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诸葛亮
诸葛亮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 条目“诸葛亮”已被列为人物类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之一。请参见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以了解详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甲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1
编辑诸葛亮的伟大是在于他面对了一个愚蠢的对手周瑜,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只要有高手,就会有低手,有智者,就会有愚者,诸葛亮的聪明是在于队碰到了一个笨蛋的周瑜,看到他以后的事情,是他一次一次的失败,面对刘备伐吴的错误决策, 不能说是他的错,至少他不能阻止刘备的出征的错,表明他不会说话,不会劝说,而后来遇上了司马懿就兵败如山倒了,试想一个,他连劝说刘备不要出征的办法都没有,又有什么办法去劝说司马懿出城投降呢?空城计,说得好听是智慧,但说得不好听,是一命系在他自己手里,舜间可能会让司马懿全将他杀个五马分尸了。他不知道万事不会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阴盛转阳,阳盛转阴,他以前一直胜,后来自然会转败了,你太大名了就要失败,如此简单而已,一个人的智慧是不能控制天地,天地是由天地自已调控的。五千年历史一直都是如此,一代天子一朝臣,一代换一代,任何事物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到弱,由弱转强,再由强转弱,由弱转无,他诸葛亮一样是如此,只有平常的事才会长久,象草一样,无色无艳才会长久,太漂亮的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不会长久的。诸葛亮就是一朵开得太漂亮的花,花开盛期无比漂亮,过后,只能转调谢了。 中国易经的阴阳相互转换,是不以人的意识都转移的,它是大自然的准则。 就象现代史一样,以前是德意日三国一统世界,霸道无比,然后原子弹让他们烟消云散,后来是美苏两霸,后来是苏联一家独大,吓得美国人要死,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到中国来向毛泽东求救,后来中美合力对抗苏联,苏联就分解了,现在是美国一家独大,历史不过如此,一个个的霸权国家轮流转…………谁都无法想永远独霸世界。美国的双子大夏的倒掉,本身就是因为他的太漂亮,太高了,极至的好,自然会转向极衰,甚至于是死亡,毁灭之路。圆明园不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枪炮而毁掉的,而是因为它太漂亮,太奢侈了,太豪华了,所以一定会在某一天毁掉。就象世上任何伟大的人都会死一样,任何事物太好了就会走向毁灭。我希望中国不要太强大,免得也毁于一旦。
- 中庸之道啊。
请注意,在正史中诸葛亮跟周瑜并没有什么多大的交集,你这是三国演义的情节,并非事实。
空城计不是诸葛亮使用的
希望你能多读点正史,了解一下真相,不要被三国演义影响太深…
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根本就没有“空城计”之说,也没有和周瑜有什么交集。晚秋的时节(留言) 2013年11月5日 (二) 14:20 (UTC)晚秋的时节
通篇不知所云的唬烂废文 还有周瑜一点也不笨 蠢的是你
条目清理
编辑此条目过度内部链接,需要清理。-- 百楽兎 2007年12月10日 (一) 15:17 (UTC)
- 已大致清理完毕。--百楽兎 2007年12月12日 (三) 01:58 (UTC)
- 这好像都是某人一口气加上的,估计是不熟悉编辑习惯的新手,辛苦了。—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07:52 (UTC)
诸葛亮“三十八”代后人的说法
编辑此模特的自称身份极为不可靠。1744年前,即公元263年,诸葛亮的第二、第三代后人已可以出现同时战死沙场的情况。1744年只延续了36代,平均是48.4年才一代。中国古代任何家族,包括皇族,都绝无如此长的跨代(寿命、早生早育习惯问题)。如果此事属实,几乎可以成为世界纪录。
参看一下孔子家族,比诸葛氏长了仅七百多年,但是至今已经到了八十多代,比这一说法多了超过一倍。2400多年八十多代,平均只有30年一代,基本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可信的跨度。—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07:52 (UTC)
- 确实不可靠,“后裔”一段已经写到了第50代,而这位小姐却是第38代。不过有时会有兄弟姊妹相差数十岁的现象,所以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支系之间长期以来产生的落差(38代不一定就要是最晚的一代)。—bstle2 2007年12月12日 (三) 12:40 (UTC)
几乎可以确定是错的。毕竟38代虽然不一定是最晚一代,但是要求此人的前面36代亲父平均都是48岁以后才生育,这在中国古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就算举盛世帝王来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三代直系帝王大概就是康雍乾了,三人分别活了68、58和88岁,按照乾隆的话人到七十已经古来稀了。但是祖孙三人加起来,也只活了145年,还不够这算法诸葛亮后人三代的平均(3 X 48.4=146.2)。极端情况如果持续三代、六代也就算了,毕竟有老来得子等等,但持续三十余代1700多年,每一代都要坚持到50岁还能生儿子,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当然,此事完全是根据这一明显错误信息的原创研究,所以只能在条目中提醒读者注意了。- 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13:27 (UTC)
既然是明显错误,我已经删除。且引用处不过是某个二流媒体的八卦内容,不适合放在本条目中。 —马不停蹄 (留言) 2008年6月20日 (五) 04:39 (UTC)
- 我想补充一下我所知的资料,可作为参考。孔子家族因为世系清晰,家谱连绵不绝,历来被作为研究中国世代传承的经典案例。当前孔子后裔中,最大辈分是六十七代“毓”字辈,最小辈分是八十三代“念”字辈。星光下的人 (留言) 2010年3月14日 (日) 09:03 (UTC)
不是任何出版物都是有公信力的资料
编辑请看搜狐相关[报道 http://news.sohu.com/20070906/n252001251.shtml]。再着重看其中一段:“ 《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梅朝荣品诸葛亮》一书的责任编辑余先生对记者说,该书书名确实有点偏激,而且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也很不严谨。但是“我们将这本书定位为一本通俗的大众读物,所以无伤大雅。”明显不是什么学术著作。这种个人意见,显然没有加入维基历史条目的必要。--Msuker (留言) 2008年5月16日 (五) 14:51 (UTC)
关于毛泽东对隆中对评价的小意见
编辑其实毛泽东的笔记本身并不是很严谨的臧否人物的笔记,后人多引无益。隆中对因为是宏观性的阐述,是很精确的时势分析。从执行结果找毛病,是无稽。隆中对关于北伐战略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原有变,然后任上将帅雄狮直插曹魏心脏地带,但当时除了荆州日强之外,曹魏政权并未有变,胜利本身就是难以企望的。在胜利难以企望的前提下,益州作为首脑所在,只能摇旗钳制陇右。至于其失败,不止在于益州没有很好的因应。更在于关羽战略执行的失败。隆中对是以孙吴为援,关羽变援为敌,根本上违背了隆中对。对吴的敌视政策,或许更多是刘备的默许与关羽的刚愎自用。关羽的对魏的冒进,对内的不协调也是无法责成战略策划的。两处分兵之意,状似雄伟,其实攻守皆备。但是益州的首脑也没有很好的呼应荆州的出击,再加上居中的救援队(孟达等人)居然背叛战略,以致攻守皆失。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东吴的偷袭了。怎么看,这次失败丝毫无关帷幄战略规划之失。 还有军国战略的决策者是刘备,在关羽对东吴的强硬策略上,肯定是得到刘备的支持的。后来干脆推翻隆中对策略,企图消灭东吴,更加显示对时势的判断与战略规划上,刘备心中另有线路图。诸葛亮是比较安全的,联盟弱小,瓦解强大。刘备后期的战略线路是,灭掉弱者,顺江而下,击溃东吴。完全控制长江一线,而不欲与他人共守长江之险。从而两分天下。后来司马政权倒是帮他实现了这个线路图,占据吴蜀地形之后,就奄有江东了。东晋与北方对峙也是依靠这个战略形势。 这里不是说刘备的冒险路线劣于诸葛亮的万全之策,周瑜想要逆江而上先取益州(看起来比诸葛亮更夸张和千里迢迢),就是考虑到我要不要与人共守长江天险,天知道荆州这帮人是狼还是虎。刘备想的是和周瑜一样的东西 就是把战壕里的兄弟先干掉,再干江对面的曹操。魏延说过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就很知心,这样就大可以放手掐死长江战壕里的孙仲谋了。关于那是刘备昏了头,举国为弟报仇来着,言过其实。玄德后来因为自己的战略失败很是羞愤,被压抑的隆中线路图必然得到张扬,所以来了个假禅让。战争时期,军国线路是一个最重要的权利。君主丢之,岂不丧本?荆州之败到东伐失败,才使得蜀国顿时与吴国平起平坐了,大伤元气。毛泽东好标新立异,爱翻案,必有偏颇。 -自在才
毛泽东的言论正符合“事后诸葛亮”此一名言。
同上
支持上面分析,老毛喜欢故作惊人语出风头,为唱反调而唱反调,欺负古人起不来他说现成话,正如楼上说的纯属事后诸葛亮。诸葛亮治蜀赏罚皆服,上下无怨,老毛搞得穷人富人高层底层都埋怨,他还不如诸葛亮呢。2012年11月29日 (四) 12:10 (UTC)
诸葛亮膝盖中箭事件
编辑请各位参与讨论,特别是熟悉三国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朋友。几年前我就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版看到过双方争诸葛亮的讨论贴,内容我不提。最近突然发现口水都打到维基百科来了。看到相关条目的历史,发现互相有矛盾。故在此提出,希望经由大家的努力来改善相关内容。
事件源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一句:“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有争议就是这个躬耕于南阳,因为在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有南阳郡,而现代也有南阳市,但两者区划不是一一重合的,古代南阳郡南部邓县、樊城、蔡阳等地在现在的襄阳市境内,这是一;
第二就是诸葛亮没有说具体,其躬耕于南阳的何处,因为南阳郡是个大的范围,汉朝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虚刺史部即州一级、实郡—县两级,到黄巾之乱时方为改为州—郡—县三级。具体来讲就是一郡下辖数县,一州再辖数郡。按当时的区划,南阳郡辖三十多个县,郡治在宛县。南郡也有近二十个县,郡治在江陵县。两郡都隶属于荆州,其州治在南郡襄阳县。
第三就是隆中,在该条目中根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卷2l《襄州襄阳县》:"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说隆中在襄阳县附近。但其条目中又说“卧龙岗和紫山,乃卧龙凤雏隐居之地,古时这里被称为隆中”,这里没有来源来佐证,存疑。
究竟是隆中有争议还是躬耕地有争议?
编辑矛盾的是,究竟是争躬耕地还是争隆中?而卧龙岗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导致几个条目的内容互相冲突。
- 隆中里说是争隆中,但其中语焉不详,无可靠来详。
- 诸葛亮条中则说“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市卧龙岗务农”引用的是:“《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大明一统志卷60·襄阳府》“诸葛亮琅琊人,寓居南阳,往来隆中。””,这其中的第二个来源提琅邪,因为明朝并没有琅邪这个区划,可见这里的地名是指三国时代,三国时有琅邪郡和南阳郡,没有南阳县,这证明是诸葛亮居于南阳郡境内。后来说新莽时将宛改叫南阳,但这并不能证明东汉时仍然是这样,要知道王莽时期改过大量的地名,汉朝中兴后就全改回去了。翻遍各类东汉、三国地理历史资料都找不出宛在当时叫南阳。而据此条目的描述,则争的是务农地,即躬耕地,并认为隆中不属于南阳郡。条目中说:“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这不绝对,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历史地图》,南阳郡和南郡的边界不全以汉水为界,南阳邓县有一块在汉水以南,深入南郡境内。根据这个条目的说法,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市卧龙岗务农,同时没有提到隆中。
- 三顾茅庐条又说“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北上到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有引出来源。查《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而裴注引《魏略》:“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据此说明亮躬耕地在樊城以南,如此才需要北行去见备,而该条目所提到的卧龙岗在今南阳市卧龙区,当时属宛,宛在哪里?地图显示宛在樊城的北方。同时条目中并未有任何资料提及隆中和卧龙岗。也就是说该条目认为有争议的是躬耕地,并且条目所说的卧龙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当时叫什么?。
至于隆中的位置:
- 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卷2l《襄州襄阳县》:"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但隆中条目说和现位置不同,现隆中在西南。
- 查谭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华文化大学版《中国历史地图》,隆中位于襄阳西。
--玖巧仔●□留言 2011年12月25日 (日) 23:40 (UTC)
标题?
编辑这和膝盖中箭有什么关系……Zzarch (留言) 2011年12月26日 (一) 01:32 (UTC)
敬告某些用户
编辑维基不是个人、组织机构、地方利益的宣传平台,也不是学术讨论的平台,不要在多个条目详述原创研究的争议。尤其在隆中条目,加入大量单方面隆中说为什么“不正确”的观点,难道一个维基编者或者单一个地方研究院的研究员就有资格驳斥中国国务院、中国社科院认定的诸葛亮故居?隆中说的支持者同样也可以在卧龙岗条目加入几十条理由说为什么南阳市不可能是隐居地。这种行为对于维基百科没有半点裨益,严重违反百科的方针和宗旨,请自重。维基百科除了记录有争议,没有必要、也不能细述没有定论的学术争议内容,真的要记录,社科院的这个结论是最符合中立性(WP:NPOV)的,因为是多数观点或者是重要的少数观点(有“一批知名的拥护者”)。-Msuker(留言) 2012年7月9日 (一) 08:05 (UTC)
- 在诸葛亮#临终托孤所采用章节名称中“临终托孤”似乎不太对,托孤与临终的人都是刘备,而且也诸葛亮没死,怎感觉阅读起来倒像是诸葛亮在临终托孤,应该改成“刘备托孤”才符合史实之意。
- 在刘备#遗恨夷陵章节中应该切割出另一章节“临终托孤”,从“刘备病危”一段开始,以下之叙述皆属之。
- 在刘备#遗恨夷陵章节中,有关于“临终托孤”,为何与诸葛亮#临终托孤叙述皆为不同,不都是一样在托孤吗,而且刘备临终托孤在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这话没有来源,所以不明白为何与诸葛亮#临终托孤叙述是不同的。--118.170.97.111(留言) 2014年12月20日 (六) 16:26 (UTC)
- 章节名值得重修,阁下所言甚是。至于两文章节不同,大约是出自不同编者之故,如果都是有来源而且配合各自条目行文,其实描述有所差异并没问题,重要不要互相矛盾而已。
另有关那文的来源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注:
《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Eartheater(留言) 2014年12月23日 (二) 06:02 (UTC)
- 完成查章节名修改问题,已于2015年5月8日 (五) 15:54由X001no1完成。--114.26.136.42(留言) 2015年9月26日 (六) 10:12 (UTC)
网络红人
编辑在网络红人的条目里,孔明被列为网络红人,因此要不要在本文中加入相关的叙述,并且把Category:网络红人的分类加入条目中?--“小橘子”温雅·马特 2019年5月1日 (三) 21:36 (UTC)
关于诸葛亮的谥号
编辑之前改的时被修正了,可我觉得有点奇怪,当时的臣子如果加谥的不是都有一个侯字吗?似乎称忠武侯比较合理114.39.158.150(留言) 2021年4月22日 (四) 09:06 (UTC)
为什么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经常被质疑?
编辑为什么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经常被质疑?--2001:F90:4880:4D6:8186:E190:DE98:2B5F(留言) 2022年11月7日 (一) 23:15 (UTC)
- 因为这些人往往就是一点军事不懂,甚至是史盲引用陈寿的话,可笑的是陈寿也只是用可能的词语,人家军神李靖曾说史官鲜克知兵不能记其事焉直接反驳陈寿,论战略诸葛亮就是历史战略天花板,隆中对仅仅十年不到登川地定鼎荆益,助一个最弱小的诸侯登上三分天下的位置,巅峰实力一度超过吴国,在汉中重创最强大国力强蜀国五倍不止的魏国,头号功臣绝对是武侯,论理论,便宜十六策,兵法二十四篇,将苑等等主要为治军,兵法一直从敌国一直到唐朝影响后世几百年,战术又开创历史上第一个反钳形战士,在卤城之战重创司马懿,其战果根据推算跟二爷的水淹七军都有的一比,论布阵,更是比不了,王双追王双死,张郃追张郃死,又把八阵图演变到巅峰,西晋名将马隆就是靠八卦阵大破鲜卑,所以黑子有什么资格说诸葛亮不懂军事--Likai0927(留言) 2023年7月25日 (二) 21:23 (UTC)
关于亲属那边的人
编辑老早就有疑问了,个人是觉得刘禅以及底下那一群皇室之人是不是该从亲属栏中删除?对诸葛亮而言刘禅是君主耶,刘备临终托孤不过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罢了,把刘禅加上诸葛亮的亲属中实在不太合理啊。--114.39.138.14(留言) 2024年8月28日 (三) 10:1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