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挪威联盟解体

1905年6月7日,挪威议会宣告瑞典-挪威联盟解体。经过瑞典和挪威多月的协商,瑞典终于在同年10月26日承认挪威为独立的立宪君主国。奥斯卡二世当日放弃了挪威王位,丹麦的卡尔王子于11月18日登基为挪威国王哈康七世

1905年瑞典-挪威地图

背景

编辑

联合成立

编辑

丹麦在拿破仑战争战败,被迫在1814年签订《基尔条约》割让挪威予瑞典。挪威不满条约内容,趁机宣告独立,选出总督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为国王,并于5月17日制订宪法。但瑞典不久便入侵挪威,挪威被迫在8月14日莫斯会议同意和瑞典成立共主邦联瑞典挪威联盟。虽然挪威议会选出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为挪威国王卡尔二世,但挪威仍可根据宪法拥有自己的议会、法院和政府。然而,挪威的外交关系由国王委派的瑞典外交部负责。两国人民大致关系良好,国王也会同时考虑两国的利益。

国王和议会的权力抗衡

编辑
 
1898年至1905年间两国的海军旗和国旗

卡尔三世·约翰始,挪威议会一直与历代国王争权。1884年,挪威通过议会制,国王的政府必须得到议会大比数支持。

此外,反对联合派也争取以“纯正”挪威国旗为正式国旗。自1844年,瑞典和挪威的国旗的左上方都有象征两国联合的联合徽章(俗称“鲱鱼沙拉”)。起初,挪威人民认为这象征两国地位平等,故欢迎这徽章;但后来对联合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出现取消联合徽章的呼声。左翼党于1898年成功把联合徽章从国旗取下。

利益分歧

编辑

瑞挪两国的利益日渐出现分歧。挪威认为瑞典外交部没有充份照顾它的对外利益。以下是导致两国产生冲突的因素:

  • 挪威的经济依赖对外贸易,受瑞典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
  • 挪威与英国关系密切;瑞典与德国关系密切。
  • 挪威较瑞典对欧洲以外的地区有兴趣。

此外,挪威的议会制日益成熟,国内政治趋向自由;瑞典政治则日渐保守,由国王行使极大权力。

1895年两国废除“两国法律”(Mellomrikslovene)时,自由贸易便遭禁止,大幅减弱维持联合的理由。

领事风波

编辑

“领事风波”是联合解体的一个远因。自1814年挪威被迫与瑞典结成联合起,瑞典外交部便总理两国外交事务。故此,世界各国只有瑞典派驻的大使和领事。挪威自1850年代起就成为海洋大国,在外的挪威人较瑞典人更需要向领事求助;挪威船只经商的大城市却不一定有瑞典领事驻守,瑞典领事也经常不顾挪威人利益。

挪威船员对瑞典外交政策越来越不满,反对联合的左翼党也致力争取挪威对外派驻领事,作为解散联合的步骤。支持联合的右翼党认为保持联合可使挪威得到军事保护,但瑞典于1895年威胁以武力把挪威留在联合时,右翼党的理据便不攻自破。

挪威左翼党首倡不妥协的“拳头政策”,右翼党也强烈争取“实际上”的独立,要求挪威和瑞典起码在联合中有平等的地位。虽然两党都致力以协商解决争议,但舆论却越来越激烈。

瑞典和挪威都增加了军费。挪威修缮了孔斯温格弗雷德里克斯顿的要塞,也在接邻瑞典的边界上建造新要塞。

解体前夕

编辑
 
公民投票的宣传明信片,挪威国旗上写着
对!我们热爱祖国

1905年初,克里斯蒂安·米切尔森筹组由左右两派人士组成的联合政府,专门争取挪威对外派驻领事的权力。挪威议会通过相关法案。如米切尔森所料,奥斯卡二世国王拒绝接受法案,他因而在5月27日率领政府总辞;然而,国王以“现时无法另组内阁”为由,拒绝他们呈辞,使挪威陷入宪政危机。6月7日,挪威议会通过决议:

挪威认为在这僵局中,两国联合形同解体,并以6月7日为独立日。

瑞典政府起初视这决议为叛乱,但表明愿意以谈判方式终止联合,其中一个条件是挪威公民投票。挪威于8月13日举行公投,八成半的挪威男性参与,结果有368,208票的99.95%大比数支持结束联合,只有184票反对。政府遂确认联合已经解体。虽然挪威女性当时还未有普选权,但妇权运动收集了超过20万名支持独立的妇女的签署。

北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专程赴英国,成功争取了英国支持挪威独立。

卡尔斯塔德谈判

编辑
 
9月23日会议上两国代表留影

8月31日,挪威和瑞典代表于瑞典卡尔斯塔德会谈,商讨解体的条款。虽然许多瑞典右翼议员都倾向以强硬态度应对,但历史学家指出国王一早已决定:宁可失去联合,也不与挪威开战。欧洲大国认为获大部分国民支持的独立运动是合法的,瑞典恐怕镇压挪威独立会招来各国孤立,也不愿看见兄弟邦之间的关系雪上加霜。

9月中,谈判进度不理想,两军都在边境增设布防,相距只有2公里。挪威左翼政客认为虽然人数远少于瑞典军,但必要时还是应该以战争取得独立。

9月23日,谈判结束,两军都自边境撤退。挪威议会和瑞典议会分别在10月9日和13日通过解体条款。10月26日,奥斯卡二世放弃挪威王位。虽然挪威自6月7日起便自视为独立,但瑞典认为它是10月26日才获得独立。

选出国王

编辑
 
米切尔森首相在克里斯蒂安尼亚迎接新任国王哈康七世和王储奥拉夫王子

挪威议会在6月7日的决议中,邀请国王奥斯卡二世允许其中一名幼子继承挪威王位,好让贝尔纳多特王朝继续统治挪威。挪威政府以此宣告,他们单方面宣告独立不会影响挪威的君主制,以争取欧洲大国支持──当时除法国外,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是君主国。

跟宣告独立不同,邀请贝尔纳多特王朝继承王位并未得到广泛支持。议会内的5名议员反对君主制,支持共和制的财政部长古纳尔·克努森更因此辞职。虽然大众认为奥斯卡二世不会接受这邀请,但待他10月26日正式拒绝后,争议才平息[1]

挪威议会早就预料奥斯卡二世不会接受邀请,故此在夏季就联络了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33岁的次子卡尔王子。议会曾考虑其他人选,但最终选择了卡尔,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已经有一个儿子,但最重要的是他是英国爱德华七世女儿莫德的丈夫。议会认为选择跟英国王室有关系的人当国王,可以获得英国的支持。

卡尔王子取得挪威代表的信任,尤其因为他对挪威自由民主运动的认识。虽然挪威宪法规定,议会可在王位出缺时选出新国王,但卡尔知道很多挪威人(包括很多有权势的政治家和军官)都想挪威成立共和国。卡尔并未因议会的意愿而接受王位,相反,他表示只有全民投票通过保留君主制后,议会再选他为王,他才会接受王位。

11月12至13日,挪威举行当年第二次全民投票,结果以259,563票赞成、69,264反对的比数,通过维持君主制。很多支持共和制的选民都投了赞成君主制,因为他们认为这有助新独立的挪威得到欧洲多个君主国支持。

挪威人民明确表达对君主制的支持后,议会11月18日以大比数向卡尔发出接任挪威王位的邀请。卡尔当晚就答应了,并取名哈康,他2岁的儿子阿历山大也改名奥拉夫。哈康和奥拉夫都是传统挪威国王采用的名字,之前两位同名国王为1380年去世的哈康六世和1387年去世的奥拉夫四世。故此,挪威的新国王就是哈康七世,他的儿子成为王储奥拉夫。

新任王室成员于11月25日抵达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称奥斯陆)。哈康七世2日后向挪威宪法宣誓。

1905年的重要性

编辑

挪威在1814年和1905年都争取过独立,分别标志着瑞典-挪威联合的起始和终结,但两者显著不同:

  • 1814年的独立运动是由挪威的少数精英进行的政治投机,而1905年的是得到民选官员推动的政治大势
  • 1814年,瑞典入侵挪威;1905年,争议和平解决
  • 1905年时,挪威已经成立独立主权国家的很多机构和建设
  • 1905年时,欧洲各国较于1814年更支持挪威独立

瑞典和挪威能避免爆发战争,外交功不可没。两国都明白,它们的地理位置唇齿相依,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虽然挪威对瑞典存有不满之心,但两国仍保持着兄弟邦的亲密关系。

1905年至今,当年很多有关文件都已被销毁。一些历史学家推测外国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特别是英国希望拆散联合,借此减少德国对大西洋港口的影响力[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哈康六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列传,NRK电视台“伟大的挪威人”系列(挪威文)
  2. ^ Britene ønsket å sprenge unionen. [200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