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英语: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简称AR6),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一系列评估报告中的第六份,用于评估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资讯。其三个工作组涵盖的主题分别为:物理科学基础(第一工作组,WG I)、影响、调适与脆弱性(第二工作组,WG II)与气候变化缓解(第三工作组,WG III)。第一工作组报告于2021年发表,第二工作组报告于2022年2月发表,第三工作组报告于2022年4月发表。最终的综合报告于2023年3月发表。
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于2021年8月9日发布,标题:《2021年气候变化:物理科学基础》。[1][2]由来自66个国家,总共234名科学家合作撰写。[3][4]撰写者[5]引用14,000多篇科学论文,共有3,949页,获得195个会员国政府批准。[6]报告中的政策制定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SPM)由参与撰写的科学家起草,再经195个IPCC会员国政府在2021年8月6日之前共花费五天,逐行审阅及批准。[5]
根据WG I报告,只有立即大规模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才有可能达到避免全球升温1.5°C(2.7°F)或2.0°C(3.6°F)的目标。[1]《卫报》在头版报导中将这份报告描述为针对已形成“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的重大气候变化”的“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7]此一观点得到世界许多报纸[8]以及政治领袖和活动家的响应。
报告制作
编辑历史
编辑IPCC于1988年成立后,首先在1990年发布第一份气候评估报告(AR1,并于1992年更新)。[9]此后IPCC大约每隔六年就会发布新版评估报告。
IPCC于2016年4月在肯亚内罗毕举行的第43届会议上,将AR6评估周期中三份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s,SR)和一份盘点全球温室气体(GHG)方法报告的主题确定。[10][11]这些报告的发布日期顺序为:
- 2018年10月——IPCC全球升温1.5ºC特别报告(SR15)
- 2019年5月——2006年IPCC各国温室气体盘点指南(2019年修订版)
- 2019年8月——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
- 2019年9月——IPCC对气候变化中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
报告架构
编辑AR6由三个工作组(第一个工作组、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和于2023年3月完成的综合报告组成。[2]
- 2021年8月——气候变化的物理科学基础[12][13](WG I)
- 2022年2月——影响、调适与脆弱性(WG II)
- 2022年4月——气候变化缓解(WGIII)
- 2023年3月——综合报告[14]
资料泄漏事件
编辑在撰写AR6期间,一小群科学家透过名为科学家叛乱的组织把第三工作组撰写的一些资讯(关于气候变化缓解)泄漏。由于政府可更改IPCC报告中的决策者摘要(SPM)部分,科学家担心政客可能会将摘要中的重要资讯予以淡化。根据此泄漏信息,人类应在203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并在2050年之前完全停止排放,以将升温限制在1.5°C(2.7°F)以内。做法上须在生活方式和经济方面进行重大改变。[15][16]
地缘政治
编辑地缘政治学的概念首次于此报告中融入气候模式,以五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形式表达:SSP1“走向绿色之路(Taking the Green Road),达到永续性”、SSP2“中间路线(Middle of the Road)”、SSP3“崎岖之路(A Rocky Road),区域对抗”、SSP4“分裂之路(A Road divided),不平等”,以及2016年出版的SSP5“走上高速公路(Taking the Highway),透过化石燃料达到发展”。
这些路径假设国际间合作和全球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成长可促进气候变化调适。地缘政治学路径与其他路径一样,是报告中形成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来源之一。[17]:1–98ff假设之一是由化石燃料开发出足够的GDP和技术,甚至可让人类在5.0°C(9.0°F)的升温情景下调适。然而这份科学共识,在数百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中并未将全球于此种升温下做调适的假设予以证实。一些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最坏情况(升温5°C)和最佳基本情况(升温1.5°C)两者的可能性似乎均较低,而最合理的升温结果可能是在3.0°C(5.4°F)左右。[18]
报告明确指出:“每条路径都是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内部一致、合理且综合的描述,但这些社会经济的未来没有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没有假设新的气候政策…。按照此设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情景中驱动因素和排放的演变并没将气候变化影响考虑在内。”[17]:1–100
参与
编辑IPCC也被指责并未充分吸收来自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参见南北分歧)的学者,情况与从事其他主要国际科学工作相同。例如有些阻碍非洲学者参与的偏见受到强调——需要曾经发表过论文,以及在成为贡献撰写者之前须曾担任过专家审稿人。[19]另外类似的情况是物理科学报告的撰写者团队中只有28%是女性。[20]
物理科学基础(第一工作组报告)
编辑第一工作组报告由来自66个国家,总共234名科学家共同撰写,[3][4]报告标题:《2021年气候变化:物理科学基础》。[1][2]撰写者[5]引用14,000多篇科学论文,撰写页数达到3,949页,随后得到195个国家政府的批准。[5]报告中的政策制定者摘要由参与撰写的科学家起草,再经195个IPCC会员国政府在2021年8月6日前共花费五天,逐行审阅及同意,[5]并于2021年8月9日星期一发布。
报告指出只有立即大规模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才有可能避免升温超过1.5°C或2°C的目标。[1]《卫报》在头版报导中,将这份报告描述为针对已形成"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的重大气候变化"的“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7]此一观点得到世界许多报纸[8]以及政治领袖和活动家的响应。
报告中包含的技术摘要(Technical Summary,TS)提供介于政策制定者摘要(SPM)和完整报告之间的详细资讯。此外还制作互动式地图集,“用于对报告中数据驱动的气候变化资讯和评估结果间进行灵活的时空分析”。[22]根据2011年5月通过的IPCC协议,勘误表已开始编制,且持续进行中。常见问题集包含有34个问题,每个都与报告的专章对应。根据报告中的事实,并为全球各地提供区域概况介绍。SPM的资料保存在英国环境资料分析中心网站上,可供查询,并提供电脑简报资料作为"外展材料"服务,可用于记者会和简报场合。
发现
编辑第一工作组的《2021年气候变化:物理科学基础》共有十三章,重点在于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原因和影响背后的气候科学基本共识。与先前发布的评估报告相比,此报告在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方面提供更多的详细信息,[6]但需要对北美洲东部和中部的气候变化进行更多研究。[23]预测全球到2100年的海平面可能上升半米到一米,但也不排除上升两到五米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对位于极地的冰盖不稳定过程仍然知之甚少。[23]
报告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气候敏感度可量化为升温2.5°C(4.5°F)至4.0°C(7.2°F)之间,[6]最佳估计为3°C。[24]:SPM-11 在所有提出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中,气温在21世纪中叶的一段时间内均会达到升温1.5°C的程度。然而英国格兰瑟姆研究所所长Joeri Rogelj(也是评估报告主要撰写者之一)表示,要完全避免升温1.5°C有其可能,但世界需要在203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并在2050年达到100%零排放的程度。如果世界到下一次IPCC报告发布时还没有开始大幅削减排放,将不再有可能阻止1.5°C的升温。[25]SSP1-1.9是条新路径,可在2100年将辐射强迫降到1.9(伏特/平方米(W/m2)),模拟出世人可将升温保持在1.5°C的阈值以下。但即使在此情景,全球气温也会在2041-2060年达到升温1.6°C的峰值,然后才开始下降。[23]
路径 | 情景 |
估计升温 (2041年–2060年) |
估计升温 (2081年–2100年) |
非常可能(very likely)升温范围(°C) (2081年–2100年) |
---|---|---|---|---|
SSP1-1.9 | 非常低温室气体排放: 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净零排放) |
1.6°C | 1.4°C | 1.0 – 1.8 |
SSP1-2.6 | 低温室气体排放: 在2075年达到碳中和 |
1.7°C | 1.8°C | 1.3 – 2.4 |
SSP2-4.5 | 中等温室气体排放: 在2050年仍维持目前排放水平,然后逐步降低,在2100年达到碳中和 |
2.0°C | 2.7°C | 2.1 – 3.5 |
SSP3-7.0 | 高温室气体排放: 在2100年二氧化碳排放加倍 |
2.1°C | 3.6°C | 2.8 – 4.6 |
SSP5-8.5 | 非常高温室气体排放: 在2075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两倍 |
2.4°C | 4.4°C | 3.3 – 5.7 |
IPCC第六次报告中并无估计不同情景的发生几率,[2]但有份2020年发表的评论将SSP5-8.5描述为高度不可能(highly unlikely),SSP3-7.0不太可能(unlikely),而SSP2-4.5为可能(likely)。[26]
然而有份引用上述评论的报告显示,RCP8.5情景与2005年至2020年累计排放量有最佳的匹配。[27]
根据AR6撰写者的说法,可能的升温处于1.5°C到5°C范围之间,到本世纪末升温约为3°C。[18]2040年之前的升温可能会达到1.5°C。[18]复合影响产生的威胁程度被认为比先前IPCC报告所叙述的为高。[23]著名的曲棍球棒形状图尾端的仰角变得更为陡峭。[23]
极端天气事件预计会随着气温升高而频率增加,复合效应(例如高温和干旱)将会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23]科学家将特定极端天气事件归因于气候变化的能力与先前的报告相比,将会大为增强。[28]
将升温维持在1.5°C以下,预计全球碳预算只能在在2050年之前排放5,000亿吨温室气体,而达成净零排放的目标。[5]如果从2020年初开始即控制在此碳预算的范围,将有50%的机会可把升温保持在1.5°C以下。要达到67%的机会,排放须控制在4,000亿吨,要达到83%的机会,排放须控制在3,000亿吨。[24]:SPM-29f报告称快速减少甲烷排放可产生短期效益,可争取时间,让二氧化碳减排的效应随后才发生。[5]
未来的任何升温都会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即使气温只上升1.5°C,"观测记录中前所未有的极端事件也会更频繁发生"。越罕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24]:SPM-15
此类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随着变暖而显著增加,如下表所述:[24]:SPM-18
事件名称 | 1850年–1900年期间气候 | 升温1°C | 升温1.5°C | 升温2°C | 升温4°C |
---|---|---|---|---|---|
十年发生一次的热浪 | 正常 | 频率增加1.8倍, 气温升高1.2°C | 频率增加3.1倍,气温升高1.9°C | 频率增加4.6倍,气温升高4.6°C | 频率增加8.4倍,气温升高5.1°C |
五十年发生一次的热浪 | 正常 | 频率增加3.8倍, 气温升高1.2°C | 频率增加7.6倍, 气温升高2.0°C | 频率增加12.9倍, 气温升高2.7°C | 频率增加38.2倍, 气温升高5.3°C |
十年发生一次的强降水事件 | 正常 | 频率增加0.3倍, 湿度增加6.7% | 频率增加0.5倍, 湿度增加10.5% | 频率增加0.7倍, 湿度增加14.0% | 频率增加1.7倍, 湿度增加30.2% |
十年发生一次的干旱 | 正常 | 频率增加0.7倍, 干旱程度增加0.3倍 | 频率增加1.0倍, 干旱程度增加0.5倍 | 频率增加1.4倍, 干旱程度增加0.6倍 | 频率增加3.1倍, 干旱程度增加1.0倍 |
接受度
编辑科学面
编辑本报告发布时正值北半球夏季,极端天气事件较多,例如2021年北美西部热浪、2021年欧洲洪灾、印度和中国极端降雨事件、多国发生野火事件等。[3][30]一些科学家将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列为与撰写报告采用的气象模型预测间的明显差距,证明实际生活经验比科学共识的结果更为严峻。[30][31]
政治面
编辑第一工作组报告发布后,欧盟副主席法兰斯‧蒂默曼斯表示现在防止跨越气候临界点尚为时不晚。[32]英国首相波里斯·强森表示未来十年对地球的未来具有关键性作用。[33]
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署长里克·斯宾拉德表示NOAA“将利用这份IPCC报告中的新见解来指导与社区一起开展的工作,以做好准备、应对和调适气候变化”。[34]
非政府组织
编辑瑞典气候活动家格蕾塔·童贝里表示这份报告“证实我们从数千份先前的研究和报告中已经了解到的情况——表示我们已处于紧急状态中”。[35]
媒体面
编辑《卫报》在一篇专门报导此报告的头条,将其描述为“重大及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的“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7]此一报导得到多家媒体的响应。[8]
最先刊载泄漏报告资料的刊物CTXT表示:“这表明全球经济必须迅速摆脱对传统GDP成长方式的依赖,但报告将此点以低调方式表达。”[15][16]
联合国
编辑2022年气候变化:影响、调适与脆弱性(第二工作组报告)
编辑第二工作组(WG II) 于2022年2月28日发布其撰写的报告。标题为《2022年气候变化:影响、调适与脆弱性》,完整报告共有3,675页,外加37页的政策制定者摘要。[37]其中包含有关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资讯。[38]审查的主题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移民、城乡活动风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和能源。报告还评估应对这些风险的方法,并强调气候调适能力发展如何能成为永续发展中的重要构件。[39]
报告提出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位于先前所做估计的前段,世界各地都受其影响。[38]至少有33亿人[40](约占世界人口的40%)属于最严重的“高度脆弱”类别,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41]如果排放继续按照目前的路径发展,非洲将失去30%的玉米种植面积和50%的豆类耕地。[41]有十亿人会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洪水之害。[40]气候变化与其他因素合并也会增加像COVID-19大流行这类传染病爆发的风险。[42]报告还引述证据,显示如果气温继续上升,会导致中国付出最高的财务成本,影响包括粮食不安全、水资源短缺、洪水,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更强大的气旋,在某些时候,该国部分地区可能会面临高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能够忍受六个小时以上的湿球温度。[43]报告在总体上确定气候变化所导致的127种不同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些为不可逆转。[40]
人们可在某种程度上保护自己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即执行所谓的调适措施。总体上全球所有部门和地区在调适方面均已取得进展,但分布不均,而且许多做法会优先考虑到眼前已有的风险而非长期的转型变革。[39]但仍有可行且有效的调适方案可供选择,许多调适行动的好处不仅是降低气候风险,还包括对永续发展目标的正面影响。[44]:Figure SPM.4例如当前大多数调适措施都涉及与水有关的风险。改善水管理、储水和灌溉等行动可将脆弱性降低,还可提供经济和生态上的效益。[44]:SPM.C.2.1同样的,混林农业、农场和景观多样化以及城市农业等行动可增加粮食供应,并提高永续性。[44]:SPM.C.2.2
第二工作组进一步强调保育的必要性,用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并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报告写道:“最近根据一系列证据进行的分析,显示要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韧性,取决于对地球约30%至50%的土地、淡水和海洋区域(包括目前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生物提供有效和公平的保护。”[39]报告对采用技术二氧化碳移除(CDR)方法提出批评,反而表明城市化可帮助推动大众运输和再生能源等缓解策略。[41]报告还警告说太阳辐射管理、在非自然地点植树造林,或是“实行不妥当的生物能源(无论是否有碳捕集与封存功能)”等策略均存在很高的风险。[44]:SPM-19,20
报告致力强调调适措施存在的限制。指出一些人类和自然系统已经达到“软调适极限”,包括澳大利亚、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人类系统,而一些自然系统甚至达到“硬调适极限”,例如部分珊瑚礁、湿地、雨林、极地和山区的生态系统。如果气温上升达到1.5°C(2.7°F),其他生态系统和人类系统将达到硬调适极限,包括依赖冰河和冰雪提供融水的地区以及小岛屿。如果温度上升2°C(3.6°F),许多地区的许多主要作物将达到软调适极限,而如果温度上升3°C(5.4°F),欧洲部分地区将达到硬调适极限。[44]:SPM-26,27
报告于强调调适措施有其限制的同时,也强调气候灾害导致的损失和损害,表示气候变化无法经调适来完全避免其负面后果。报告指出这种损失和损害已经很普遍:干旱、洪水和热浪变得越来越频繁,大规模生物集群灭绝已经开始。[38]采取近期行动将升温限制在1.5°C以下将会大幅减少未来的损失和损害,但无法全部消除。[39]而富裕国家在之前拒绝为此负责。[41]
报告指出即使是升温仅暂时超过1.5°C,也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报告说:“根据超越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有些影响将导致额外释放温室气体(中置信度),有些影响将不可逆转,即使当全球暖化有所缓解后(高置信度)。”[44]:SPM-20如果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5°C,气候韧性发展将更加困难,而如果上升超过2°C,“在某些地区和次区域”就变为不可能。[44]:SPM-32,33,35虽然报告描述的前景黯淡,但其结论认为仍有时间透过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而将升温限制在1.5°C(2.7°F)之内,但必须立即采取行动。[41]此外,发展气候韧性可同时产生调适与缓解效益,但需要国际间合作,以及与当地社区和组织共同努力。[44]:SPM-32,33,35
反应
编辑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欧·古特瑞斯认为这份报告描述的是“人类遭遇苦难的地图集和对领导无方领袖的严厉控诉”,[38]并且“事实不容否认……这些世上最大的污染者正纵火焚烧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45]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福布斯·凯瑞表示,“我们已看到气候引发的极端事件有所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损害——生命丧失和生计遭摧毁。我们当前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可完全避免危机,而是我们是否可避免最坏的后果。”[38]
环保运动人士英格·安德森评论道:“自然界可成为我们的救世主…但前提是我们得先拯救它。”[41]
这份评估报告是在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第一周中发布。[46]乌克兰代表团在冲突的背景下将俄罗斯的侵略与资源诅咒中全球对石油的依赖联系起来,俄罗斯官员奥列格·阿尼西莫夫为冲突道歉,但于事无补。[46][47]乌克兰代表团也呼吁有关战争的新闻报导不要把第二工作组的报告成果掩盖。[40]
2022年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缓解(第三工作组报告)
编辑这份报告于2022年4月4日发布。[48]报告的架构于2017年通过。[49]有些观察家担心报告所采用的架构,而可能将结论予以淡化。[50]根据英国的《观察家报》报导,有些国家“试图提出改变,将最终警告极力削弱”。[50]
这份报告说,“全球所有主要部门自2010年以来产生的人为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均在增加。升高的占比源自城市地区。由于GDP和能源强度提高,在化石燃料使用和工业流程上的效率改善,尚不足以抵销全球工业、能源供应、运输、农业和建筑活动水准上升所导致的结果。”[51]
重点领域
编辑报告涵盖的重点包括:
- 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与驱动因素、
- 与长期净零排放目标相符的减排途径、
- 短期减排途径及其与创造就业、竞争力、降低贫穷、永续发展等“国家发展目标”的兼容性、
- 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面,包括根据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以满足人类需求的目标、
- 能源系统、
-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
- 城市和其他人类定居点、
- 建筑物、
- 交通运输、
- 产业、
- 不同经济部门的成本与机会、
- 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机构、
- 国际合作、
- 投资与金融、
- 创新、技术和技术转移,以及
- 永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
重要发现
编辑第三工作组报告采用一些新方法,例如将不同的社会层面、青年、原住民、城市、企业的参与纳入解决方案。[52]:SPM-2,3报告指出“国际合作是实现重大气候变化减缓的关键因素。”[52]:SPM-62国际合作对缓解气候变化有正面且可量化的影响,可为许多缓解措施提供关键性支援。参与国际协议可促成气候政策的采用。为防止全球较工业化前水准升温超过2°C,国际合作需要比现在更加强化,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需要富裕国家的支持来进行更有效的气候行动。[53]
报告称与各国履行2020年前所承诺的情景相比,到2050年,需求方缓解措施可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70%。为能成功实施,应与“改善所有人的基本福祉”建立联系。”。[52]:SPM-44
第三工作组报告的结论是为实现净零排放,有必要采用二氧化碳移除技术,并指出“所有将升温限制在1.5°C的全球路径…不产生或有限的超越,以及将升温限制在2°C的路径……都涉及快速、深入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立即减少所有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这些减排的缓解模拟包括从使用石化燃料不采用碳捕集与封存(CCS),过渡到极低碳或零碳能源(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或使用化石燃料并采用CCS工艺)、需求方措施和提高效率、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部署二氧化碳移除(CDR)工艺来平衡温室气体排放”,[54][55]于2018年10月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ºC特别报告》强调,“所有将全球暖化限制在1.5°C内,且仅发生有限或没超越的途径都预计要在21世纪达到约100-1,000吉吨(Gt,十亿吨)的二氧化碳移除(CDR)量。CDR工艺将用于捕捉残余排放,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净负排放,让全球升温回复到1.5°C之内…”。[56][57]报告将不同的二氧化碳移除(CDR)工艺,包括混农林业、林地复育、蓝碳管理、泥炭地复育等列出比较。[52]:SPM-47
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情况下,预计到2050年由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CO2-eq)为65吉吨。如果采取全面缓解行动,排放量可能会降至接近零,假设中最坏的情况会有3吉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无法去除。城市规划,空地利用、大众交通、采步行或骑自行车和共享车辆的混合使用,可将城市排放量减少23-26%。城市森林、湖泊和其他蓝色和绿色基础设施可直接和间接减少排放(例如透过减少冷却用能源)。[58]
建筑物也是减排注重的项目。建筑物在2019年的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在协助实现联合国于2015年制定的永续发展目标的同时,可减少建筑物排放量的80-90%。报告介绍减少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方案:SER = Sufficiency(充足)、Efficiency(效率)、Renewable(可再生)。在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期间,Sufficiency表示不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能源供应、维护或更换。项目中包括自然通风、绿色屋顶、白色墙壁、空间混合使用、设备共用等。[59]建筑物的排放与其他部门的排放之间存在多重联系,包括于第6、7、8、10 和11章中的讨论。减少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有关联。[60]
报告表示没有证据显示永续发展需仰赖化石燃料。[61]气候新闻工作者艾美·维斯特威尔特对此报告的反应是此论点为最激进的其中之一,揭穿能源贫乏倡导者的观点(即发展必定要使用化石燃料)。[61]
IPCC表示使用比先前共识认定更少的能源即可实现体面的生活水平。根据这份为实现所有人的福祉而制定的报告,所需的能源消耗为“每人每年20到50千兆焦耳(即十亿焦耳,gigajoule)之间,取决于具体情况”。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可减少排放。采用低需求和高效率的缓解途径可实现体面的生活水平和所有人的福祉。采取减少消费、涉及永续发展的途径比基于高消耗和狭隘缓解的途径产生的负面结果更少。表TS29显示,与能源部门的措施相比,城市、建筑、农业、林业与其他土地利用(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AFOLU)和交通部门的缓解措施与永续发展目标具有更大的协同作用和更少的权衡取舍,而后者(更少的权衡取舍)也适用于产业部门。根据表TS30,狭隘的缓解措施可导致栖息地破坏增加600%,同时可避免栖息地退化约95%。采用永续发展的缓解措施将不会损害森林覆盖和生物多样性。[62]
国际合作可让在不损害永续发展目标的情况下让气候变化缓解成为可能。[63]
报告提到全球采取气候行动已取得一些进展。例如2010年后森林砍伐速度放缓,而由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近年的植树造林活动,让森林总覆盖率有所增加。[64]
回应
编辑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欧·古特瑞斯表示此报告描述“[政策制定者]一连串违背气候承诺的行为”,并在演讲中呼吁采取更多行动,他说“气候活动人士有时被描述为危险的激进分子。但真正危险的激进分子是那些正在增加化石燃料产出的国家。”[65]
AR6综合报告:2023年气候变化
编辑总结整份文件的综合报告于2023年3月在瑞士因特拉肯举行的专家小组第58次全体会议上定稿,并于2023年3月20日发布。内容包括供政策制定者使用的摘要,用于迪拜举行的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8)议程的基础。[66]
主要发现
编辑综合报告提供近期和长期应对措施的指导方针。报告称全球暖化加剧的主要根源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指出在较高排放情境下,全球暖化可能(likely)或非常可能(very likely)会超过1.5℃。[67]
小组发布一份较长的报告,[68]提供给政策制定者一份摘要、[69]一份简报文稿[70]和一份简短的“标题声明”文件,[71]并用3-4页的篇幅将调查结果总结。此外,并包含以下几点:
- 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构成威胁。确保可永续性的机会之窗正迅速关闭中。气候行动须透过国际合作(包括获得所需的融资,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包容性治理和协调政策来实现。明确的目标、多元的知识、资金、科技是气候行动的动力。为实现气候目标,气候融资需要倍增。全球资本充足,但将其转用于气候行动存在障碍。于未来几年所做的选择将会产生数千年的影响。
- 人类主要透过排放温室气体,明显导致全球暖化。这些排放量持续上升,原因是不可持续的能源使用、土地利用、消费主义,而不同的地区、国家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差异。全球气温从1850年-1900期间年到2011年-2020年期间之间,已上升1.1°C。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在全球造成广泛而快速的变化,对自然界和人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造成最小气候变化影响的社区受害反而尤其严重。
- 人类调适能力已有所增强,但不同地区的调适能力差距仍然存在,以目前的速度进行下去,差距会继续扩大。一些生态系统和区域已到达其能力的极限。透过良好的规划和执行可避免调适不良,同时产生协同效益。目前提供调适的融资不足,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
- 人类缓解措施在增加中,但即使到2021年10月由各国宣布的国家自订贡献能够达成,于21世纪的升温也可能会超过1.5℃,甚至很难将升温限制在2℃内。真正的政策落实与国家自订贡献之间存在差距。融资不足,难以支持达成缓解的目标。
- 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全球暖化更进一步强化,而在短期内即达到1.5°C的极限。进一步变暖将加剧许多已存在的负面影响。当暖化加剧后,其长期负面影响会比目前高出许多倍,出现突然和/或不可逆转的变化和风险的可能性更高。而出现造成非常大负面影响、损失和伤害、气候和非气候影响、增强互动、复合和级联以及更加复杂和难以管理事件的可能性会较小。调适措施的有效性将会降低,更多的人类和自然系统将会达到其调适极限。
- 目前使用化石燃料的基础设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预计将超过维持升温在1.5°C之内的碳预算。为将升温限制在1.5°C和2°C的限度内,我们需要在2030年之前在所有部门快速并深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分别在2050年代初和2070年代初左右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 如果升温超过1.5°C,可透过负排放手段将其减少,此时须用到二氧化碳移除技术,但如此做存在更大的可行性和永续性问题。超越会对人类和自然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以及增添一些不可逆转风险,这些风险会随着超越的幅度和持续时间而增强。
- 为达成永续性,所有部门和系统必须进行快速、影响深远的系统转型,包括大幅扩充可用的缓解和调适方案。在这十年内采取大规模气候行动将减少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损失和损害,并带来许多共同效益。近期行动需要潜在的颠覆性变革,但可透过扶持政策来将变革缓和。
- 加速,同时公平进行的气候行动对于永续发展非常重要,产生的协同效应会大于权衡取舍。公平、气候正义、社会正义、包容性和公正过渡能促进气候行动。调适工作需要增加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者的支持。减少排放密集型消费的可能性有很多,包括透过改变生活方式,以产生协同效益。
在简报(第9页)中,小组呼吁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70]在第68-70页的较长报告中,提出气候行动的不同可能性以及需求方措施的减排潜力,考虑到某些群体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能源,这些措施可将某些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70%。[68]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McGrath, Matt. Climate change: IPCC report is 'code red for humanity'. BBC News (BBC). 2021-08-09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英国英语).
- ^ 2.0 2.1 2.2 2.3 2.4 Masson-Delmotte, Valérie; Zhai, Panmao; Pirani, Anna; Connors, Sarah L.; Péan, Clotilde; Berger, Sophie; Caud, Nada; Chen, Yang; Goldfarb, Leah; Gomis, Melissa I.; Huang, Mengtian; Leitzell, Katherine; Lonnoy, Elisabeth; Matthews, J. B. Robin; Maycock, Tom K.; Waterfield, Tim; Yelekçi, Ozge; Yu, Rong; Zhou, Baiquan (编).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08-09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3).
- ^ 3.0 3.1 3.2 UN climate science talks open amid heatwaves, floods and drought. UN News. 2021-07-26 [202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2) (英语).
- ^ 4.0 4.1 Dunne, Daisy. How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reacted to the IPCC's landmark climate report. The Independent. 2021-08-10 [2021-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英语).
- ^ 5.0 5.1 5.2 5.3 5.4 5.5 5.6 The IPCC delivers its starkest warning about the world's climate. The Economist. 2021-08-09 [2021-08-09]. ISSN 001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2).
- ^ 6.0 6.1 6.2 Plumer, Brad; Fountain, Henry. A Hotter Future Is Certain, Climate Panel Warns. But How Hot Is Up to Us.. Climate Change: U.N. Climate Report. The New York Times. 2021-08-11 [2021-08-0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美国英语).
- ^ 7.0 7.1 7.2 Harvey, Fiona. Major climate changes inevitable and irreversible – IPCC's starkest warning yet. The Guardian. 2021-08-09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 ^ 8.0 8.1 8.2 Sullivan, Helen. 'Code red for humanity': what the papers say about the IPCC report on the climate crisis. The Guardian. 2021-08-10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 ^ Climate Change: The IPCC 1990 and 1992 Assessments — IPCC.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 ^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 IPCC. [202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 ^ The IPCC and the sixth Assessment cycle (PDF).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14).
- ^ Tentative IPCC AR6 WGI schedule for 2020–2021 (11 June 2020) (PDF).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3).
- ^ IPCC opens meeting to approve physical science report — IPCC. [202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 ^ IPCC reschedules report approval sessions — IPCC.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 ^ 15.0 15.1 Bordera, Juan; Prieto, Fernando. El IPCC considera que el decrecimiento es clave para mitigar el cambio climático. ctxt. 2021-08-07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西班牙语).
- ^ 16.0 16.1 Harvey, Fiona; Tremlett, Gil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ust peak within 4 years, says leaked UN report. The Guardian. 2021-08-12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 ^ 17.0 17.1 Chen D, Rojas M, Samset BH, Cobb K, Diongue Niang A, Edwards P, Emori S, Faria SH, Hawkins E, Hope P, Huybrechts P, Meinshausen M, Mustafa SK, Plattner GK, Tréguier AM. Chapter 1: Framing, context, and methods. (PDF). Masson-Delmotte V, Zhai P, Pirani A, Connors SL, Péan C, Berger S, Caud N, Chen Y, Goldfarb L, Gomis MI, Huang M, Leitzell K, Lonnoy E, Matthews JB, Maycock TK, Waterfield T, Yelekçi O, Yu R, Zhou B (编).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 Press. 2021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27).
- ^ 18.0 18.1 18.2 Coren, Michael J. Scientists have finally added world politics to their climate models. Quartz. 9 August 2021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英语).
- ^ Ndumi Ngumbi, Esther; Nsofor, Ifeanyi M. It's time to listen to African climate scientists. The Africa Report. Jeune Afrique Media Group. 2021-09-15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美国英语).
- ^ Carolina VERA in: Presentación nuevo informe del IPCC sobre las bases físicas del cambio climático [Informe IPPC 2021] (video). Buenos Aires: Ministerio de Ciencia, Tecnología e Innovación de Argentina. 事件发生在 10:12. 2021-08-10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西班牙语).
28 por ciento de los autores son mujeres que pueden parecer poco pero le dar el número del reporte de grupo de trabajo uno anterior del quinto ciclo y ese pocentaje del 17 por ciento.
- ^ Dataset Collection Record: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catalogue.ceda.ac.uk.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 ^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www.ipcc.ch. [202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Key takeaways from the new IPCC report » Yale Climate Connections. Yale Climate Connections. 2021-08-09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美国英语).
- ^ 24.0 24.1 24.2 24.3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PD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 Press. 202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1).
- ^ Rosane, Olivia. Latest IPCC Report Is 'Code Red for Humanity'. Ecowatch. 2021-08-09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 ^ Hausfather, Zeke; Peters, Glen P. Emissions – the 'business as usual' story is misleading. Nature. 2020-01-29, 577 (618–620): 618–620 [2021-09-03]. Bibcode:2020Natur.577..618H. PMID 31996825. S2CID 256819346. doi:10.1038/d41586-020-00177-3.
- ^ Schwalm, Christopher R.; Glendon, Spencer; Duffy, Philip B. RCP8.5 tracks cumulative CO2 emissions. PNAS. 2020-08-03, 117 (33): 19656–19657. Bibcode:2020PNAS..11719656S. PMC 7443890 . PMID 32747549. doi:10.1073/pnas.2007117117 .
- ^ Irfan, Umair. Climate change worsens extreme weather. A revolution in attribution science proved it.. Vox. 2021-08-12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英语).
- ^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21-09-02., page 18
- ^ 30.0 30.1 Commentary: We are living through a new, horrible phase of climate change. CNA. [202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2) (英语).
- ^ Fountain, Henry. The world can expect more record-shattering heat waves, research shows.. The New York Times. 2021-07-26 [2021-08-1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美国英语).
- ^ 'Not too late' to prevent 'runaway climate change': EU. WION.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英语).
- ^ World's 1.5C goal slipping beyond reach without urgent action, warns landmark UN climate report. The Independent. 2021-08-09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英语).
- ^ Statement from NOAA Administrator Rick Spinrad on new IPCC report.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8-09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 ^ Berry, Alex. IPCC report: World reacts to ominous climate warning. Deutsche Welle. 2021-08-09 [202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英国英语).
- ^ Secretary-General's statement on the IPCC Working Group 1 Report on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f the Sixth Assessment. United Nations.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 ^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英语).
- ^ 38.0 38.1 38.2 38.3 38.4 Harvey, Fiona. IPCC issues 'bleakest warning yet' on impacts of climate breakdown. The Guardian. 2022-02-28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英语).
- ^ 39.0 39.1 39.2 39.3 WGII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Headline Statements. www.ipcc.ch.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英语).
- ^ 40.0 40.1 40.2 40.3 Borenstein, Seth. UN climate report: 'Atlas of human suffering' worse, bigger. AP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22-02-28 [202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英语).
- ^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McGrath, Matt. Climate change: Five things we've learned from the IPCC report. BBC News. 2022-03-01 [202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 ^ Chapter 2: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and their Services, in: IPCC WGII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PDF). IPCC. : 40–42 [2022-03-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2-28).
- ^ Ye, Yuan. IPCC Warns China Will Be Hit Hard by Climate Change. Sixth tone. 2022-03-03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Working group I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PDF).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7 February 2022 [2 March 20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2-28).
- ^ McGrath, Matt. Climate change: IPCC report warns of 'irreversibl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BBC News. 2022-02-28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 ^ 46.0 46.1 Russian climate delegate apologizes on Ukraine, saying many 'fail to find any justification for the attack'. Washington Post. [2022-03-01].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美国英语).
- ^ Russian official apologises for war in Ukraine at UN climate meet. France 24. 2022-02-27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7) (英语).
- ^ New time of the IPCC Working Group III press conference, 3 p.m. GMT on 2022-04-04 — IPCC.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 ^ IPCC Emissions Reduction Report Due Today After Negotiations Go Into Overtime. The Energy Mix. 2022-04-04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加拿大英语).
- ^ 50.0 50.1 Dire warning on climate change 'is being ignored' amid war and economic turmoil. the Guardian. 2022-04-03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英语).
- ^ IPCC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report.ipcc.ch.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 ^ 52.0 52.1 52.2 52.3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Working Group II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PDF).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2-04-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8-07).
- ^ Working Group II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Technical Summary (PDF). IPCC. : 119–120 [2022-04-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4).
- ^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PDF) (报告).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2022-04-04 [2022-12-08]. doi:10.1017/9781009157926.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2).
- ^ Clifford, Catherine. The story of climate change right now in 9 charts. CNBC. April 5, 2022 [202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8).
-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of 1.5°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PDF) (报告).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2018-10-08 [2022-12-08]. doi:10.1017/9781009157940.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3).
- ^ DiChristopher, Tom. UN climate change panel says 'unprecedented' action needed to prevent rapid global warming. CNBC. 2018-10-08 [202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8).
- ^ Working Group II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Technical Summary (PDF). IPCC. : 61–66 [2022-04-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4).
- ^ Working Group II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Technical Summary (PDF). IPCC. : 71–76 [2022-04-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4).
- ^ WG II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 CHAPTER 9 (PDF). IPCC. 2022: 10, 49–50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10).
- ^ 61.0 61.1 Debunking Demand (IPCC Mitigation Report, Part 1). Drilled. 2022-04-06 [2022-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英语).
- ^ Working Group II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Technical Summary (PDF). IPCC. : 24, 102, 103, 134–136 [2022-04-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4).
- ^ Working Group II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Technical Summary (PDF). IPCC. : 5 [2022-04-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4).
- ^ Working Group II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Technical Summary (PDF). IPCC. : 9–11 [2022-04-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4).
- ^ Secretary-General Warns of Climate Emergency, Calling Intergovernmental Panel's Report 'a File of Shame', While Saying Leaders 'Are Lying', Fuelling Flames | Meetings Coverage and Press Releases. www.un.org. [2022-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英语).
- ^ Fiona Harvey, What is the IPCC AR6 synthesis report and why does it matter?, The Guardian, 2023-03-19 [2023-03-21],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英国英语)
- ^ AR6 Syn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 www.ipcc.ch.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英语).
- ^ 68.0 68.1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Longer Report (PDF). IPCC.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2).
- ^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PDF). IPCC.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0).
- ^ 70.0 70.1 Press conference slides FINAL_PDF (PDF).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9-09).
- ^ Headline Statements.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