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桑德海姆
史蒂芬·约书亚·桑坦(英语:Stephen Joshua Sondheim,/ˈsɒndhaɪm/;1930年3月22日—2021年11月26日),美国著名音乐剧及电影音乐作曲家及剧作家,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七次托尼奖,托尼奖戏剧终生成就奖,多次葛莱美奖项以及一次普利策奖。他被誉为是“美国音乐剧界最重要及最具知名度的人物”。[1]他包办作曲及作词的著名音乐剧有《理发师陶德》、《春光满古城》、《伙伴们》(Company)、《痴人大秀》、《小夜曲》、《与佐治在公园的星期天》、《拜访森林》以及《刺杀》等等,而负责作词的音乐剧则有《西城故事》以及《吉卜赛人》。他是美国剧作家协会1973年至1981年的主席。
史蒂芬·桑坦 Stephen Sondheim | |||||||||||||||
---|---|---|---|---|---|---|---|---|---|---|---|---|---|---|---|
作曲家 | |||||||||||||||
出生 | 史蒂芬·约书亚·桑坦 Stephen Joshua Sondheim 1930年3月22日 | ||||||||||||||
逝世 | 2021年11月26日 | (91岁)||||||||||||||
职业 | 作曲家、作词家 | ||||||||||||||
音乐类型 | 音乐剧 | ||||||||||||||
活跃年代 | 1954年-2021年 | ||||||||||||||
|
早年
编辑史蒂芬·桑坦是赫伯特·桑坦和珍妮·桑坦的儿子,生于纽约,并在纽约曼哈顿的上西区成长,后来曾居住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场。父亲赫伯特是制衣商人,母亲珍妮是服装设计师。史蒂芬·桑坦自九岁第一次接触百老汇音乐剧之后便对音乐剧产生热爱。在十岁时,他的父母离婚,史蒂芬跟随母亲生活。
事业
编辑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的教育
编辑史蒂芬·桑坦十岁认识占美·汉默斯坦,占美是著名剧作家及作词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的儿子。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成为桑坦心目中的父亲,也是他的音乐剧启蒙导师。汉默斯坦的音乐剧《南太平洋》演出时,桑坦遇上了导演哈洛·普林斯(Harold Prince),日后许多桑坦的著名音乐剧都是由普林斯导演。
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高中乔治学校(George School)就读期间,桑坦首次创作了一出校园喜剧音乐剧《乔治作品》(By George),获得同学的欣赏。但奥斯卡·汉默斯坦却指出该剧剧本和歌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指导桑坦去撰写更多音乐剧练习,让桑坦获益良多。
在1950年,桑坦自麻省威廉士镇的威廉姆斯学院毕业。毕业后,桑坦跟随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学习作曲。巴比特以创作无调性音乐著名,但他认为桑坦在有调性的音乐风格里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桑坦因此逐渐发掘到自己的音乐风格,以有调性的音乐为主,虽然他亦经常运用半音及不协调的和弦。
初期写作生涯
编辑桑坦形容最初几年的创作生涯颇为艰苦。在1950年代,他曾在荷李活为电视剧集Topper撰写配乐。桑坦后来回顾时认为电影配乐的经验对他有重要影响。1954年,他创作了《星期六晚》(Saturday Night),但该作品直至1997年伦敦的演出之前,一直都没有上演的机会。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桑坦事业的突破。由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作曲,桑坦作词,杰洛美·罗宾斯(Jerome Robbins)导演,并在1957年上演了共732场。虽然这是桑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桑坦却并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歌词写得太过像诗歌,并不切合剧中角色的身份。
接著他为另一出著名音乐剧《吉卜赛人》作词。虽然桑坦希望包办作曲填词,但主演的明星埃塞尔·默尔曼(Ethel Merman)却推荐了朱利·史坦(Jule Styne)作曲。在这个剧里,桑坦也是第一次和编剧阿瑟·劳伦兹(Arthur Laurents)合作。《吉卜赛人》在1959年首演,共上演了702场。
在《春光满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桑坦终于有机会包办作曲及作词。《春光满古城》在1962年首演,共上演了964场。剧本由Burt Shevelove及Larry Gelbart撰写,改编自罗马帝国时期的剧作家普罗托斯(Plautus)的荒诞剧。该剧赢取了当年的托尼奖年度最佳音乐剧奖,但桑坦的音乐却没有获得提名。
之后几年桑坦的事业并不顺利。1964年的《众人皆懂的口哨》(Anyone Can Whistle)剧评评价甚低,只上演了九场便告终,直至1995年重演之后才逐渐为观众认识。1965年他和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合作,为难道我听见华尔兹?(Do I Hear a Waltz?)填词,但合作并不愉快。1966年他为外百老汇的一个节目《疯狂表演》(Mad Show)之中的一首歌曲填词,但在节目介绍里他仅仅以笔名出现。
七十年代的成熟期
编辑在1970年桑坦创作的《伙伴们》(Company)终于带来突破。这是桑坦和导演哈洛·普林斯首次合作,直至1981年两人一直合作创作了许多音乐剧。《伙伴们》以幽默的角度描写都市人种种不安定的婚姻和伴侣关系,被认为是当时百老汇音乐剧中少有的深刻的作品。《伙伴们》更突破了以往音乐剧的故事形式,被称为“概念音乐剧”,剧本围绕著一个中心主题发展,虽然也著眼于人物关系,但却并不会像通俗剧那样有开端、冲突、大团圆结局的故事铺排。
1971年的《富丽秀》(Follies)原名《楼上佳人》(The Girls Upstairs),继承了《伙伴们》概念音乐剧的形式。二三十年代美国盛行富丽秀(Follies),这出音乐剧讲述两对当年曾参与富丽秀的夫妇,数十年后故地重聚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几十年来美国社会的变迁。桑坦以怀旧的音乐风格模仿埃尔文.柏林(Irving Berlin)和盖希文(Gershwin)的早期百老汇音乐剧。因为布景及服装皆极尽奢华,这个音乐剧虽然大获好评,却结果以亏本收场。
桑坦1973年的作品《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剧本改编自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这出音乐剧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华尔兹或者三拍子的舞曲。音乐风格里有拉威尔(Ravel)、布拉姆斯(Brahms)以及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的影子。而桑坦的多声部合唱,更运用了复杂的对位法。这出音乐剧被当年时代杂志评为桑坦最优秀的成就。
1976年的《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是少有融合东方戏剧风格的音乐剧。内容描述日本明治维新的年代,美国以船坚炮利打破了日本的锁国政策,日本因而走上现代化之路。这个剧从日本人的视角描述,批评西方殖民主义对亚洲文化的影响,更运用了能剧和歌舞伎的戏剧风格,演员经常以舞蹈或默剧表达剧情,而故事则由旁述者叙述。这出剧更以全男班演出,而且主要角色皆由亚洲裔演员饰演。在音乐风格上桑坦亦尝试模仿日本传统音乐,除了运用了日本的乐器,歌词亦常常模仿日本俳句的诗歌形式。
1979年的《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可能是桑坦最为人熟悉的音乐剧。内容以工业革命时期、贫富悬殊的伦敦作为背景,讲述理发师为了复仇而导致人吃人的故事。《理发师陶德》在2007年由导演提姆·波顿(Tim Burton)拍成电影。
晚期作品
编辑1981年的《那些曾经有过的欢乐岁月》(Merrily We Roll Along)由George Furth编剧,是首出以全倒叙法叙事的音乐剧,亦是桑坦音乐风格上比较传统的作品,虽然首演时并不成功,只演了16场,但其中有部份热门歌曲后来被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和卡莉.赛门(Carly Simon)演唱及灌录唱片。
在《那些曾经有过的欢乐岁月》的失败以后,桑坦和哈洛·普林斯便开始分道扬镳。1984年,桑坦开始和当时一位年青导演詹姆斯·拉潘(James Lapine)合作,创作出《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为桑坦的事业再次带来另外一个突破。这出音乐剧以画家乔治·秀拉(George Seurat)的名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为题材,探讨艺术的价值以及在商业社会中如何平衡艺术和商业效益的关系。桑坦利用类似“点描法”的手法,以一个个片段去刻划每个人物。这出音乐剧在1995年获得普立兹戏剧奖,并被作曲家及指挥家伯恩斯坦形容是桑坦最有个性的作品。
桑坦和詹姆斯·拉潘1987年合作创作的《步入森林》(Into the Woods),颠覆了格林童话的故事如小红帽、灰姑娘等等的大团圆结局,在故事里每一个角色最终都会为自己的行为负上责任。同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获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奖,桑坦和拉潘却藉著《步入森林》分别夺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和最佳剧本奖项。
桑坦和约翰·怀德曼(John Weidman)1990年在外百老汇的剧院上演的作品《刺客》(Assassins),引起当时广泛争论,因为1990年正值波斯湾战争,这个音乐剧却以另一个角度去描写反面人物,似乎在歌颂美国历史上行刺总统的刺客,。这出剧在十年后2001年9月再次排演,却刚刚又发生了911事件,以致制作的剧团决定暂停演出计划。直到2004年4月才有机会在百老汇上演,获得了托尼奖最佳重演音乐剧、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1994年的《激情》(Passions)改编自伊吉尼奥·雨果·塔切蒂(Iginio Ugo Tarchetti)1869年的小说《佛斯卡》(Fosca),描述一位军官和一位被认为是精神病患人之间的爱情。
在九十年代末,桑坦再次和哈洛·普林斯合作,2000年本来打算演出音乐剧《Wise Guys》,但计划延迟,后来改名为《反弹》(Bounce)。内容讲述二十世纪初,美国两位兄弟成为企业家的故事,2003年在华盛顿及芝加哥上演,剧评的评价不佳,只能等到2008年才有机会在纽约外百老汇的The Public Theater上演。
桑坦在2006年接受伦敦Timeout杂志访问时,说因为年纪渐长的关系,而且以往成功的剧作变成了观众对新剧的期望,令他感到难以突破,缺乏信心去创作新剧。[2]在2008年接受Playbill.com访问时,则表示自己正在批注以往音乐剧的歌词,有可能会在不久将来出版。在2008年至2009年,桑坦接受Frank Rich访问并在多间大学演讲。除此之外,导演詹姆斯·拉潘准备在2009年4月15日在阿特兰大举办一场名为iSondheim:aMusical Revue的表演。
百老汇以外
编辑除了音乐剧以外,桑坦亦有不少其它工作及兴趣。在1968年至1969年之间,他在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刊登了不少填字游戏。他曾经和Anthony Perkins一起为1973年电影《勾魂游戏》(The Last of Sheila)撰写剧本。在1996年桑坦曾经为舞台剧《逃离谋杀》(Gettomg Away with Murder)撰写剧本,但观众反应不佳,只是预演了29次及正式上演17次。
桑坦亦曾为不少电影配乐。1990年,他为由华伦·比提(Warren Beatty)导演的电影《至尊神探》(Dick Tracy)撰写了一系列歌曲,由麦当娜主唱的Sooner or Later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个人生活
编辑内向而孤独是桑坦的个人标签。在接受法兰克·瑞奇采访时,他说:“这种置身局外的感觉——成为他人既想亲吻又想杀死的人——在我人生很早的阶段就出现了。”他直到40岁才出柜。他在 1990 年代与剧作家彼得·琼斯一起生活了八年。2017年,他与杰弗里·斯科特·罗姆利结婚。他们住在曼哈顿和康涅狄格州的罗克斯伯里。
桑坦于2021年11月26日在康涅狄格州罗克斯伯里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音乐剧作品
编辑除非特别注明,音乐及歌词皆为史提芬.桑坦创作
- 星期六晚(Saturday Nights, 1954创作, 1997首演)(剧本:Julius J. Epstein, Philip G. Epstein)
-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57)(作曲:伯恩斯坦;剧本:阿瑟·劳伦兹;导演:杰洛美·罗宾斯)
- 玫瑰舞后(Gypsy, 1959)(作曲:朱利·史坦;剧本:阿瑟·劳伦兹;导演:杰洛美·罗宾斯)
- 春光满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1962)(又译作:前往公会所途中发生的妙事/抢夺芳心喜自由,剧本:Burt Shevelove, Larry Gelbart;导演:George Abbott)
- 众人皆懂的口哨(Anyone Can Whistle, 1964,剧本:阿瑟·劳伦兹;导演:阿瑟·劳伦兹)
- 难道我听见华尔兹?(Do I Hear a Waltz?, 1965,作曲:理查德·罗杰斯;剧本:阿瑟·劳伦兹;导演:John Dexter)
- 伙伴们(Company, 1970,剧本:George Furth;导演:哈洛·普林斯)
- 富丽秀(Follies, 1971,又译作:痴人大秀)(剧本:James Goldman;导演:哈洛·普林斯)
- 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 1973)(剧本:Hugh Wheeler;导演:哈洛·普林斯)
- 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 1976)(剧本:约翰·怀德曼;导演:哈洛·普林斯)
- 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 1979)(又译作:魔街理发师、疯狂理发师)(剧本:Hugh Wheeler;导演:哈洛·普林斯)
- 那些曾经有过的欢乐岁月(Merrily We Roll Along, 1981)(剧本:George Furth;导演:哈洛·普林斯)
- 与佐治在公园的星期天(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1984)(又译作:点点隔世情)(剧本:詹姆斯·拉潘;导演:詹姆斯·拉潘)
- 步入森林(Into the Woods, 1987)(又译作:在森林里、拜访森林)(剧本:詹姆斯·拉潘;导演:詹姆斯·拉潘)
- 刺杀(Assassins, 1990)(又译作:刺客列传)(剧本:约翰·怀德曼;导演:Jerry Zaks)
- 激情(Passion, 1994,剧本:詹姆斯·拉潘;导演:詹姆斯·拉潘)
- 反弹(Bounce, 2003,剧本:约翰·怀德曼;导演:哈洛·普林斯);后改名为巡回表演(Road Show)
- 青蛙(Frogs, 2004)(再版剧本:Nathan Lane;1974年原版剧本:Burt Shevelove。新增七首歌曲。)
- 巡回表演(Road Show, 2008,剧本:约翰·怀德曼;导演:John Doyle)(原名为反弹)
与桑坦一起(Side By Side By Sondheim, 1976),嫁给我一会儿(Marry Me A Little, 1980),你明天会爱上(You're Gonna Love Tomorrow, 1983)以及凑在一起(Putting It Together, 1993)都是为了纪念桑坦贡献而制作的综合表演,其中的乐曲皆选辑自其它桑坦的音乐剧。
注释
编辑- ^ Rich, Frank. Conversations With Sondheim. The New York Times. 2000-03-12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8).
- ^ 2006 Sondheim fea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out.com London
外部链接
编辑- The Stephen Sondheim Socie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Quotable Stephen Sondheim Page* Stephen Sondhei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Internet Broadway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tephen Sondheim在Internet Movie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tephen Sondheim在Internet off-Broadway Database
- MusicalTalk Podcast关于桑坦及其它音乐剧工作者的访问
- Stephen Sondheim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Stephen Sondheim Reference Gui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关于桑坦作品及录音的资料库
- Kennedy Center interview自2002年开始由Frank Rich访问桑坦
- Stephen Sondheim Center for Performing Ar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桑坦演艺中心
- MMD - Mercury Musical Developments
- Stephen Sondheim "The Story So Far"由Sony BMG Masterworks推出的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