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英文:Cantonese,可扩展指粤人),视乎语境不同有多重意思,一般指在有历史记载时期中,祖籍、籍贯或出生成长地在广州,有长期生活在广州的经历,与广州文化有强烈联系,以广州此城为身份认同的华人

广州人
Gwong2-zau1-jan4
Cantonese
总人口
全球约 15,000,000人
分布地区
中国 中国广州约14,000,000人
语言
本地母语为广州话,属汉语粤语方言,亦通行普通话,小部分其他中国汉语方言人群圈;外国语人群圈
宗教信仰
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
相关族群
广府民系

概览

编辑

广州本地人口主要属于由广府民系客家民系潮汕民系构成的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如满族、回族,也有来自外国的群体移民成为广州人。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大都会,历代都有大量人口进出,大部分人口来自广东省内,也有来自其它省份或海外的人口。由于“广州”的行政范围在历朝有诸多变迁,本条目基本以广州市今日的行政管辖范围为限。

身份认同

编辑
  • 广州本地人一般认为,懂得纯正广州话,热爱并了解广州本土文化,且土生土长的人,才算得上是广州人。
  • 基于广州户口构筑,部分新移民和外地人会认为只要持有当局核发的广州户口,就可以广州人身份对外,但对于本地社会来说,第一点的前两项不可或缺,同时还要热爱并了解广州本土文化;
  • 而曾经在广州长久居住、成长或出生,或与广州有文化情感联系的人,也可以自我认同是广州人;
  • 籍贯或长居在白云区(新市以北等乡镇)、花都区、番禺区、增城市及从化市等远郊区的人士,会有限于认可本乡村、本片区或完整认可身份的分歧,基于以前这些地方属于郊区、郊县,不在广州城区范围;
  • 白云部分区域、花都、番禺、增城及从化等地方长大的人在与广州本地人交流时也认为自己是当地人,例如番禺的会说自己是番禺人,一般不会称自己是广州人;
  • 广州人旧时惯称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地方做“四乡”;
  • 政府也会宣称只要是在广州打工的外来工也算广州人,称“新广州人”。

语言文化

编辑

广州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海外华侨众多,几乎每个广州人都有亲戚在港澳或海外,所以广州人客观具有容纳多种不同地域文化共存的传统。

中华民国时期及之前,广州的学校都使用广州话母语授课。至中国共产党建政后开始打压粤语,学校全部改为普通话,且不保留母语课程,继而宣传在学校说广州话不文明对学生进行处罚等措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粤语歌、粤曲等都被取缔,换成铺天盖地的普通话革命红歌,这时广州人就把这些歌曲改成粤语的恶搞歌词自娱自乐。从此时起,广州作为粤语中心区的角色被香港所取代,粤方言至今仍然是香港官方语言,没有当局的行政干预使其得到充分的繁荣和发展。 

1980年代,随著改革开放,偷偷翻录香港的广东歌流行曲录音带的日子成为过去,广州和香港的交流在中断差不多30年后才重新驳回。但是,缺失对粤语系统地教学和常年以来并且仍在进行的政治推普宣传,使广州的年轻一代逐渐不能流利说出的标准的音调和传统词汇,普通话词组的直译比比皆是。从1950年代开始被当局强行取消的传统粤式邮政式拼音,是1949年之前广州市的主要英文拼写方案,在二十一世纪香港开放自由行后逐渐才被广州人所重新认识,但很多人已认为那些是“香港拼音”(参见广州地名),而实际上是源自广州,现今在海外的使用率比广州还多。

到近年来,当局仍然不时有小动作挑战广州人的底线,例如有官方背景的广州地铁多次被发现在部分路线取消粤语报站,但解释都是故障或“没有储存空间”,官方机构的热线电话没有粤语电脑语音服务,在学校和政治科试卷宣传说粤语是“不文明”等。到了2010年的市政协委员建议取消广州电视台的粤语广播后终于令广州人忍无可忍而上街示威

当局也喜欢把公租房、廉租房、限价房(即香港的公屋居屋)兴建在城乡结合部,为了卖地赚钱而几乎不会选择市区地段,其目的是“抽疏老城区”,例如白云区的金沙洲新社区同德围、芳村地区的芳和花园、海珠区的毛纺厂(非旧城所在的河南区域)、天河区广氮花园等地,使广州市民被迫搬离旧区。而在西关恩宁路的“危房改造工程”中,当局只为有产权的居民提供回迁方案,而且是回迁到距离这地块约一公里外的待兴建小区,其馀公私房(楼)租客部分要迁到靠近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的金沙洲新社区,部份迁到天河区的珠江新城,部分自谋出路,引起有关社区文化传承的担忧与争论 [1]

原居民与移民关系

编辑

部分广州人认为,当局打压与受其影响抗拒融入社会的外地人过多,造成广州粤语被边缘化。在对比香港2012年的“蝗虫论”下,有部分广州人深有共鸣,产生或多或少的排外心理,认为广州如能像香港般就好。每年的春节假期,也是广州一年之中最干净的日子。

部分外地人认为,没有外来工,没有人肯做低下岗位,广州就没有今天的建设成就,声称广州人存有“优越感”。广州人则认为在中华民国及清朝以前,广州的城市建设大部分是靠自己人,国民政府的广东政策是“粤人治粤”。为缓解与日俱进的外来人口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当局为了兴建广州地铁而拆毁了中山路的大段的骑楼,使大批老字号消失,而那些是广州人的集体回忆。而低下岗位(清洁工和建筑工人等)因为中国大陆的劳动力太多,工资也极低,广州人做这些工作无法在市区立足,相反香港有最低工资和最低工时保障,在那里从事低层岗位的均仍是香港人。

在由广州人主导的2010年广州撑粤语行动中,整个游行过程均是理性表达诉求。但在2012年中国反日示威活动中由外省人主导的游行,出现乘机破坏和趁火打劫的情况,致使有广州民众称:“冲入酒店、冲击店铺的人都是说普通话,夹杂各地口音”,对他们扮成广州人到处搞事感到愤怒。[2]当晚有广州的中学生自发在游行路段打扫及清理街道,[3]这种在中国大陆少有发生的“文明举动”引起香港媒体关注,官方香港电台特别予以报导,台湾的中央社转载。[4]

传统生活模式

编辑

广州人性格低调、务实和温顺。称呼邻里为“隔离邻舍”,住在附近的人为“街坊”,邻里关系好且乐于守望相助,习惯和气生财。

  • 语言文字:讲粤语广州话,经历长年打压政策,不少新生代的广州人已经常使普通话直译的粤语词而不使用粤语原有的词汇,部分人连普通词汇的读音也出错。受多个香港澳门电视台的影响,广州人大部分都会看繁体中文,本土年轻人在网上使用正体字和粤语中文字的比例也较多。
  • 饮茶:饮茶为老一辈广州人的日常必需,由早茶至午夜茶都有人光顾,因此广州茶楼普遍开至深夜,上茶楼亦成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粤菜蔬菜类一般较北方人清淡,却讲求鲜味,喜欢吃海鲜野味。家庭菜多以清菜的清淡口味为主,而在酒楼则以鲜味为主。在旧时,广州部分人士口味广,什么都敢吃。因此有外省媒体批评,基本上“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背脊朝天”的都敢吃。但受到香港电视上渔农自然护理署等政府宣传片及新闻报导(在香港虐待动物即会判监)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区食肆已甚少见到有猫、狗等供应,而当郊区有供应时即会受到动物权益保护人士的投诉及媒体关注。
  • 煲汤:广州人喜欢熬汤,熬汤被认为更容易煮出食物的营养,因此有“广东老火靓汤”之名。
  • 火锅(俗写:打边炉):广州人当有亲朋好友同聚时,以打边炉代替煮菜。材料多数以狗、羊、兔等的御寒肉类,廉价的通常为鸡、鸭、鹅等。现代打边炉的食材则更趋多元。
  • 宵夜:广州人有在深夜至睡前吃小吃的习惯,意在地道方便。
  • 知悭识俭:不喜铺张浪费,不乱花无谓钱,外出茶楼食肆就餐喜欢打包,喜欢“抵食夹大件”。

新移民问题    

编辑

广东省人口从20世纪六七千万激增到现时超过一亿一千多万,外来人口在过去二三十年无节操地增长,使广东成为第一大移民大省,人口较越南(人口约八九千万)还要多出两三千万,广州市人口也从原来五六百万人激增超过千多万。近十几年社会治安变得异常复杂,有认为与大量外省人士进入广东纪律部队有关,为巩固自身势力外来人士可能联群结党安置亲属及老乡到所在地基层单位工作。批评指出这类人士连最起码的当地语言都不会却恬不知耻放言“为当地作贡献”,有些地方居然还出现外来人口多过原驻民的奇怪现象。[9]

需要指出现时大陆政制下非城市人口可能依靠户籍占有土地或宅基地,而城市人口是并无如此权利的,这样一来在城市内两种人口在城市福利竞争中非城市人口显得更有资源优势,被市民批评是“占有两种资源非常爽”。

有建议要求政府严控湖南河南四川东北这些人口大省人士跨省工作定居,强制遣返外来人口回原籍,将广东人口控制在8000万人以内。

广州名人

编辑
领域 人物
政治军事界 虞汜崔与之李昴英陈子壮黎遂球庄有恭骆秉章洪秀全洪仁玕冯云山许应骙许应鑅邓世昌梁诚胡汉民朱执信汪精卫古应芬潘达微史坚如许崇智许崇灏胡毅生许广平何香凝江孔殷陈公博李福林谢瀛洲雷洁琼孙科欧初叶选平罗富和
学术界 杨孚湛若水梁佩兰梁廷枏陈澧屈大均梁鼎芬汪兆镛赖际熙许崇清金曾澄商衍鎏商承祚梁方仲梁嘉彬梁栋材彭加木叶叔华潘汉典张恩虬郑平苏锵范海福冼鼎昌姜中宏肖荫堂叶恒强陈宗南何炳林邓景发申泮文卢永根黄省三邹谠 、李卓敏
工程与医学界 詹天佑关元昌凌鸿勋潘健生罗明燏邬贺铨刘广志钟南山李绍珍关景良关颂声
宗教界 仰山慧寂李明彻
商界 伍秉鉴伍崇曜潘振承潘有度潘仕成霍英东马万祺何添何贤冯景禧何善衡梁安琪张力苏志刚
文学艺术界 张维屏居巢居廉叶衍兰何柳堂黄世仲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冼星海叶恭绰廖冰兄关德兴南海十三郎小明星红线女麦炳荣白雪仙冒广生赵少昂苏卧农麦华三关良
演艺界 张活游关海山李我楚原张悦楷胡枫顾嘉煇黄霑卢海鹏袁和平罗文郭昶陈扬 (主持人)虎艳芬夏雨 (香港)朱哲琴张敬轩吴亦凡董嘉耀俞灏明巫迪文海鸣威锺楚曦
体育界 谭江柏苏永舜区楚良杨景辉卢琳谢杏芳张洁雯陈江华杨伊琳陈艾森关天朗雷声樊振东冯珊珊刘湘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改造牽涉西關文化命脈,慎重啊!. 羊城晚报. 2011-03-01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2. ^ 破壞國民的公物是愛國嗎?中國人痛斥中國人惡行. 苹果日报. 2012-09-17 [2012-09-17]. [失效链接]
  3. ^ 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感人场面一再出现 市民自发相约打扫卫生. 金羊网. 羊城晚报. 2012-09-17 [201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8). 
  4. ^ 文明示威 廣州抗議者收垃圾. 中央社. 2012-09-19 [201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5. ^ 广州仔陈逸华. 中国新闻周刊. 2011-05-19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1). 
  6. ^ 電視主持罵得痛快. 太阳报. 2011-07-29 [201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7. ^ 南方台名嘴超夠薑抵死痛批鐵道部. 苹果日报. 2011-07-28 [2011-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8. ^ 執著彭彭足本播網民擔心他被「滅口」. 苹果日报. 2011-07-28 [2011-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9. ^ 给陈建华市长的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广州大洋社区广州城事,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