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宿七
观测资料 历元 J2000.0 | |
---|---|
星座 | 猎户座 |
星官 | 参(参宿) |
赤经 | 05h 14m 32.30s |
赤纬 | −08° 12' 06" |
视星等(V) | 0.12/6.80 |
特性 | |
光谱分类 | B8Ia |
U−B 色指数 | −0.66 |
B−V 色指数 | −0.03 |
变星类型 | Slightly irregular |
天体测定 | |
径向速度 (Rv) | 20.7 km/s |
自行 (μ) | 赤经:1.87 mas/yr 赤纬:−0.56 mas/yr |
视差 (π) | 3.90 ± 0.81 mas |
距离 | approx. 800 ly (approx. 260 pc) |
绝对星等 (MV) | −6.98 |
详细资料 | |
质量 | 18 M☉ |
半径 | 74-78 R☉ |
亮度 | 53,800(126,000)(bolometric) L☉ |
温度 | 11,400 K |
其他命名 | |
参考资料库 | |
SIMBAD | 资料 |
虽然在拜耳命名法为β星,但它始终比猎户座α(参宿四)明亮。从1943年以来,它的光谱就被当成其它恒星光谱分类的校准光谱之一。
可见性
编辑在天文学的资料库SIMBAD中,参宿七的视星等是0.12,使他成为在天球上除了太阳之外平均第六亮的天体 -只比织女星和小犬头部的南河三暗(比御夫座的双星五车二的个别恒星明亮,但低于它们的合成星等)。它是颗光度在0.05-0.18等之间变化的不规则脉动变星[2]。
参宿七在本质上是第三亮星,最亮的是天津四,其次是参宿四。参宿七的色指数(B-V)是 -0.03,意味著它是一颗白色或蓝白色的恒星[来源请求]。
参宿四每年在12月12日的子夜和1月24日21:00过中天,所以在北半球的冬天或南半球的夏天是最适宜观赏它的时段[3]。在南半球,参宿七是猎户座升起来之后,在这个星座内能看见的最亮一颗恒星[4]。
性质
编辑以光谱估计参宿七的距离在700和900光年(210和280秒差距)之间,而依巴谷卫星的视差测量给出的距离是860光年(260秒差距),误差范围约为9%。它是一颗蓝超巨星,质量大约是18太阳质量,闪耀著大约117,000倍太阳的光度。干涉仪测量出它的角直径,在修正周边昏暗效应之后,大约是2.75 ± 0.01 毫角秒。在前述估计的距离下,它的半径相当于74太阳半径。如果在1天文单位的距离上,它的角直径是35°,并且视星等是 -38等。
因为它是在星云状物质中穿越的明亮天体,参宿七照亮在他附近的一些尘云,最明显的是IC 2118(女巫头星云)[5]。参宿七也与猎户座大星云相关联 --或多或少有相同的视线速度-- 几乎是两倍远的距离。尽管距离不同,参宿七通过空间的距离投影和对它年龄的估计,认为它是来自星云。由于这个结果,参宿七有时被分类为脱离猎户座OB1星协成员,还有天空中许多明亮的恒星;更具体的说,它是金牛-猎户R1星协的成员,是最近新设立(形成)的OB星协,包含了更多接近星云的亮星。
参宿七是一颗超巨星变星,它的变化肇因于与天津四,脉动变星天鹅座α型变星的原型,相似的恒星脉动。参宿七的径向速度变化证明它至少有19种非径向模式的同时摆动,变异的时间范围从1.2天至74天。它是颗值得注意的蓝超巨星,因为它产生脉动的能量感觉上是来自核心燃烧中的氢壳层。已知参宿七的系统有三颗恒星,也有人认为系统中可能还有第四颗,但普遍认为这是主星的变异,引发表面的物理脉动造成的一种曲解[6]。
太空光度学
编辑2009年,加拿大的MOST卫星对参宿七观测达28天之久。这颗蓝超巨星的光度变化仅有千分之一星等的水平,逐渐改变光通量是这种长周期脉动变星的一种显著模式。
光谱学
编辑参宿七被逐出的气体壳层包围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一颗红巨星成为蓝巨星时,因此之前由红巨星缓慢吹出的气体会被蓝巨星高速吹出的气体挤压。
参宿七的光谱是被确认是B8,并且通常被当成确认超巨星光谱类型的标准定义点。然而,因为大气层周期性的喷发,光谱的细节经常有很大的变化。谱线显示的发射、吸收、谱线致宽、天鹅P和逆天鹅P轮廓都没有可观察到的周期性。这样的结果导致在分类时的B8Iab、B8Iae会因人而异,或是混淆不清。
系统
编辑至少从1831年起就已经知道参宿七是目视联星,F. G. W.斯特鲁维对这个系统进行了测量。尽管参宿七B并不是很暗,6.7等,但靠在亮度是它500倍的参宿七A旁边,使它成为150 mm(5.9英寸)小望远镜挑战的目标 150 mm(5.9英寸)。不过一架品质良的 7 cm(2.8英寸)望远镜,使用150×,在良好的视宁度下,还是可以看见参宿七B。以参宿七的距离估计参宿七B与主星相距大约2,200天文单位(光程12.7天);由于它们共享自行,因此观察不到它的轨道运动也不足为奇
参宿七B本身也是光谱联星,组成的两颗主序星以9.8天的轨道周期绕著它们质量中心运转。这两颗星的光谱类型都是B9V,质量分别是太阳的2.5和1.9倍。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长期以来都在争议参宿七B可能是可见的双星。一些有经验的观测者声称它们确实看见了两颗恒星,但大多数的观测者都无法确认;事实上,认为是联星的拥护者也无法重复他们结果。目前已排除参宿七B有目视可见伴星的可能性。
语源学和文化意义
编辑英文语源
编辑美国业馀博物学家理查·辛克利·艾伦在1899年于她的书恒星的名字和意义中指出:Rijl Jauzah al Yusrā中,Jauzah"的意思是左腿[7]。Paul Kunitzsch,慕尼黑大学研究阿拉伯的教授,确认在第10世纪时这颗星的名字就已经存在,是现存在西方最古老的阿拉伯文恒星名称之一[8]。
另一个阿拉伯的名称是رجل الجبار riǧl al-ǧabbār,意思是伟大的一只脚(巨人、征服者),这也是少用到的名称,Algebar或Elgebar,的来源。
阿坊欣表(Alphonsine Tables)将它的名字拆成"Rigel"和"Algebar",并加注解"et dicitur Algebar. Nominatur etiam Rigel."[9]。替换拼字的风潮盛行于17世纪,包括义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李却里的Regel,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谢卡特的Riglon,和英国作家和翻译家艾德蒙·Chilmead的Rigel Algeuze 或Algibbar。
其他的名称还有希腊文的Ποὺς δὶδυμων,Chrysococca 说是"双胞胎旁边的脚",拜耳称希伯来文是Kesil。
欧洲文化
编辑在恒星导航,参宿七是其中一颗重要的航海星,因为它很明亮,又可以轻松地定出赤道的位置,这也意味著在全球各地的海洋都看得见它。
非洲
编辑在古埃及,参宿七的名字是
|
Seba-en-Sah Sb3-n-S3ḥ,意思就是脚趾星或脚星。
东方和南亚
编辑在中国,称为参宿七(Shēnxiù Qī,参宿中的第七颗星)。这个排序与小三星那三颗星有关,最初只有这三颗星,后来添加了四颗星,但原来的名称不变。
在日本,源或源氏家族选择参宿七和他的白色作为标志,称这颗星为Genji-boshi (源氏星);同时平或海克家族以参宿四它的红色为标志。在日本历史中两个强大家族的传奇战争,在天上是指以腰带相隔,对峙的两颗亮星分隔著[10][11][12]。参宿七也被称为Gin-waki(銀脇),是在美津博世旁边的银色恒星。
在印度教,它被称为鹿首-鹿的头(Mrugasiirsha)。在印度的孟加拉文,它被称为Vaan Raja。
大洋洲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The bolometric magnitude of Rigel is −7.92m±0.28m.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bsolute magnitude of Sun (4.83m) this can be recalculated to the luminosity as high as 1.26+0.37
−0.29×105 . - ^ Guinan, Edward F.; Eaton, J. A.; Wasatonic, R.; Stewart, H.; Engle, S. G.; McCook, G. P. Times-Series Photometry & Spectroscopy of the Bright Blue Supergiant Rigel: Probing the Atmosphere and Interior of a SN II Progenitor.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09/11, 5 (H15): 359–359 [2018-03-03]. ISSN 1743-9221. doi:10.1017/s17439213100097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4).
- ^ Schaaf, Fred. Appendix C. The Brightest Stars. Hoboken, New Jersey: Wiley. 2008: 257. ISBN 0-471-70410-5.
- ^ Ellyard, David; Tirion, Wil. The Southern Sky Guide 3rd. Port Melbourne, Victor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8–59 [1993]. ISBN 978-0-521-71405-1.
- ^ Jedicke, Peter; Levy, David H. Regal Rigel. The New Cosmos. Waukesha: Kalmbach Books. 1992: 48–53.
- ^ Burnham, Robert, Jr. Burnham's Celestial Handbook.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8: 1300.
- ^ Allen, Richard Hinckley,. Star Names: Their Lore and Meaning rep. New York, NY: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63: 312–13 [1899] [2013-12-06]. ISBN 0-486-2107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 ^ Kunitzsch, Paul. Arabische Sternnamen in Europa.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59: 46.
- ^ Kunitzsch, Paul. The Star Catalogue Commonly Appended to the Alfonsine Tables.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1986, 17 (49): 89–98 [2014-10-22]. Bibcode:1986JHA....17...89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 ^ Steve Renshaw and Saori Ihara. Yowatashi Boshi; Stars that Pass in the Night. Griffith Observer. October 1999 [25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2).
- ^ "Daijirin" p. 815 ISBN 978-4-385-13902-9
- ^ Hōei Nojiri "Shin seiza jyunrei" p. 19 ISBN 978-4-12-204128-8
外部链接
编辑- Kaler, James. Rigel. Star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9).
- Image of Rige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A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