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普苏斯战役
伊普苏斯战役(古希腊语:Ἱψός),为亚历山大大帝诸继业者于前301年在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展开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因战场所邻近的当地村庄伊普苏斯而得名。此战中,安提柯一世与其子德米特里一世的王国对上联合起来的另外三名亚历山大旧将势力,即马其顿的卡山德、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与巴比伦的塞琉古一世[1]。
伊普苏斯战役 | |||||||
---|---|---|---|---|---|---|---|
继业者战争的一部分 | |||||||
伊普苏斯战役 | |||||||
| |||||||
参战方 | |||||||
利西马科斯王国 塞琉古王国、 马其顿安提帕特王朝 | 安提柯王朝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利西马科斯、 塞琉古一世、 普列司塔尔科斯 |
安提柯一世† 德米特里一世 | ||||||
兵力 | |||||||
64,000名步兵 15,000名骑兵 400头战象 100辆刀轮战车 |
70,000名重步兵 10,000名骑兵 75头战象 | ||||||
伤亡与损失 | |||||||
不明 | 不明 |
该战役规模在继业者战争中空前绝后,双方动员的部队总计16万以上,有四位国王同时在战场上。尽管安提柯军的德米特里一世所率的骑兵击败联军骑兵,但因追击过远,使得联军有时间派出战象阵来阻挠德米特里返回战场,注定了安提柯军的失败,也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果。伊普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继业者战争中的最高潮,此战中,最为强大的继业者安提柯一世战死,他的失败决定亚历山大帝国无法重建,帝国的分崩离析成为既成事实。
史料来源
编辑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的巨作《历史丛书》(Bibliotheca historica)是继业者历史的主要来源,因为他参考许多其他史家的史料合编这本大作,使得史料中不时会出现矛盾或不详,但它在某些时期保留许多其他作品没有提供或已散失的资料[2][3]。狄奥多罗斯的风格主要是节选其他史家作品,因自己著眼的重点而省略许多细节,或是取某一作品的段落添加到另外一家史家的段落之中,或是仅选取一部分资料来阐扬自己有兴趣的道德教训[4],这让它的内容相比他使用的参考书籍的本文,事件描述就较简略或混杂。然而,因为他的作品是在继业者战争时期惟一详细介绍始末并保留于今世的史料,加上他在这段时期所主选的参考资料是卡迪亚的希洛尼摩斯这今日已散佚的著作,希洛尼摩斯是继业者欧迈尼斯的好友,后期还于安提柯王朝宫廷担任要角,使他熟悉当代许多事件,甚至它也直接亲自参与当时许多战役[5],被认为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现代学者对于狄奥多罗斯在继业者时期的描述较为肯定,也认为较为可靠,这也归功于希洛尼摩斯当时严谨、平实且相对中立的著史风格。狄奥多罗斯的《历史丛书》第20卷尽管保留许多前302年第四次继业者战争的前期详细经过,不幸的是,从前301年的第21卷起以后仅剩残篇,很可惜没保留到伊普苏斯战役详细过程。
除外,对于这场战役有描述的作品是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德米特里传》。普鲁塔克是这场战役后400多年以后的人物,只能算是二手资料,然而他经常提到他使用参考来源[6],可知道他也参考过希洛尼摩斯的著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面他的描叙相比其他作家较有可信度。然而他的著作主题不是历史与其正确性[7],而是古人作为上的道德与教训,因此在战役描述上著墨不多。
背景
编辑前315年第二次继业者战争结束,年迈的亚洲统帅安提柯毫无争议的控制马其顿帝国亚洲领土,包含小亚细亚、叙利亚和东部各行省,这让安提柯在竞争亚历山大大帝继业者竞赛中有著压倒性优势。安提柯实力飞跃性成长,让其他主要继业者倍感威胁,而随著巴比伦总督塞琉古被安提柯逐出后,马其顿的卡山德、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与埃及的托勒密决心组成一个反安提柯同盟,以复原塞琉古领地为由与安提柯爆发第三次继业者战争。这场战争战事胶著,但塞琉古在战争期间已夺回巴比伦领地,还获得重要的波西斯和米底亚行省。于前311年安提柯与托勒密、卡山德、利西马科斯分别谈和结束战争,这好让安提柯可以把焦点集中在对付塞琉古上,爆发巴比伦战争[8]。
当安提柯和其继承者德米特里专注于对付塞琉古之时,埃及的托勒密趁机把力量往爱琴海及赛普勒斯扩张,于是安提柯与托勒密双方再度爆发冲突。前308年,安提柯与托勒密全面开战,他派遣德米特里率军去希腊本土,准备在当地把托勒密和卡山德的势力逐出。德米特里不辱父命于前307年驱除亲卡山德的雅典僭主法勒鲁姆的德米特里,解放了雅典。在获得希腊各城邦的霸权后,德米特里接著把目标放在托勒密的海军要地赛普勒斯上。前306年德米特里于赛普勒斯的萨拉米斯战役决定性摧毁埃及舰队及重击地面部队后,安提柯以这场重要胜利为由自立为国王,同时也让其子德米特里称王与自己共治。在安提柯一世与德米特里一世称王不久,其他继业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马科斯及卡山德也陆续称王。
同年,安提柯决定趁著萨拉米斯大捷,决定大举入侵埃及,终结托勒密的势力,但入侵攻势因气候及补给而受挫,加上担负补给重责的德米特里舰队遭到暴风侵袭,攻势不得不中止结束,被迫撤回。隔年前305年,安提柯和德米特里考量当时托勒密还很虚弱,塞琉古无法从东方、印度战事抽身[9],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忙于压制蛮族,剩下的卡山德只身不敢独力挑战自己的实力。因此趁著时机决定要将地中海海军享负盛名的希腊城邦罗德岛纳入自己霸权之下,加上托勒密与罗德岛关系密切,此举可断绝托勒密重建海军之路。于是由德米特里领军发起罗得围城战,然而尽管德米特里拥有压倒性的兵力和进步的攻城武器,罗德城公民依旧奋力抵抗使德米特里无法越雷池一步,在托勒密的物资和少量兵力支援下罗德城历时一年的围城,后终罗德岛和德米特里双方妥协和谈,罗德岛加入安提柯的同盟但保留独立性,且罗德岛不会加入与托勒密的战争。此战后,罗德岛为感谢托勒密的帮助,使城市幸免于陷落,尊奉托勒密一世为“救主”。
从罗德岛僵局脱身的德米特里,现在可以回军希腊对付卡山德的反攻。他很快为雅典解围,并在前303年和前302年之间重新解放许多希腊城市,驱除卡山德驻军和亲卡山德的寡头政治。见到德米特里一世致力于摧毁他在希腊的力量,德米特里还重新组织泛希腊的科林斯同盟,更把战事带往色萨利地区,卡山德预期最后德米特里会把战事带到他的马其顿本土。卡山德试图与安提柯谈和,但安提柯否决卡山德的条件,并要求卡山德完全屈服。卡山德因此决定先与利西马科斯协商,双方凝聚共识组成共同战线,并联合派出使者到托勒密与塞琉古宫廷,邀请他们再一次加入反安提柯联盟,来应因强大的威胁。为了使小亚细亚战线在前期出击时会有更好结果,卡山德派遣部下普瑞迫劳斯率领一支数量不小的军队与利西马科斯所率的军队共同行动。而后,卡山德率领剩下的马其顿军队共29,000名步兵、2,000名骑兵前往色萨利,准备与数量庞大共约56,000名步兵、1,500名骑兵的德米特里军周旋。
走向伊普苏斯
编辑前302年,利西马科斯趁著安提柯一世在叙利亚准备首都安提柯尼亚(Antigonia)落成庆祝大典之刻,发动突袭。很快地利西马科斯率联军突破防线卷袭小亚细亚,拉穆普萨库斯(Lampsacus)和帕里昂(Parium)这两座城市双双投降于他,然而西格翁(Sigeion)是发动强袭在攻下的,他于此处派遣驻军[10]。接著,利西马科斯派遣盟友卡山德部将普瑞迫劳斯带领6,000步兵、1,000名骑兵去攻取爱奥尼亚和伊奥利亚,自己率领大队去围攻赫勒斯滂的阿卑多斯[10]。利西马科斯的攻势很快地就惊动位于希腊的德米特里一世,德米特里立即运用拥有制海权的舰队,透过海路增援阿卑多斯,使利西马科斯围攻受阻[10]。利西马科斯决定放弃阿卑多斯,转向内陆夺取弗里吉亚,并攻取当地行政首府辛那达(Synnada),此处也是安提柯最初的首府[10]。同时,另一方面普瑞迫劳斯的攻势相当顺利,他接连夺下埃德雷米特、以弗所、提欧斯和科洛封,但因为德米特里海路增援的结果,他没有取下克拉佐门尼和厄里特赖[10]。接著普瑞迫劳斯也转向内陆,夺下小亚细亚另一个行政中心萨第斯[10]。
当安提柯收到遭到入侵的消息,立刻放弃安提柯尼亚的庆祝大典,并火速招集大军从叙利亚往北方进军,通过奇里乞亚、卡帕多细亚、利考尼亚(Lycaonia)进入弗里吉亚[11]。利西马科斯得知安提柯的大军已经来到附近,在与他的伙友讨论过后,决定先避开与人数占优势的安提柯大军决战,直到盟友塞琉古一世来援为止[11]。联军因此开始深掘壕沟和加固围栏来防卫他们的营寨[11],当安提柯军到来叫阵,联军依旧坚守不出[11]。安提柯决定切断联军的补给,深怕断粮的利西马科斯被迫在深夜悄悄弃营,一夜疾行约60多公里突破封锁来到多利留姆(Dorylaeum),在那里的山丘上联军再建立一个三重围栏的新防御营寨,此处相对较易获取食物和水源[11]。安提柯紧接著赶到,并对联军营地发起围攻,他使用许多投石机具来进行攻击,利西马科斯马上派出突击队试图打乱这些攻城机具作业,但安提柯的部队最终总是在这种激战中取得优势[12]。眼看安提柯的围城越加凶猛,营寨快守不住,粮食也仅剩一点,利西马科斯再一次决定放弃营寨,这一次趁著暴风雨的黑夜里突围弃寨,成功逃离。尽管安提柯打算再一次紧追不放,但随著冬天到来伴随著下雨,使各种用兵条件变为困难,他决定放弃追击并分散他的部队返回辛那达及周遭各驻地点过冬[12]。而联军逃出且进入比提尼亚后,前往赫拉克利亚附近过冬[12]。
双方增援
编辑在德米特里方面,原本德米特里正从希腊方向对付卡山德,尽管卡山德封住往色萨利所有的陆路,但德米特里还是从海陆进入色萨利[13]。德米特里和卡山德两支军队随后在色萨利进行一连串的行动,但没有决定性著战果。前302年秋季,当小亚细亚的安提柯得到塞琉古正在从东方行省前来路上的消息,知道敌人准备要与利西马科斯会军[12]。他当时随即派遣使者去其子德米特里那,命他从希腊带领他的军队前来会合[12]。德米特里收到父亲的指示增援[14],他匆忙与卡山德休战,并带著他的军队横渡爱琴海来到小亚细亚以弗所。他重新夺回这座被普瑞迫劳斯攻下的城市与其他地区后[14],他向北前进至赫勒斯滂,在那驻守一支3,000人的守军和20艘战舰防止欧洲的敌人军队增援过来,接者德米特里一世也把他的军队分散入过冬驻地[14]。
在德米特里与他的军队离去后,卡山德觉得现在可把更多的军队增援小亚细亚战场,于是他派遣弟弟普列司塔尔科斯总计12,000名步兵、500名骑兵的大军,前去支援利西马科斯[15]。因为德米特里一世已经在通往小亚细亚的最易途径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封锁起来,普列司塔尔科斯只得利用遥远的黑海滨港口奥德索斯横渡海洋至赫拉克利亚[15]。海上路途遥远危险就算,加上船只不足,普列司塔尔科斯必须把大军分成三个梯次,分批运送。第一梯次幸运地平安到达,但第二梯次时被德米特里一世的舰队截击,遭到瓦解。第三梯次时由普列司塔尔科斯指挥,这次船队遇到暴风雨,连普列司塔尔科斯的座舰都遇到船难,他差点溺死,舰队损失惨重但还是来到赫拉克利亚,他的军队与联军会合后也在赫拉克利亚过冬进行重整[15]。尽管普列司塔尔科斯的残兵与联军会合,但可能数量上不能弥补利西马科斯与安提柯作战时的损失和冬天损失。利西马科斯军时过冬时有2,000名蛮族军队叛逃至安提柯阵营,利西马科斯未免剩下同族的5,000名蛮族也会叛变,通通处决,使得联军数量上损失不少。
在埃及战线,当安提科的军队都集中前往小亚细亚之时,尽管托勒密一世的军队还未从萨拉米斯大败复元,但他觉得局势够他冒险出兵征服柯里叙利亚[16] 。他率军攻陷许多安提柯的城市,在围攻腓尼基城市西顿时,他得到安提柯放出的假情报,说利西马科斯的联军已经被安提柯击败,现在正往叙利亚的路上杀气腾腾杀来。托勒密连忙放弃围攻,在刚征服的城市留下一些驻军后,迅速把军队撤回埃及[16]。
在塞琉古方面,塞琉古先前与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对战过,深知战象的用法与功用。在前303年,双方达成了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印度河的统治,以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和象手。这次进军他特地带著战象前往,且他不愿直接强攻安提柯在叙利亚建立的坚固要塞群,来与利西马科斯会军,毕竟那样费力耗时。他决定带著20,000名步兵、12,000名骑兵、480头战象及一百多辆刀轮战车从东方的高地行省向东途经亚美尼亚,翻越山脉与未征服的地区,在冬天来临前成功出现于卡帕多细亚,并于此处过冬[16]。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于此处完结20卷的内容,并说他会在21卷开始提到这场四位国王之间的战役[16],然而我们仅存21卷仅保留一开始的一小段以及一些片段残篇,这些残篇无法提供完整的描述。而在普鲁塔克的记载中,他完全没提前301年各方势力如何会军以及两方进军路线,直到伊普苏斯战役前的这段时间历史是空白的。无论如何,利西马科斯与塞琉古很可能想尽办法把两支军队会合,来对付安提柯,以免被各别击破。当两方相继完成合军后,相比安提柯和德米特里阵营,联军很可能更渴望与安提柯军对决,毕竟无论利西马科斯与塞琉古他们都与自己的领地联系断绝.[17],不可能获得良好补给。这两支军队最终于辛那达东北方80多公里处,一个靠近伊普苏斯的小村庄相遇[17]。学者Bennett和Roberts假设联军可能试图截断安提柯军与叙利亚的联络通道,而安提柯担心前一年托勒密进犯叙利亚会再来,不愿被切断与首都安提柯尼亚的联络,率兵截击。于是双方于辛那达西北方的伊普苏斯进行会战[18]。战役准确位置不清楚,学者之间尚有争议,但很可能位于一个开放地点适合双方庞大数量军队交战,且足够空间供骑兵和战象运作[19]。
兵力对比
编辑安提柯军
编辑根据普鲁塔克,本战安提柯军队约70,000步兵、10,000名骑兵和75头战象.[20]。其中部分来自安提柯一世从叙利亚带来的士兵。尽管狄奥多罗斯曾说德米特里在色萨利拥有8,000名马其顿方阵兵、15,000名佣兵、25,000名希腊盟军和8,000名轻装部队以及1,500名骑兵[13],尽管不清楚德米特里到底带了多少人来到小亚细亚?或是派出多少驻军驻守刚夺回的小亚细亚城市?但至少希腊盟军不太可能跟随德米特里来到小亚细亚[13]。根据其他继业者时期的战役,学者Bennett和Roberts估计70,000安提柯军步兵中,可能40,000名方阵步兵、30,000名各样式的轻装步兵[21]。另外,无论是安提柯军的重步兵还是重骑兵,在质量上都可能比联军还要高。
联军
编辑普鲁塔克说联军计有64,000名步兵、10,500名骑兵、400头战象和120辆刀轮战车[20]。而狄奥多罗斯说塞琉古从东方带来20,000名步兵、以及包含弓骑兵在内12,000名骑兵、480头战象和100多辆的刀轮战车[16],其中战象和刀轮战车都大至上符合战役前联军的数字,但骑兵数量上单单塞琉古方面就等同战役前联军全部,利西马科斯和卡山德将军不可能没有充足的骑兵,狄奥多罗斯也记载在前一年的分兵行动中普瑞迫劳斯拥有1,000名骑兵,利西马科斯本军无疑更多[10]。关于这点学者Davis、Bennett和Roberts认为是普鲁塔克记错,他们估计联军骑兵可能高达15,000名骑兵[22],但也有可能普鲁塔克数字正确,因我们不清楚战役前双方的行动,或许塞琉古为了与利西马科斯等会军,使骑兵付出相当高的代价损伤。
在步兵方面,扣除塞琉古约20,000名的步兵,剩下的44,000名步兵不知利西马科斯和卡山德占了多少比例。卡山德曾派普列司塔尔科斯增援12,000步兵,其中三分之二可能都在黑海海运时损失[15],约剩下4,000人。而前一年普瑞迫劳斯的6,000人步兵很可能也是来自卡山德所派的,如此利西马科斯本军可能拥有约30,000名步兵。学者Bennett和Roberts认为整体联军中可能30,000–40,000是重步兵,其他的是轻装部队[23]。
考量和战术
编辑在整个战争战略上,很清楚双方都决定把王国未来诉诸于这场战役上[16]。对联军而言,最好方法的就是其他弱小继业者联合起来对抗独大的安提柯继续扩张,以免被安提柯各别消灭[24]。安提柯方面,尽管一一击破是个很好的战略[20],但太耗时。一次解决其他竞争对手,可以避免多线作战的困境,如同第三次继业者战争中安提柯面临叙利亚与小亚细亚战线的问题,使主力奔波于两个战线上。如果安提柯获得胜利,与本国断绝的利西马科斯军和塞琉古军无疑会在小亚细亚被消灭,导致两国灭亡,虚弱的卡山德和托勒密也难抵抗安提柯入侵,最终安提柯的王朝将重建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也因此,面对这场继业者战争中规模前所未见的战役,安提柯已经不像以前傲慢独断、不可一世,年迈的他这此谨慎、沈思。
战术上,同是亚历山大继业者,他们必须面对思考如何击败一支装备与战法都与我方类同的军队,双方的战术基础上都继承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双方皆以重步兵持萨里沙长矛来组成马其顿式方阵,并辅以威力强大的重骑兵保护两翼。面对同样都是马其顿式方阵,继业者们多倚赖骑兵决定战役胜负,他们会削弱一翼的骑兵来加强另一翼,并想办法拖延虚弱那一翼进入战斗的时间,以待强大那一翼获得胜利[21][25]。当双方军队数量相同,战法也相同,就很难在战场上取得明显优势。继业者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引进新的武器和新的军事单位如刀轮战车和战象,并且很快被各继业者采用。因此,双方在伊普苏斯战役都在战场上布署战象,尤其是塞琉古特别从印度带来400头战象,使联军于此获取很大的数量优势。联军相比安提柯军还多了刀轮战车,这也归功于塞琉古从东方带来。双方在战场选择上都偏好开阔战场,联军可以把战象的优势发挥淋淋尽致,安提柯军也可以有足够空间发挥骑兵优势[19]。
对于安提柯军来说,他们在重骑兵和重步兵的质量都占优势,战术上就是正面对决,如同大部分继业者战役战术上利用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决定一翼的胜利[21],后就可使用亚历山大一样的锤砧战术获得全面胜利。而联军方面,轻步兵和轻骑兵相比数量和质量就高于安提柯军,塞琉古还有数量不少的马弓骑兵,还有压倒性数量的战象,虽然从普鲁塔克简略的记载上无法得知联军的作战计画[26],但从战斗结果来推测他们可能以战象为主要战术枢轴[27]。
战斗经过
编辑布署
编辑双方可能以马其顿传统模式布署军队,中央为马其顿式方阵所组成的重步兵[21],在方阵战列前沿和两翼安置轻装步兵,分别作为散兵和保护方阵侧翼之用。骑兵分别置于两翼。在安提柯军方面,德米特里一世率领全军最精锐的骑兵于右翼[21],在希腊传统上右翼地位较高也是精锐部队所在。安提柯和他的卫队于中央方阵后方指挥,安提柯军的75头战象置于方阵战列前沿,与护卫他们的轻步兵编在一起[21]。
关于联军的布置就较为模糊,普鲁塔克记载塞琉古一世之子安条克统帅联军左翼骑兵与德米特里对阵,习惯上左翼的军力会弱于右翼[23][28],主要作用就是拖延与敌人右翼的作战[21]。虽然布署习惯上自军左翼相比自军右翼会较弱,但这不是每场战役都是如此,如继业者战争中伽比埃奈战役和加萨战役都是把精锐置于自军的左翼来与敌人的右翼精锐部队抗衡。因此安条克所率的可能是联军的精锐骑兵,也可能不是,这归咎于史料缺乏。无论如何,也因为缺乏准确细节,我们也无法得知联军右翼统帅倒底是利西马科斯、塞琉古还是卡山德弟弟普列司塔尔科斯[23]。可知塞琉古一部分大象置于中央方阵前沿与安提柯军的战象抗衡,但不知其数量,可能约在100上下[23][29]。一些学者认为塞琉古可能亲自统帅剩馀的战象,并置于方阵后方作战术预备队用,如果真的如此,安排如此庞大数量的战象作为预备队可是继业者战争中前所未闻的首例[26]。然而如学者Bennett and Roberts所指出的,因为史料遗漏,我们失去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理解为何联军要如此布署,“战象布署问题”是去了解联军的战术构想的重要关键[23]。
第一阶段
编辑战役和已往继业者战争中其他战役一样,以双方轻步兵逐渐加剧的散兵战开始,最终战象被双方投入战斗并陷入激战[30],双方都企图割断敌战象的腿筋,但同时都不得不保护自己的战象。狄奥多罗斯记载双方安提柯和联军战象战得平分秋色,在勇气与力量互不相让。这暗示联军置于前沿的战象与安提柯军的战象大致相同,其馀约300头则布署于中央方阵后方作为预备队[31]。接著,安提柯军的德米特里一世率领右翼骑兵,向联军安条克所率的骑兵发起冲锋。普鲁塔克记载[28]:
“ | 德米特里指挥最精锐和兵力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塞琉古之子安条克发起冲锋,打垮当面敌人获得光荣的战绩,接著在后面紧追不舍…… | ” |
也因为德米特里追得太远,成功所带来的骄傲和狂喜使他冲昏了头,没有及时返回攻击联军中央方阵,也跑得离本队太远,这造成安提柯军致命的失误。当德米特里发觉错误以后,已经错失良机[28][30]。
第二阶段
编辑虽然普鲁塔克没有明确提到,但很有可能双方方阵在战役中相互接触交战[32],或许安提柯军的策略也是采用锤砧战术,当步兵与敌人步兵交战后,德米特里和他的骑兵从后或从侧翼攻击联军步兵方阵,完成亚历山大式的步骑协同。或是德米特里击败敌人骑兵后,单纯返回保护步兵侧翼[29][30]。无论如何,德米特里发觉失误,追得太远时已经太迟,塞琉古已经派遣约300头战象挡住德米特里的归途[28]。古代一些史料一直反复强调战马畏惧大象,扣除从没见过这种庞然大物外,大象的气味和声音都会使战马畏惧而心生恐惧。因此德米特里无法立刻突破战象的阵列,也无法短时间迂回绕过数量庞大的象阵[33]。这使得这场“战象调动”决定了整场战役的结果,但我们不清楚它是事先规划好了,还是塞琉古在战场上的神来之笔,毕竟在这之前继业者战例中从来没有把战象当作预备队反制骑兵。普鲁塔克仅仅记叙联军的战象堵住德米特里的路,以外就别无详细说明[28]。假如战象在一开始战役布署时就是依预备队考量,那的确可能被布署于此[26],然而学者塔恩(William Woodthorpe Tarn)认为这是联军一个精心计算的战术,塔恩认为安条克的战败其实是佯退,企图故意让德米特里远离战场太远,好用战象阻挡孤立他[34]。当然,这战象调动也可能是战场上的临机之举,虽然在双方交战当中指挥官还能调动如此数量庞大的战象配合战役发展,无疑相当困难[26]。如果是临机之举的话,那这位联军指挥官应该对战象有著深刻了解,且命令下达下运用自如,这无疑应是塞琉古本人,他早些年远征印度应当学习到许多战象的用法[26]。
随著德米特里无法及时返回战场,安提柯军的方阵右方侧翼缺乏保护,普鲁塔克记载[28]:
“ | 塞琉古看到安提柯的方阵因为缺乏骑兵的掩护,他让他的骑兵摆出冲锋的架式使敌人心生恐惧,但没有实际发起冲锋,还一直让骑兵在敌人周围不停的转动,使敌人一直保持害怕恐慌的状态。并且塞琉古给他们一个机会倒戈过来,这使得许多安提柯军的士兵真的变节。 | ” |
这项对安提柯军右翼的行动,还配合塞琉古从联军右翼骑兵中拉出自己的马弓骑兵队,让他们射出弓箭落在无法动弹的步兵方阵上,使安提柯士兵士气更加低落[29][32]。因此安提柯军右侧方阵士兵士气开始崩溃,他们不是开始逃亡就是向联军投降,这崩溃逐渐蔓延至全军[29][32]。年迈的安提柯自身率领中央方阵,一边试图重整士气,也盼望著自己儿子和骑兵可以即时返回挽救败局[29]。随著联军士兵向他冲来,卫士仍劝安提柯注意自身安全撤退,但安提柯仍坚持德米特里可以赶到救援,直到安提柯遭到数把标枪射中,当场毙命。安提柯阵亡使全军陷入总崩,这场战役以联军大获全胜坐收,德米特里只能收拾残兵败逃[35]。
影响
编辑德米特里一世从战场上边逃边收编败兵,重整5,000名步兵、4,000名骑兵撤往以弗所,尽管人们认为他会洗劫该城,但他让以弗所原封不动后立即转往希腊的雅典。他把他东山再起的希望放在雅典,他很快就失望了,因为雅典人决议他不准进入雅典境内。德米特里没有爆发他的怒气,反而低声向雅典人请求归还他留在该城的船舰,得手后德米特里航向科林斯地峡,但他发现无论希腊哪里,他在希腊的驻军不是被驱逐就是地位受到威胁,原先与他组成联盟的各希腊城邦也都投向其他继业者。尽管德米特里丧失大部份军队和领地,但他仍旧保留他庞大的海上舰队。日后他把希腊事务交给妻弟皮洛士处理,自己率海军洗劫敌人的沿海,他决定依赖他的海军重建势力。
在联合军方面,联军领袖战后开启瓜分会议,三王决定瓜分安提柯在小亚细亚的领土。会中决定利西马科斯获得小亚细亚大部,卡山德和其弟普列司塔尔科斯获得奇里乞亚和卡里亚地区,塞琉古则是分到包含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在内的大叙利亚地区。会议中暨没有邀请托勒密参与也排除他的任何权益,他们认为托勒密并没有在战役中参战,没有资格参与瓜分。然而,实际上当前301年托勒密知晓他被假情报所骗及大战结果,他连忙重新夺取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区,占据在瓜分会议中应属于塞琉古的领土。战后塞琉古并没有追究托勒密的行为,他念于以前托勒密对他有恩,顾及往年交情,塞琉古个人容忍托勒密的行为,但在塞琉古一世死后,叙利亚领土问题引发两国数次叙利亚战争,种下两国衰亡的种子。
安提柯因巴比伦战争的失败而未能取得亚历山大帝国剩下三分之一领土的控制,已经使统一亚历山大帝国的最后机会失之交臂,伊普苏斯战役使此点得以明朗。学者Paul K. Davis写到:“伊普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继业者战争中的最高潮,安提柯的失败决定终究无法重建亚历山大帝国[36]”。伊普苏斯战役使亚历山大帝国的分崩离析成为既成事实。它是希腊化时代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由此界定了希腊化时代各国的基本面貌。
参考资料
编辑- ^ 亚历山大大帝继业者的诸王朝:公元前 301 年之伊普苏斯战役以后. World Digital Library. 1800–1884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Green, Greek History 480–431 BC, pp. 1–13.
- ^ Cawkwell, p. 31.
- ^ Buckler, p. xiv.
- ^ Bennett & Roberts, p. xv
- ^ 如他在《地米斯托克利传》25节直接引用修昔底德 I, 13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亚历山大传》 I, 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rainger 1990, p. 86
- ^ Strabo 15.2.1(9). [2014-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狄奥多罗斯 XX, 107
- ^ 11.0 11.1 11.2 11.3 11.4 狄奥多罗斯 XX, 108
- ^ 12.0 12.1 12.2 12.3 12.4 狄奥多罗斯 XX, 109
- ^ 13.0 13.1 13.2 狄奥多罗斯 XX, 110
- ^ 14.0 14.1 14.2 狄奥多罗斯 XX, 111
- ^ 15.0 15.1 15.2 15.3 狄奥多罗斯 XX, 112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Diodorus XX, 113
- ^ 17.0 17.1 Bennett & Roberts, p. 106
- ^ Bennett & Roberts, pp. 106–107
- ^ 19.0 19.1 Bennett & Roberts, p. 107
- ^ 20.0 20.1 20.2 普鲁塔克, Demetrius 28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Bennett & Roberts, p. 108
- ^ Davis, p. 37
- ^ 23.0 23.1 23.2 23.3 23.4 Bennett & Roberts, p. 109
- ^ 狄奥多罗斯 XX, 106
- ^ Bennett & Roberts, p. 77
- ^ 26.0 26.1 26.2 26.3 26.4 Bennett & Roberts, p. 111
- ^ Bennett & Roberts, p. 22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普鲁塔克, Demetrius 29
- ^ 29.0 29.1 29.2 29.3 29.4 Davis, p. 38
- ^ 30.0 30.1 30.2 Bennett & Roberts, p. 110
- ^ 狄奥多罗斯 XXI, 1
- ^ 32.0 32.1 32.2 Bennett & Roberts, p. 112
- ^ Bennett & Roberts, pp. 109–110
- ^ Tarn, p. 69
- ^ Bennett & Roberts, pp. 112–113
- ^ Davis, p. 39.
古代文献
编辑现代文献
编辑- Bennett, Bob; Roberts, Mike. The Wars of Alexander's Successors 323–281 BC; Volume I: Commanders & Campaigns. Pen and Sword Books. 2008. ISBN 978-1-84415-761-7.
- Bennett, Bob; Roberts, Mike. The Wars of Alexander's Successors 323–281 BC; Volume II: Battles and Tactics. Pen and Sword Books. 2009. ISBN 1-84415-924-8.
- Buckler, John. Philip II and the Sacred War. Brill Archive. 1989. ISBN 90-04-09095-9.
- Cawkwell, George. Philip II of Macedon. Faber & Faber. 1978. ISBN 0-571-10958-6.
- Davis, Paul K. 100 Decisive Battl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e World’s Major Battles and How They Shaped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19-514366-3.
- Green, Pete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 Phoenix. 2008. ISBN 978-0-7538-2413-9.
- Green, Peter. Diodorus Siculus – Greek history 480–431 BC: the alternative version (translated by Peter Gree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6. ISBN 0-292-71277-4.
外部链接
编辑- Livius.org: 伊普苏斯战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伊普苏斯战役地图 来自Jonathan网站
- 亚历山大继业者王国: 前301年伊普苏斯战役之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