纪,日后于清朝时亦出现了以打劫外国商船形式的海盗,当中以华南海盗中最为著名。

注释

编辑
  1. ^ 海盗简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作者:李子迟,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和讯读书
  2. ^ 明史·卷289·列传第177》:‘王纲,字性常,余姚人。有文武才。善刘基,常语曰:“老夫乐山林,异时得志,勿以世缘累我。”洪武四年以基荐征至京师,年七十,齿发神色如少壮。太祖异之,策以治道,擢兵部郎。潮民弗靖,除广东参议,督兵饷,叹曰:“吾命尽此矣。”以书诀家人,携子彦达行,单舸往谕,潮民叩首服罪。还抵增城,遇海寇曹真,截舟罗拜,愿得为帅。纲谕以祸福,不从,则奋骂。贼舁之去,为坛坐纲,日拜请。纲骂不绝声,遂遇害。’
  3. ^ 洪武十四年 > 杂谭逸事. 中国博物. [201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4. ^ 郑和的国家观与“华侨政策”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26.
  5. ^ 《沿海倭乱始末》谷应泰
  6. ^ 明史》称他为汪直,明代郑若曾《筹海图编》和明嘉靖年间《浙江通志》转录的田汝成《王直传》称他为王直。
  7. ^ 7.0 7.1 江日昇台湾外记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