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
旌德县在中国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上游,是宣城市下辖的一个县。旌德县东邻宁国市,西接黄山市,北邻泾县,南接绩溪县。
旌德县 | |
---|---|
县 | |
旌德县的地理位置 | |
坐标:30°17′34″N 118°32′17″E / 30.2928°N 118.53795°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安徽省宣城市 |
面积 | |
• 总计 | 907 平方公里(350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112,368人 |
• 密度 | 124人/平方公里(321人/平方英里) |
• 城镇 | 64,703人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邮政编码 | 242600 |
行政区划代码 | 341825 |
区域总面积为90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县人民政府驻旌阳镇
历史
编辑建县
编辑唐宝应元年(762年)太平县上泾乡(今旌德县碧云厚儒境)乡民王万敌聚众造反,抗捐抗粮,声撼宣歙,势震朝廷,朝廷诏江淮招讨使袁傪率兵南下,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次年,袁傪奏请朝廷划太平东北麻城等九乡置新县,建县始,首任县令高叔夏择基建衙,有富绅方德,字人生,主动让宅为建衙所用。为表彰方德为国献宅的精神,特将“方、人、生、德”四字合在一起,故将县名命名为“旌德”,寓意“彰扬礼德,教化县民”之意。
历史沿革
编辑旌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吴、越、楚国。
秦属鄣郡,汉隶泾县。三国时为孙吴所辖,属丹阳郡安吴县(县治在今泾县境内)。
晋太康二年(281)属宣城郡。
隋开皇九年(589)安吴县并入泾县。
唐武德三年(620)设宣州总管府,再建安吴县,旌德地属之,县治在今三溪古城村。武德八年安吴县再归泾县。天宝十一载(752)析泾县西南14乡置太平县,旌德地遂属太平县。宝应二年(763)二月,析太平县东北境麻城等九乡之地置旌德县,仍属宣州所辖。
宋旌德县属江南路、江南东路宣州,乾道二年(1166)属江南东路宁国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旌德县 属江浙行省江东建康道宁国路。
明洪武元年(1368)旌德县属南京直隶宁国府,十三年(1380)属京师直隶宁国府。永乐元年(1403)属南京直隶宁国府。
清顺治二年(1645),旌德县属江南布政使司宁国府,十八年(1661)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宁国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布政使司宁国府。
民国元年(1912)元月,废府留县,旌德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6月,行首席县长制,旌德县属宣城首席县长所辖。同年10月成立行政督察区,旌德县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同年10 月,旌德县直属皖南区署,民国29年8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4日,旌德县城解放。同年5月13日旌德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2年8月7日皖南行署撤销,旌德县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随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1959年1月,旌德、绩溪二县合并办公,3月22日,国务院第86次会议决定将旌德并入绩溪县。1961年4月1日,旌、绩二县分开办公, 12月15日国务院第114次会议决定复置旌德县。同年4月13日,徽、芜两专区分开,旌德县仍属徽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1988年1月1日,旌德县划属宣城地区(2001年1月1日撤地区为宣城市)。
太平天国战争以前,旌德县人口曾多达50万人。庙首、三溪等为著名的千户大村,(1992年《旌德县志》第三章人口 第一节 人口变迁)江村人口曾多达8万,号称“小杭州”。由于人多地少,许多人外出经商。多年的惨烈战争造成人口急剧下降,至1864年已经不足三万,许多村庄被废弃,空无一人,江村人口不及原来的百分之一。至今仍可见到许多战前残留的断壁残垣。
人口
编辑根据安徽省宣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旌德县常住人口为112368人[2],男性人口占比51.64%,女性人口占比48.36%,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3.81%,15-59岁占比57.44%,60岁以上占比28.75%,
行政区划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中國: 安徽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 ^ 2023年旌德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