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伊朗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1940—2016)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波斯语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1],英语: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2016年7月4日),生于德黑兰,是伊朗革命后最有影响力和最引起争论的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之一[2][3][4],也是过去20年国际上最著名的伊朗导演之一。在1980和90年代期间,国际社会对伊朗持有负面评价时,他的电影展现出伊朗慈悲和艺术的另一面[5]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导演
国籍 伊朗
出生(1940-06-22)1940年6月22日
逝世2016年7月4日(2016岁—07—04)(76岁)
配偶Parvin Amir-Gholi
活跃年代1962年-2016年
奖项
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1997年 《樱桃的滋味
其他奖项
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1999年 《随风而逝波斯语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虽然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1970年代曾拍过几部获奖电影,但他在世界电影舞台上所获得的名声是在伊朗革命之后。他的杰作《特写》(Nema-ye Nazdik,1990)”在法国声名大噪,使得国际电影圈开始注意到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作品。1991年的《生生长流》(Zendegi va digar hich)让他在翌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Un Certain Regard)赢得首个重要奖项罗西里尼奖。在他拍出初次突破性作品《报告》(Gozaresh,1977)后20年,终于以《樱桃的滋味》(Ta'm e guilass,1997)在戛纳电影节获颁金棕榈奖

生平

编辑

早期

编辑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出生于德黑兰,毕业于德黑兰大学艺术系[6]。他于大学主修绘画和图形设计,并曾担任交通警察

1962年至1966年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总共拍摄超过150部电视广告。1960年代末,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开始拍摄电影。

导演生涯

编辑

在1969年,伊朗新浪潮开始于达里尔婿·默荷祖(داریوش مهرجویی )的电影《GAV》,他在德黑兰为非商业组织伊朗儿童和青年智力发展研究所(Kanun)建立电影部门,后来成为伊朗当代电影重要中心。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同年导演第一部短片《面包与小巷》(Nan va Koutcheh)。他在伊朗儿童和青年智力发展研究所经营部门5年,为儿童拍摄电影帮他踏出电影导演和制作的第一步。

1970年代,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奉行个人主义电影制作风格[7] 。1975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两部短片《我也可以》及《两个解决方案》。1980年代初,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一些短片,包括《牙痛》(1980年)、《有序还是无序》(1981年)与《合唱团》(1982年)。直到他于1987年完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8][9]后,他开始在伊朗国外受到注目。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1992年)与《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年)被电影评论家称为寇科三部曲,因为三部电影都在伊朗北部寇科拍摄。该影片也提到1990年曼吉尔-鲁德巴地震,造成40,000人失去生命。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用生命,死亡,改变来延续电影主题。1990年代,寇科三部曲于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如荷兰瑞典德国芬兰获得商业成功[10]。但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认为《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及《樱桃的滋味》(1997年)才是三部曲。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完成《特写》(1990年),描述一个男人冒充电影制作人,之后遭到警察逮捕及审判的故事,由穆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主演。英国电影学院将《特写》名列史上50大经典电影第42位,获得昆汀·塔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韦纳·荷索让-吕克·戈达尔南尼·莫雷蒂等著名导演肯定[11] and was released across Europe.[12],《特写》也在欧洲上映。

1992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生生长流》,讲述一位父亲和儿子从德黑兰开车到寇科寻找两个小男孩,他们在途中遭遇地震幸存者的故事[13][14][15]。这一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赢得罗伯托·罗西里尼大奖。《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以《生生长流》拍摄幕后为蓝本,主要描述《生生长流》中的饰演夫妻的男女演员,在镜头外微妙的关系[16]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贾法·帕纳西传写电影剧本《白气球》(1995年)。1997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以《樱桃的滋味》夺得金棕榈奖,这部影片涉及道德、自杀行为合法性及同情等议题。

随风而逝》在1999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剧情描述有一群人来到库尔德族部落停留,当地人则猜想他们为了寻宝而来,于是在部落里造成话题。

2000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美国旧金山电影节获得黑泽明终身成就奖,他则将奖项献给伊朗演员Behrouz Vossoughi,以表彰他对伊朗电影贡献[17][18]

2001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接受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邀请,前往乌干达坎帕拉拍摄乌干达孤儿纪录片。国家电影剧院首席制作人杰夫·安德鲁提到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提及生命和死亡连结,就像基亚罗斯塔米之前的四部电影。”

次年,基亚罗斯塔米执导《十段生命的律动》,展现一个罕见电影制作方法,并放弃剧本。剧情借由女计程车司机的眼睛来传达,随着计程车在德黑兰街头前进,进入乘客的内心世界与伊朗文化 。

2008年,基亚罗斯塔米执导《希林公主》,电影充满伊朗女演员和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的特写。这部影片被形容为“探索影像、声音和女性观众之间的关系。”

合法副本》(2010年)再次由朱丽叶·比诺什演出,电影于在意大利托斯卡纳拍摄[19],描述英国男人和法国女人之间的故事,它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首映。罗杰·埃伯特称赞这部电影,指出“基亚罗斯塔米在创造营幕外空间的功力非常出色。”[20]朱丽叶·比诺什也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基亚罗斯塔米曾在众多电影节担任评审,最引人注目的是戛纳电影节(1993年、2002年、2005年与2014年)[21]。他也曾在威尼斯电影节(1985年)、洛迦诺电影节(1990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1996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2004年)、卡帕尔比奥电影节(2007年)、库斯滕多夫电影及音乐节(2011年)担任评审[22][23][24]

去世

编辑

2016年7月4日,因患胃肠癌在法国巴黎逝世。[25]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基亚罗斯塔米在查出癌症后,是因为在德黑兰进行手术发生医疗事故,进而耽误了治疗,最后被送到巴黎时已经回天乏术。[26]

风格

编辑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伊朗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一员。此一伊朗电影界的运动,始于1960年代,并在1979的革命之前的70年代蓬勃发展。 Forough Farrokhzad、Sohrab Shahid Saless、Bahram Beizai和Parviz Kimiavi是伊朗电影新浪潮运动先锋。他们拍摄的作品带有非常浓厚政治哲学意涵,与如诗般对白的创新艺术电影。有些电影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有些则是混合幻想和现实隐喻。

评论

编辑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已经受到全世界影坛的赞誉,他在1999年被两位国际影评人投票评选19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导演[27] 。他的4部电影在安大略省电影中心公布90年代最佳电影名单中排名前6位。黑泽明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的感受...当萨蒂亚吉特·拉伊去世后,我很郁闷。但是看到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后,我感谢上帝给我们合适的人来接棒。”[6][28]马丁·斯科塞斯曾评论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代表艺术电影的最高水平。”[29]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赞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是最出色的代表之一[30]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欧洲获得赞誉后,伊朗政府禁止他的电影上映。基亚罗斯塔米回应说“近10年来,政府已决定不上映我的任何一部电影....我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的电影,因此禁止上映,防止他们不想外泄的消息传播出去”[29]

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击事件发生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被美国政府拒绝核发签证[31][32],导致他无法参加纽约电影节[33]。邀请阿巴斯的电影节执导Richard Peña英语Richard Peña表示:“我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一个可怕的象征,没有人意会到这对于全体穆斯林是一种负面的信息。”[29]芬兰导演阿基·郭利斯马基也以抵制电影节来表达抗议[34]

2007年,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当代艺术中心共同举办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作品展。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世界电影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成员,该基金会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成立,目标是发现与重建被世界影坛长期忽视的电影[35][36]

艺术

编辑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也是摄影家与诗人,他的摄影作品(1978年至2003年)大部分是雪景,以在家乡德黑兰为背景,并在1999年发表过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与尚·考克多萨蒂亚吉特·拉伊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古勒扎尔相同,都在诗歌、设计、绘画或摄影表达自我[37]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也制作莫扎特歌剧女人皆如此》,2003年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首演[19]

电影

编辑
年份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原文名称
1977 报告 The Report گزارش
1984 国小新鲜人 First Graders اولی‌ها
1987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خانه دوست کجاست؟
1989 家庭作业 Homework مشق شب
1990 特写 Close-Up کلوزآپ
1991 生生长流 And Life Goes on.../Life, and Nothing More... زندگی و دیگر هیچ
1994 橄榄树下的情人 Through the Olive Trees زیر درختان زیتون
1997 樱桃的滋味 A Taste of Cherry طعم گیلاس
1999 随风而逝 The Wind Will Carry Us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2001 童心一二三 ABC Africa ای‌بی‌سی آفریقا
2002 十段生命的律动 Ten ده
2003 Five پنج
2004 十段生命的共振 10 on Ten ۱۰ روی ده
2005 火车三段程 Tickets جاده‌های کیارستمی
2008 希林公主 Shirin شیرین
2010 合法副本 Certified Copy Copie conforme
2012 如沐爱河 Like Someone in Love ライク・サムワン・イン・ラブ
2017 24帧 24 Frames 24 فریم

荣誉

编辑

奖项

编辑

外国勋章奖章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波斯语发音:[ʔæbˌbɒːse kijɒːɾostæˈmi]
  2. ^ Panel of critics. The world's 40 best directors. London: Guardian Unlimited. 2003-11-14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6).  |year=|date=不匹配 (帮助)
  3. ^ Karen Simonian. Abbas Kiarostami Films Featured at Wexner Center (PDF).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7-10). 
  4. ^ 2002 Ranking for Film Director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5. ^ Ivone Margulies. Abbas Kiarostami.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7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1). 
  6. ^ 6.0 6.1 Abbas Kiarostami: Biography. Zeitgeist, the spirit of the time.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8). 
  7. ^ Hamid Dabashi. Notes on Close Up – Iranian Cinem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rictly Film School.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7). 
  8. ^ Rebecca Flint.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World records. [200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9. ^ Chris Darke.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PDF). Zeitgeistfilms. [2007-02-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1-27). 
  10. ^ David Parkinson. Abbas Kiarostami Season: National Film Theatre, 1st-31 May 2005. BBC. 2005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11. ^ Close-Up. Bfi Video Publishing. 1998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7). 
  12. ^ Hemangini Gupta. Celebrating film-making. The Hindu. 2005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13. ^ Jeremy Heilman. Life and Nothing More… (Abbas Kiarostami) 1991. MovieMartyr. 2002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14. ^ Jonathan Rosenbaum. Fill In The Blanks. Chicago Reader. 1997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6). 
  15. ^ Film Info. And Life Goes On (synopsis). Zeitgeistfilm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6). 
  16. ^ Stephen Bransford. Days in the Country: Representations of Rural Space .... Sense of Cinema. 2003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17. ^ Judy Stone. Not Quite a Memoire. Firouzan Films.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18. ^ Jeff Lambert. 43rd Annual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ense of Cinema.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5). 
  19. ^ 19.0 19.1 Ginsberg, Terri; Lippard, Chris.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iddle Eastern Cinema. Scarecrow Press. 2010-01-03: 236 [2014-10-19]. ISBN 978-0-8108-6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0). 
  20. ^ Ebert, Roger.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12.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11-12-06: 93 [2014-10-19]. ISBN 978-1-4494-21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21. ^ Abbas Kiarostami to preside over jury at Cannes film festival. PressTV. [13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22. ^ Abbas Kiarostami. IndiePix. 2004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2). 
  23. ^ Abbas Kiarostami. Cannes Film Festival.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24. ^ Nick Vivarelli. Kiarostami to head Capalbio jury. Variety.com. 2007-06-11 [200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0). 
  25. ^ Iran cinema: Abbas Kiarostami, award-winning film director, dies at 7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2016-07-04.[2016-07-14].
  26. ^ 直击阿巴斯万人葬礼现场:一起草率医疗事故断送的伟大生命. 澎湃新闻. 2016-07-13 [2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27. ^ Dorna Khazeni. Close Up: Iranian Cinem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y Hamid Dabashi.. Brightlightsfilms.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6). 
  28. ^ Cynthia Rockwell. Carney on Cassavetes: Film critic Ray Carney sheds light on the work of legendary indie filmmaker, John Cassavetes.. NEFilm. 2001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6). 
  29. ^ 29.0 29.1 29.2 Stuart Jeffries. Abbas Kiarostami – Not A Martyr. The Guardian. 2005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8). 
  30. ^ Wray, John. Minister of Fear. New York Times. 2007-09-23 [2008-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0). 
  31. ^ Andrew O'Hehir. Iran's leading filmmaker denied U.S. visa. Salon.com.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7). 
  32. ^ Iranian director hands back award. BBC. 2002-10-17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8). 
  33. ^ Jacques Mandelbaum. No entry for Kiarostami. Le Monde.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9). 
  34. ^ Celestine Bohlen. Abbas Kiarostami Controversy at the 40th NYFF. Human Rights Watch.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4). 
  35. ^ Martin Scorsese goes global. US today. 2007-05-22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3). 
  36. ^ Kiarostami joins Scorsese project. PRESS TV. 2007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37. ^ Narguess Farzad. Simplicity and Bliss: Poems of Abbas Kiarostami. Iran Heritage Foundation. 2005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38. ^ (日语)平成25年秋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内阁府. 2013-11-03 [2021-09-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