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偏至论
《文化偏至论》是鲁迅1908年8月在《河南》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在鲁迅早年六篇文章中最受学者重视,这篇文章提出了“立人”、“人国”等概念,“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等命题。
内容
编辑针对盲目西化和闭关自守两种心态,鲁迅提出了文化选择的原则:“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鲁迅认为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为此,鲁迅肯定了施蒂纳、叔本华、尼采、易仆生,他称为“新神思宗徒”。
参考文献
编辑- 邓国伟. 《文化偏至论》之我见——纪念《文化偏至论》发表100周年[J]. 鲁迅研究月刊, 2009(3):32-38.
- 董炳月.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12(09):4-14.
- 程致中.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39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