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英语:deflation),在经济学中指商品及服务的普遍价格水平下降。[1]当通货膨胀率降至0%以下(即负通货膨胀率)时,便发生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会随着时间降低货币的价值,而通货紧缩则会增加它。这使得与之前相同数量的货币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减缓(即通货膨胀率下降至较低水平但仍然为正值)不同。[2]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突然的通货紧缩冲击是一个问题,因为它会增加债务的实际价值,尤其是如果通货紧缩出人意料的话。通货紧缩还可能加剧衰退,并导致通货紧缩螺旋(见后面部分)。[3][4][5][6][7][8][9]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长期的通货紧缩期与经济中技术进步的基础有关,因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商品成本会下降。[10]
通货紧缩通常发生在供给过剩(即过量生产)、需求低迷(即消费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有时是对由于粗心投资或信贷紧缩造成的收缩的反应)或因经济体外流的净资本而发生。[11]当竞争过多且市场集中度过低时也可能发生通货紧缩。[12]
原因及相应的类型
编辑在IS-LM模型(投资与储蓄均衡 - 流动性偏好与货币供给均衡模型)中,通货紧缩是由于商品及服务的供给曲线发生变化所引起的。 这反过来可能是由于供给增加、需求下降或两者同时发生所引起的。
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有动机延迟购买和消费,直到价格进一步下降,这反过来又减少了整体经济活动。 当购买被延迟时,生产能力被闲置,投资下降,进一步减少了总需求。 这就是通货紧缩螺旋。 快速扭转这种情况的方法是引入经济刺激。 政府可以增加对基础设施等的生产性支出,或者中央银行可以开始扩大货币供给量。
通货紧缩也与风险回避有关[13],投资者和购买者开始囤积货币,因为其价值随着时间增加。 这可能导致流动性陷阱,或可能导致短缺,吸引投资带来更多工作和商品生产。 中央银行通常无法对货币收取负利率,甚至收取零利率通常也产生的刺激效应小于略高的利率。 在封闭经济中,这是因为收取零利率也意味着政府证券零回报,或短期内甚至负回报。 在开放经济中,它产生套利交易,并贬值货币。 货币贬值导致进口价格上涨,而不必然以同等程度刺激出口。
当货币供给固定,或不像人口和经济那样快速增长时,通货紧缩是经济的自然状况。 这时,每个人可用的硬通货量下降,实际上使货币变得更稀缺,因此每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增加。 当生产效率的改善降低了商品的整体价格时,也会发生通货紧缩。 市场竞争通常促使生产者将这些成本节省的至少一部分用于降低他们商品的要价。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消费者支付更少的钱购买这些商品,因此,通货紧缩已经发生,因为购买力增加了。
从1870年到1900年的加速生产力时期,提高的生产力和降低的运输成本创造了结构性通货紧缩,但在1913年联邦储备系统成立之前大约有十年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通货膨胀,但战后和1930年代大萧条期间通货紧缩又回归了。 大多数国家在1930年代放弃了金本位制,所以在低生产力增长的法定货币制度下,除了投机性资产类别崩溃外,预期通货紧缩的理由较少。
在主流经济学中,通货紧缩可能是由商品供给和货币供给的组合引起的,具体是货币供给下降和商品供给上升。 历史上的通货紧缩事件通常与商品供给上升(由于生产力增加)相关,而没有货币供给增加,或者(如大萧条和可能的1990年代初日本)商品需求下降结合货币供给减少。 对大萧条的研究表明,作为对需求减少的反应,当时的联邦储备系统减少了货币供给,助长了通货紧缩。
原因包括,从需求方面:
- 增长通货紧缩
- 囤积
以及供给方面:
- 银行信贷通货紧缩
- 债务通货紧缩
- 关于货币供给的决策
- 信贷通货紧缩
参考文献
编辑- ^ Robert J. Barro and Vittorio Grilli (1994), European Macroeconomics, chap. 8, p. 142. ISBN 0-333-57764-7
- ^ O'Sullivan, Arthur; Sheffrin, Steven M. Economics: Principles in Action .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3: 343. ISBN 0-13-063085-3.
- ^ Harry Wallop, Harry Wallop. Deflation: why it is dangerous . The Daily Telegraph. 18 November 2008 [20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 ^ The Economist explains: Why deflation is bad. Economist (Economist magazine). 7 Jan 2015 [20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 ^ Krugman, Paul. Why is Deflation Bad?. The New York Times. 2 August 2010 [20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 ^ Walker, Andrew. Is deflation such a bad thing?. BBC. 29 January 2016 [20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 ^ Thoma, Mark. Explainer: Why is deflation so harmful?. Moneywatch. CBS. 8 April 2014 [20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 ^ Hummel, Jeffrey Rogers. "Death and Taxes, Including Inflation: the Public versus Economists" (January 2007). [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3-25.
- ^ Blanchard, O.; Dell'Ariccia, G.; Mauro, P. 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8 August 2010, 42 (1): 199–215. CiteSeerX 10.1.1.153.7293 . S2CID 14824203. doi:10.1111/j.1538-4616.2010.00334.x.
- ^ Bordo, Michael D.; Filardo, Andrew J. Deflation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DF). Rochester, NY. 2005-11-01 [2023-12-29]. S2CID 153344185. SSRN 860404 . doi:10.2139/ssrn.8604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6) (英语).
- ^ What Causes Negative Inflation (Deflation)?. [2023-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1).
- ^ Market Models: Pure Competi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Oligopoly, and Pure Monopoly. [2023-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 ^ Hussman, John O. Bernanke Leaps into a Liquidity Trap. 2010 [2023-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 ^ Wells, David A. Money supply. Recent Economic Changes and Their Effect on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Well-Being of Society.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 1890: 222. ISBN 0-543-72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