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俊
余子俊(1429年—1488年),字士英,四川眉州青神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尚书。
余子俊 | |
---|---|
大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 |
籍贯 | 四川眉州青神县 |
字号 | 字士英 |
谥号 | 肃敏 |
出生 | 宣德四年(1429年)三月十四日 |
逝世 | 弘治元年(1488年) |
配偶 | 娶魏氏 |
亲属 | 子 余寰 孙 余承勋、余承业 |
出身 | |
|
生平
编辑景泰二年(1451年),登进士,授户部主事[1],升户部员外郎,在任十年,以廉洁能干著称。后出任西安府知府,遇饥荒,发十万石粮赈灾。
成化初年,经林聪举荐,为陕西右参政,岁馀擢右布政使。成化六年(1470年)转左布政使,调任浙江左布政使。半年后,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当时巡抚王锐修建城堡城墙为长远之计,后工程未开始就被罢免。余子俊上疏请求补建,而尚书白圭则以陕民困乏,奏请缓役。随后蒙古寇乱发生,余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退[2]。
边寇入侵河套地区,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无功。成化八年,朱子俊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成化十年,因母老乞归,慰留不许[3]。成化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后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缘故宽宥,陈钺于是屡次诬陷余子俊,恰逢其母丧丁忧,被免[4]。
守丧期满,拜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命兼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因工部侍郎杜谦等弹劾浪费兵饷,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次年,再召为兵部尚书,仍加太子太保。弘治元年(1488年)疏陈十事,不久因病去世。赠太保,谥肃敏[5]。
家族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景泰二年辛未科进士登科录》:军籍,治《诗经》,年二十三岁中式景泰二年辛未科第二甲第二十八名进士。三月十四日生,行一,曾祖余德成;祖余永泰,赠户部主事;父余祥,户部郎中;嫡母朱氏(赠安人);张氏。慈侍下。妻魏氏,弟子伟。由县学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六十七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六十二名。
-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馀擢右布政使。六年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败之。”
-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了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慰留不许。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
-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苗窃发,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肃敏。子俊沈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荫子,移以荫弟。
-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寘,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参看
编辑官衔 | ||
---|---|---|
前任: 项忠 |
明朝兵部尚书 1477年-1481年 |
继任: 陈钺 |
前任: 翁世资 |
明朝户部尚书 1483年-1484年 |
继任: 殷谦 |
前任: 左钰 |
明朝大同巡抚 1484年-1485年 |
继任: 叶淇 |
前任: 马文升 |
明朝兵部尚书 1487年-1489年 |
继任: 马文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